你瞭解兒童的心理嗎?

晨曦夜語


人之初性本善,多少年來的古輩經驗。先天的遺傳因素固然很重要,但是後天的成長環境更重要,作為一個全職媽媽,相寶寶處了五年多的經驗來說,兒童的心裡都是很善良,敏感的,他們最初對我們的愛遠遠超過我們對他的愛,是我們的方式慢慢的改變了,不同的家庭環境,相處模式,會把他變成不同性格的人…當然孩子很率真,和孩子溝通不要糾結一件事情的對與錯,我們要多關注孩子好的壞的心情,學會接受他的情緒,肯定他的心情,這樣,他就會安靜下來,給我們好好溝通。推薦一本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陽光大愛者


孩子不是縮小的大人,孩子自有兒童獨特的心理,即使是嬰幼兒也有複雜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年輕的爸爸媽媽需要讀懂孩子的情感發育規律,瞭解兒童的心理發育特點,這是保證孩子心理健康發育的基石。

在大多數成人眼裡,孩子許多行為是不可理喻的,譬如孩子為什麼喜歡玩水、挖沙坑、搓泥巴?為什麼蹲在地上看螞蟻拉不起他來?為什麼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其實,根本原因是大人不瞭解兒童的心理世界,與童心世界相隔甚遠,經常不自覺地剝奪孩子的童心、童趣。例如,不允許孩子下雨天出門,以防弄溼衣服和鞋子。不許孩子玩泥沙,不許爬樹上臺階等。認為孩子玩耍純粹是浪費時間,強行安排孩子的課餘時間,使孩子小小年紀,揹負著沉重的課業負擔,失去了童年的樂趣。

然而不管家長是否認可,遊戲和玩耍是孩子抒發情感、認識世界的主導活動之一。也許孩子的許多言行舉止,喜好和樂趣在大人眼裡是幼稚可笑的,難以理解的,但是在孩子的眼中卻是美妙無比,樂此不彼地。孩子會通過這些遊戲或玩具、玩伴獲得感性知識,接觸和觀察世界,開發智力和創造力。大人不小心碰破了寶寶的氣球,孩子會哭鬧不止,豈不知這是因為孩子已經把心愛的氣球當做自己的玩伴,氣球破了,相當於自己的玩伴“死掉了”,當然會很傷心。孩子在玩泥沙、搓泥巴、過家家、摞積木等玩耍中,雙手的靈活性受到鍛鍊,四肢的運動促進了大腦最富有創造性區域的開發。寶寶細心地觀察小螞蟻鑽洞也有助於培養關注力和思維能力,對物體的直接接觸增加了孩子對物體和環境的感性認識,因此對孩子心理和智力發育是大有好處。

對於幼兒不要過多地進行抽象思維的教育,如認字、背古詩、背小九九,最好是用孩子的感性認識所能接受的形式來指導孩子認識世界,通過講故事、讀繪本、做遊戲、塗鴉、唱兒歌來引導孩子認識大自然和社會,培養幼兒的感性認識能力。

安全感和父母的愛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營養素,因此,多陪伴孩子,多鼓勵孩子,多理解孩子是做父母的首要任務。當孩子還徜徉在童真世界裡時,家長不必急於催趕,不要拔苗助長,讓孩子多享受童年的歡樂時光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王玉瑋育兒悅讀


我不是發展心理的,所以只能說是懂得一些基本知識。

在心理障礙領域內,兒童的診斷標準和成年人事不同的,諮詢和治療的方法也會和成年人明顯差別。

我有同學在小學當心理老師。我也閱讀了一些家庭治療的案例。

總體來說,兒童有三個心理特徵:

一、特別需要別人的關注和陪伴。很多時候,哪怕大人因為他調皮搗蛋而關注他,都比冷落他,要來的可怕。所以很多孩子的問題行為,其實是在尋求關注。

二、其實兒童還是很真誠的。他們的情緒表露很直接,但也許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行為去表達。

三、兒童很少記仇,他們有很強的可塑性,人際關係對他們的影響極其大,尤其是家庭關係。一個兒童『變乖』或者『變壞』,都可以在短短半年內發生巨大的變化。這點在成年人身上,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接下來,說說兒童的心理發展大概規律吧。

這裡說的兒童是指3、4歲之後(嬰幼兒之後)13歲之前(也就是青春期之前)。


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理論

前運算階段(2~7)歲:

這個年紀兒童開始會使用符號。通俗的講,就是會使用語言和文字了。不過兒童還不懂得「物體守恆」。他們的思維具有片面性和自我中心的特點。

片面性的例子:同樣兩的水放在同樣的容器裡,兒童會說水一樣多。但是,隨後如果把其中一杯倒進細長的容器裡,孩子就會說細長的容器裡的水比較多。孩子會根據視覺上的變化,誤以為水會變多變少,哪怕你是在他們眼前完成了倒水的動作。兒童會單一的注意『高度』,而不會考慮寬度。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喜歡喝飲料,而你不想他喝太多,可以選個細長的杯子,嘿嘿~

自我為中心:兒童會認為,別人的思考和自己一樣。他們很難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多時候都像是在自言自語。這個階段的孩子,也很少撒謊——以為他們認為自己知道的,別人肯定知道,所以他們不能理解『撒謊』,也就做不到撒謊。

這個階段的孩子你和他對話,有時候會覺得很搞笑。

大人:你有姐姐嗎?

兒童:有

大人:她叫什麼名字

兒童:冰冰

大人:冰冰有妹妹嗎?

兒童:沒有

(兒童無法站在姐姐的角度思考,所以她無法意識到妹妹就是她自己。)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就知道物體守恆了。因為兒童比較能夠進行逆向思維:他們可以想象水再次倒回原來的杯子會是怎麼樣,進而推理出,水總量不變的。

(孩子不好哄了,你不能輕易用看上去多的方式去騙他了。)

兒童開始能夠進行推理。如果兒童看到A比B高,B比C高。他就能推理出,A比C高。不過這還是比較具體的對比,如果是一些抽象的問題,兒童還是難以回答。

所以很多小學數學應用題,都會用具體的事情來表達。因為抽象的話,孩子也理解不了。

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

兒童的抽象思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他們可以進行假設-驗證。他們開始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現實,只是現實的一部分。他們會開始思考公平、真理等普遍性問題。

這個階段,兒童開始可以學習那些和具體東西關係不大的數學知識,比如:代數。


兒童的道德發展

柯爾伯格的道德推理階段理論

一,前習俗水平的道德(4-10歲)

階段1、兒童用『痛苦/愉快』來判斷,他們重視結果,要避免痛苦或者避免被抓到。他們考慮最直接的結果。

如果你問兒童:偷東西對不對。兒童的判斷會根據,偷東西到底有沒有被抓到、有沒有被懲罰而變化。

階段2、代價-收益、互惠影響兒童的判斷,他們會考慮別人會給他們什麼回報。他們基於自己的需求和別人的回報來考慮。

還是問他偷東西對不對。兒童可能會說:對,因為我拿了這個東西后,某某人會給我糖吃。

我們可以看出,階段12都是考慮結果的,不過階段2可以開始考慮間接結果了——那就是別人的回報。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一些類似於『遠見』的能力。

二、習俗水平的道德(10-13歲)

階段3、兒童用『我是不是好孩子』來判斷,他們重視別人的贊同和反對,有討好別人的傾向。

比如孩子可能會說:偷東西不對,因為別人不會喜歡這個行為。爸爸媽媽老師說這不是好孩子該做的。東西被偷的人,也會討厭小偷。

階段4、兒童會考慮『責任』『法律』『秩序』『責任』來判斷,他們重視服從規則、避免來自權威的責備。

兒童可能會說:偷東西不對,因為不符合法律,不符合社會規定。全世界都不贊同偷東西的。

我們可以看出:兒童的思考,越來越抽象了。比起結果的獎賞,他們開始能夠考慮一件事情的社會性影響和意義。他們開始考慮人際關係和權威。

三、有原則的道德(13歲,甚至更晚以後)

這個階段,就難說是兒童的道德水平了。其實有些人都到不了這個階段。所以這應該是一個成熟的人的水平,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熟到這個地步。有些人一輩子,都在上面4個階段裡。

階段5、社會契約:人會開始考慮「社會整體福利」。

也就是說,對於偷東西的問題,這個階段的人可能會這麼表達:『如果每個人都不偷東西,對每個人都有好處。如果每個人都偷東西,那麼世界大亂,人人都是受害者。撿到東西是否應該歸還,也是類似的道理——如果每個人撿到東西都歸還,大家都會過得很好。』

階段6、道德原則:人會開始進行更抽象的推理。

對於偷東西對的問題,人可能會說:『你喜歡自己被偷東西嗎?如果你不希望,你怎麼可以偷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件事情你不願意承受,你怎麼強迫別人去承受呢?公平嗎?』

這個階段人們會開始問:『公平嗎?』『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這個階段,人們考慮的不是行為的結果、不是權威或者別人的贊同、不是具體的法律條文,人們考慮的是『正義』『公平』『普遍原則』。

我們可以看出,道德的發展,和認知的發展之間,是有關係的。所以,很多壞人其實也是『蠢人』。因為要理解高端的道德原則,其實是需要智商的。因為高端的道德水平,都有大量抽象的內容。



不同年齡段的挑戰

除了認知(智商)和道德發展,我們人還要面對一些『人生命題』。

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總結了不同年齡段要面對的問題。我這裡只講和兒童有關的年齡段。

省略嬰兒階段

3-6歲:主動對內疚

如果這個階段處理好,人會相信自己是自己生活的創造者。如果處理不好,人就會缺乏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很被動,被命運和環境擺佈。

6-12歲:勤奮對自卑

如果處理得好,人就會有較好的社交技能,如果處理不好機會缺少自信心、覺得自己很失敗。

12-19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如果處理的好,人會知道自己作為一個人是怎麼樣的、接納並且欣賞自己。如果處理的不好,他會很混亂,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省略成年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