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司马迁笔下的游侠形象,浅析《史记》中的游侠精神和游侠命运

在《史记》纷繁复杂的人物中,有侠之精神的形象不占少数,游侠就是《史记》中“侠”的一类代表。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就详细介绍了游侠的行为、生活状态,并对游侠的精神予以肯定。相比于上层社会以王法朝纲维护统治秩序,滋生于民间的游侠则更多扮演底层社会守护神的角色。

如原宪,季次这种不苟世俗,坚守德操的君子也会被世俗之人所嘲;如孔子,吕尚等道德修养至高的仁人圣者也会遭遇困厄劫难;盗衣钩者被推之斩首,窃国权者却封为诸侯。仁者如此,何况平民。

世人都可能身陷困境,遭遇不公。所以,游侠的出现就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游侠作为社会正义力量的化身,匡扶正道,救人于困厄,他们的正义行为体现出他们身上宝贵的侠义精神和美好品质。

(一)行侠讲义,施恩不留名

游侠为人仗义,常常打抱不平,除恶扬善,为民造福。朱家和郭解是《史记》中游侠的代表人物,我们从他们身上可以分析出民间游侠的精神。

朱家施恩救人,却从来不恃能炫耀,而是深藏功德,对施恩之人“唯恐见之”。他解季布之阨,待其富贵,便终身避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这是朱家一生行侠讲义的写照。

看司马迁笔下的游侠形象,浅析《史记》中的游侠精神和游侠命运

郭解亦如此。他“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施恩于人,却不求留下美名;他调和洛阳仇家矛盾,见其有所缓和,自己于夜里暗自离开。事已成功,他却乐于归美于人,恐夺县邑贤大夫之名;他见傲慢之人对自己不恭,竟先反省自己,而后以德报怨,厚恩于人,薄待于己。这些都可见郭解为人看重施恩,不求回报的可贵精神。

如朱家、郭解、田仲、剧孟等闾巷中的布衣之侠,司马迁评价,“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二)主持公道,尚义重原则

游侠的慷慨行侠是以公平正义之尺作为标杆的,他们不是凭义气用事,少了些热血和莽撞,多了些原则和理性。

以郭解为例,他的外甥仗势欺人,最终被人所杀。郭解的姐姐见凶手迟迟未见,便将儿子尸身弃于道中,来羞辱郭解。但是郭解未莽撞行事,而是问清事情的是非曲直,说道“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把责任归到外甥身上,最终放走凶手,并收走外甥尸身而后埋葬。

在这件事上,郭解不包庇亲人,表现出他的公正无私;同时,他澄清事实后立即放人,不为私仇日后报复,也将他有诺必诚,重信重义的一面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游侠对个人恩怨弱化许多,他们更多扮演着公道的主持者和正义的捍卫者。

看司马迁笔下的游侠形象,浅析《史记》中的游侠精神和游侠命运

《史记》中描写侠客的篇目主要是《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同为重义的侠客,在司马迁笔下,游侠的尚义相比刺客来说,其义更具有广度,其情也更为博大。如果说刺客之义带着偏执和狭隘,那么游侠之义则更多为伟岸和开放,这种义更具有社会担当和普世情怀。

(三)何为游侠?游侠之“游”的含义

关于游侠的理解,也有争论。班固在《汉书·游侠传》中提到:“合纵连横,力政争强。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可见班固已把招贤纳士的诸侯卿相归入到游侠一类中。

荀悦这样认为:“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荀悦将作威称强,结交私党的人称之为游侠。事实上,这二人对游侠的认识都有些片面。

游侠作为侠的一类,较其他侠而言,重在“游”字。游侠之“游”既体现在游侠形式的游动,即游侠不拘束于上层统治,而是以自由的状态游走于民间;同时,又体现在思想上的游动,即游侠在很大程度上与上层统治的思想相背离,游离于正统思想之外。

看司马迁笔下的游侠形象,浅析《史记》中的游侠精神和游侠命运

班固之所以将战国四公子置于游侠之列,是因为他意识到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侠的精神共性,但他却忽略了游侠的“游”的特征。从这个角度而言,战国四公子是卿相之侠,而非游侠了。荀悦虽然认识到了游侠的游离特性,但他对游侠思想行动的认识却不够客观,更多的是贬义的色彩。

司马迁不仅看到了游侠不轨于正义,“扦当世之文罔”的行为,还注意到他们言诺必诚的风范,廉洁退让的精神和不爱其躯,解人危急,羞伐其德的品质。

他不但将游侠与卿相之侠作了比较,认为游侠无卿相之尊,突出游侠精神的可贵;而且又把游侠与那些豪暴之徒加以区分,认为游侠无豪暴之狠,为游侠正名。可见,相对于班固和荀悦二人,司马迁对游侠的认识更为全面中肯。

(四)游侠的命运如何?

由于游侠以个人力量行侠,游走于法律之外,时常会触犯到统治者的利益,为朝廷不容。如韩非子认为游侠目无法纪,本性好斗,故提出“侠以武犯禁”之说;班固认为游侠的行为不合礼法,批判为“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这些非议之声的立足点都是上流社会,这与在民间生根发芽的游侠精神自然不相融合。

尽管荀悦也说过“以正行之者,谓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至于为盗贼也”对游侠肯定的言语,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统治者对游侠的警惕性十足,一直视游侠为威胁政治的因素。试想在政权高度集中的汉朝,统治者又岂能允许这股异己的力量存在呢?郭解被御史公孙弘无辜冤死就是最好的证明。

由此来看,游侠的命运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也正是游侠在汉代之后销声匿迹的缘由。如钱穆所言:“这也因后代社会上游侠不再成为一个特殊力量,却不能怪史学家不写”。所以,现在人们研究游侠,多会参照《史记》。

(五)结语

司马迁笔下的游侠不单单是正义的象征,更是司马迁被压抑的希望和理想。游侠之游,表达出司马迁对个体精神和天下大势产生冲突后的深刻思考;游侠之死,表达出司马迁对游侠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游侠死后的寂寞无闻也正是司马迁自己悲凉处境的现实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