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落魄,因一部怪书闻名后世,郭沫若、老舍都给他很高的评价

公元1640年,山东淄川县的一户蒲姓人家内,一男婴降生。父亲为男婴取名蒲松龄。蒲家是一个败落的商人家庭,蒲松龄的父亲蒲盘也本是读书人,一心想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只是尝试多次无果,最终才选择了靠经商来维持生活、养家糊口。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蒲盘见生意难做,便用挣得的钱回乡购田置业,自己当起了小地主。蒲松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的,虽然时代大环境不算好,但是家庭环境还差强人意。

父亲蒲盘一直对自己未能读书入仕心有不甘,于是便将希望寄托于儿子蒲松龄,希望他能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蒲松龄从小就被父亲教导要好好读书、博取功名。就这样,科举及第的观念在蒲松龄的生命中开始扎根。

蒲松龄一小时候就跟父亲诵读儒家经典,学习写文。十八岁那年,蒲松龄初应童生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得人人称赞。人人都以为他的人生就此开挂,日后科举及第,入仕为官,步步高升,衣食无忧。任谁也想不到,蒲松龄两年后去省里乡试折戟,自此再未考中,落魄一生。

(一)一心科考

公元1667年,二十七岁的蒲松龄接连三次乡试失败,为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到村里的教书馆教书。这一次的教书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三年后,同县的进士,时任江苏宝应知县的孙蕙聘用蒲松龄做幕僚。蒲松龄便去了宝应县。后因客居异乡,思念妻儿家人,他又辞去幕僚回乡。在这期间,蒲松龄从未放弃科考,积极备战,只待厚积薄发。

他一生落魄,因一部怪书闻名后世,郭沫若、老舍都给他很高的评价

1679年,三十九岁的蒲松龄被聘到大户人家毕家做私塾教师。毕家老爷见蒲松龄肚子里有点墨水,对他青眼相看,不但按时发给他薪水,还允许他去书房读书。蒲松龄在这一阶段,同时做三样事情,一是教毕家子孙读书,二是自己准备科考,三是搜集素材写书,每天三更灯火五更鸡。蒲松龄人到中年不油腻,不吹嘘不世故,勤勤恳恳踏实地。

(二)一个“疯”人

公元1688年,蒲松龄四十八岁,参加第十次乡试。这次他信心满满,坐在考场,文思如泉涌,奋笔疾书。许是太过激动,翻页的时候多翻了一页,竟然隔页作答。这种情况在当时称为“越幅”。科举考试有着明确的答题格式,不能越格、越行、越页,“越幅”者即使答得再好,也将被取消录取资格,视为忤逆行为。蒲松龄就这样又与中举擦肩而过。

他一生落魄,因一部怪书闻名后世,郭沫若、老舍都给他很高的评价

可是蒲松龄这人就是一根筋,不考上就不罢休,屡站屡败,屡败屡战。朝廷看他考得真是太辛苦,在蒲松龄七十一岁那边,赐予他一个“岁贡生”的称号。贡生就是秀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保送生。年过古稀的蒲松龄,也算是对得起父亲了,完成了父亲的梦想了。

(三)一本怪书

说到蒲松龄,除了他艰难的科举之路外,另一个有必要提起的就是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了。二十二岁时,乡试失败的蒲松龄倒是找到了人生的一大兴趣——写书,他立志要写一部记录世间所有奇闻异事的书籍。于是他用近四十年的时间,四处搜寻奇闻异事,集结成书,写成《聊斋志异》。

他一生落魄,因一部怪书闻名后世,郭沫若、老舍都给他很高的评价

在书中,蒲松龄专写狐妖鬼魅。相比于传统的志怪小说,蒲松龄的《聊斋》情节曲折生动,形象也更加丰美,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言文短篇小说的高峰。

蒲松龄还赋予《聊斋》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书中,故事的主人公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表现出作者很强的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蒲松龄还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书中,借故事鞭策科举对人们思想的毒害,呈现出了他独特的思想风貌。

老舍曾评价过蒲松龄“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郭沫若赞蒲松龄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世人因此称他为“聊斋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