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春秋第一战神,中国兵法的祖师为什么感觉鲜有人知?

此生不悔入中华


不是他鲜为人知,而是现代真正读历史的人太少了。

先轸,山西人,兵法祖师爷,比孙武早一百多年,实战经验超过孙武,曾有《孙轸》兵法。正是他,奠定晋国两百年春秋霸业。当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救,晋文公(重耳)进退两难:首先,自己落难时,楚国给予过照顾。其次,必须让小弟(宋)得到安慰,否则以后就收不到小弟。先轸说,这好办,他打咱小弟,咱就揍他的小弟——曹国和卫国。

先轸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千里奔袭,一举灭掉这两个国家。当时楚成王正准备救援曹卫,在得到消息后,大惊:先轸用兵,为何不按套路?于是,楚成王通知围攻宋国的子玉说:“先轸有将才,子且让之!”子玉是楚国第一名将,从来没打过败仗,在得到命令后,不但没退兵,反向楚王表态:如遇先轸,决一死战。

4月4日,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战——“城濮之战”开始了。先轸向楚军最薄弱的右翼发起攻击,在击溃敌右翼后,利用地型死磕敌中军,又将敌左翼引诱到预定位置全歼,同时利用反间计向子玉传递错误信息。楚军左右两翼被全歼后,子玉如梦初醒,只得一死谢罪。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趁晋国国丧不能出兵,准备拿下郑国。但是他忘了晋国还有先轸,在晋襄公许可下,先轸在秦军必经的崤山设下埋伏,发起了对三万秦军的歼灭战。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崤之战”,先轸生擒秦军三位主将。

但晋襄公却放走了秦军统帅。先轸听到消息后,怒闯宫门,并向襄公吐了口水。襄公如梦初醒,派人去追秦国三帅,结果没追到。4个月后的“箕之战”中,在大败白狄、擒获白狄国君的情况下,主将先轸为惩罚自己辱骂君主之过,只身冲进敌营,卸下甲胄,任凭敌军射杀,以这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了69岁的生命。

先轸一生的军事活动主要是指挥了城濮之战和崤之战两次战役。城濮之战中,先轸帮助犹豫不决的文公下定争霸决心,并用他的谋略为此战铺平道路,最终终于指挥晋军与楚军进行了有名的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为晋文公建立霸权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文公去世后,其子继位为襄公,先轸又率军与秦军进行了崤之战,伏击并全歼秦军,俘其三帅,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干净漂亮的歼灭战战例。

先轸善于接受前人经验并加以创新,能够运用多样化谋略,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战略战术,对军事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将外交因素纳入战略范畴,并开了“兵者诡道”的先河。城濮之战前,先轸所采用的外交手段,具有极浓的诡诈性、欺骗性,与传统思想指导下的战争外交迥然不同。先轸所指导的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军事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以“诡道”思想指导战斗,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战术。城濮之战中,先轸运用诡诈和突然两个因素,力争战场上的优势和主动,增大了胜利的概率。他根据战斗编组把它看作三部分,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战术,最终左、右两军被各个击破,最强的中军也成为了弱军、孤军,不得不退。这样的指挥艺术,在先轸之前和同时代,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崤之战虽然不是理论指导下的自觉产物,但对后世歼灭战思想理论的确立,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唐明国亮


也许先轸这个名字,在很多人听来都很陌生,但是如果稍涉春秋史,就很难不熟悉先轸。晋国是春秋第一大国,而先轸对于晋国能晋升为春秋大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为。

城濮之战

一,前奏

公元前634年,宋成公背楚投晋,这年冬天,楚伐宋国。前633年,宋国派公孙固向晋国求救。

由于楚成王曾有恩于晋文公,晋文公有点犹豫。先轸主张救宋,在诸侯中树立威信。晋文公另一位重臣狐偃也赞成与楚开战,还说出一个好点子。狐偃说楚国刚得曹国归附,又新与卫国联姻,如果攻打曹、卫,楚国必来救,这样宋国和齐国的压力便自行缓解。(此前楚国的军队包围着宋国,并占据着齐国的谷地,将齐桓公的儿子公子雍置于此,窥伺齐国君位。鲁国此刻属楚国势力,鲁僖公派公子买率军在谷助楚。)

确立方针之后,晋文公在前633年冬,举行被庐之蓃,建立三军。在赵衰的举荐下,先轸任下军将,是晋国军政的第五号人物。

前632年,晋国的第一任中军将郤穀死了,先轸被破格提拔为中军将,一跃而为晋国军政第一号人物。

晋国接下来,与齐昭公结盟。此时卫国亲晋势力要求背楚联晋,卫成公只好向晋文公请求参加结盟,为晋文公所拒,卫国人将卫成公驱逐出境。

鲁僖公见势不对,杀了公子买,向晋楚两边讨好。晋国又很快击溃了曹国。楚国的联盟风雨飘摇。

楚成王见晋国势猛,命令军队回国,又解除了对齐国谷地的包围。齐昭公见危险已解,便不想为晋国出力,而秦穆公见晋国的势力越来越大,也不想帮助晋国。秦、齐两个大国表面上与晋联盟,实则中立。

成得臣不听君命,不但不撤军,反而猛打宋国。楚成王自己带着军队撤回,留下成得臣带着自己的军队继续作战。这时,先轸的谋略就派上战场了。

二,先轸之谋

先轸让宋国先向齐国和秦国许诺报酬,请齐、秦二国向楚国斡旋,与宋和谈。又将曹共公抓起来,把曹、卫之地割给宋国。如此一来,楚国因为要护着曹国和卫国,一定会拒绝齐、秦之请,绝不放过宋国。齐国和秦国因此恨楚,就会倒向晋国这边。

成得臣派宛春至晋,提出恢复卫成公的君位,返还曹国的土地,自己便从宋国撤军。

狐偃说,这样一来,楚国得了曹、卫二利,我们才得宋国一利,太吃亏了,不能答应。

先轸说,不答应不行。若果按楚国的方案,宋、卫、曹三国都得利,如果我们拒绝了,非但得罪了曹、卫,连宋国也一并得罪了。

先轸建议先答应楚国之请。我们另外与曹、卫谈,若他们肯背叛楚国,我们就恢复卫成公之位,归还曹国的土地。同时,扣下楚使,激怒成得臣,令其不得不战。

一切都按先轸的预设进行,成得臣果然怒不可遏,解除对宋国的包围,直扑晋国。

三,沙场争锋

前632年四月的一天,晋楚在城濮开战。楚国成得臣帅若敖氏六卒为中军,与先轸、郤溱率领的晋国中军相对;楚国子西率领申、息之师,列于左阵,与晋国的狐毛、狐偃兄弟率领的上军对峙;楚国子上率领陈、蔡军队,陈于右阵,与晋国栾枝、胥臣率领的下军对峙。

晋国胥臣几乎没费多少力气便冲垮了楚国子上率领的右军。狐毛、狐偃与子西开战,先佯装败逃,诱子西率军追击。先轸、郤溱突出奇兵,半道杀出,拦腰截杀。这时狐毛、狐偃也掉转方向杀回来,子西大败。成得臣见势不对,为保存若敖六卒的实力,未与晋军正式交锋便下令撤军。晋国取胜。

先轸在战前先大打政治牌,令楚军孤立,接着又在战场上出其不意,从中拦截,大胜楚军,将晋国推向超级大国的高峰。第一战神的称谓,当之无愧。

先轸之死

鲁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晋文公薨。秦国在晋国举丧之时欲率军袭击郑国,路遇郑国商人弦高,知军情已泄,于是秦国的三个将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改攻滑国。灭了滑国之后,经晋国之境返回秦国。

晋国在先轸的主张之下截击秦国军队,俘虏秦国孟明视等三将,大获全胜。晋文公夫人文嬴是秦穆公之女,见秦军失利,秦将被俘,便站出来说话了。文嬴向晋国新君晋襄公请求,释放孟明视三将回国,交由秦国国君处置。晋襄公接受文嬴的请求,释放孟明视等人。先轸知道秦将已释,大发雷霆,当廷吐口水,以泄不忿。晋襄公此时也悔,派阳处父带人去追。阳处父追到孟明视等人时,孟明视等已经上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去。

先轸因一时之忿,冲国君吐了口水,事后他一直很内疚。公元前627年,晋国与狄人爆发箕之战,先轸率军出战。为惩罚自己先前对晋襄公不敬,他脱下头盔冲进敌军阵营,几乎以自杀的方式战死。晋国在箕之战又大获全胜,且脱颖出郤缺这样优秀的人才,可先轸却再也无法站起来了。

先轸对于晋国或整个春秋甚至是整部先秦史而言,都是一颗耀眼的明星。目前先轸只为少数人所熟知,只能说国人对先秦史的重视不够。


飞露洒我裳


据说,战神先轸战死的时候是站着的。敌人问是愿意葬在白狄还是晋国呢,当问到晋国的时候,先轸的尸体才肯倒下。

01

在中国军事历史中,先轸的地位很高。他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战神,中国兵法的祖师爷。正是因为有他,晋国奠定了两百年霸业;南蛮异族入侵的时候,正是他指挥军队击退了入侵,保护了华夏民族;正是他,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战争中使用“兵不厌诈”思想的将领;在中国历史上,先轸是第一个使战争成为一门艺术的人。

他是军事天才,是前无古人的将才。他的军事思想领先于整个时代,先轸每战必胜,所向无敌。兵家圣祖孙武,其实也受到了先轸的影响;《孙子兵法》,也是对先轸战争艺术的总结。

先轸在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的基础上,创下了一次次的巨大的胜利。如果先轸的理论水平高些,也有一本兵书传世,那么兵家圣祖的名号,恐怕就轮不到孙武了。

以前,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以击溃敌人为目的,而先轸之后,才逐渐演变为歼灭战。先轸首先开创了以灵活多变的战术扰乱敌军,不但趁机追击敌人,还将敌人全部消灭。春秋时期,有一条打仗规则是这样规定的:即追击敌人只能追击50步。崤山之战以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才逐渐演变成了歼灭战。

02

先轸在城濮之战和崤山之战中立下不世战功

公元前656年,晋国公子重耳开始逃亡,19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介入下,坐上了君位。在位期间,重耳重用曾跟随自己流亡的五位贤士,即狐偃、赵衰、贾陀、先轸、魏犨五人。

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发生了城濮之战。先轸在城濮之战中,先定谋略而后战之,最终打败了楚国,晋国取得了晋楚争霸的胜利。在晋秦的崤山之战中,先轸又打了春秋时代以来的首个歼灭战。

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却被郑国识破,只好消灭了滑国,才撤军回国。先轸对晋襄公提议:一定要趁着秦军撤军攻其不备,削弱他们的实力,不能浪费这个好机会。

秦晋之间的争霸之战始终无法避免。所以,晋襄公听从了先轸的建议,发兵攻打、伏击秦军。秦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全军覆灭,秦军三个大将也被先轸捉拿了。

03

先轸将秦国的三个将军押送回国。然而晋襄公的嫡母文赢听说秦国失败了,秦国的三个大将还被抓回来了。她劝说晋襄公放了三个秦将。文赢认为:晋国若是杀了秦将,会加深两国之间的矛盾;反之,如果将吃了败仗的秦将放回,秦国就不会怪罪晋国了。晋襄公被文赢说服,径自放走了三个秦将。

先轸听说秦将已经被晋襄公给放走了,大怒,对着晋襄公就骂道:“我们打了大战,辛苦抓回来的人,您就因为妇人的几句话就放走了他们,对得起死去的将士们吗?晋国就要灭亡了!”说完还随口吐了一口唾沫,十分不屑的离开了大殿。

等晋襄公反应过来以后,派军去追三个秦将时,已经来不及了。但他并没有因为先轸的无礼而惩罚先轸。可是,他不惩罚先轸,反而让先轸感到十分愧疚,不该这样不顾君臣之礼。他觉得自己有罪应该受到处罚。

后来,晋襄公派他攻打白狄,因为白狄实力不是太强大,他必定会获胜回来。到时候自己不仅不会受罚,反而还要受到嘉奖,这是不对的。但若是晋襄公不嘉赏他,就会落下口实。所以,他当时没有穿铠甲便上了战场,因为他只能战死在战场上,才能不让晋襄公为难。

04

史书不可能不受当时的政治影响,史书自然不能把所有的历史事件如实记录。因为先轸的确有不“敬”、不“忠”君王的行为。他的形象不符合封建帝王统治的需求。所以,在史书上,先轸不会有太高的地位。

在史书里,先轸并没有得到他在历史中应该有的“待遇”。《史记》中并没有为他单独列传,《左传》中对他的叙述也是寥寥数笔,后世的史家们好像也选择对他自动无视,最后造成的结果是,现在很多人竟然不知道历史上曾有过先轸这个人。

结束语

哪个国家的宣传部门不是宣传国民要忠于祖国呢?忠于国家,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观。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忠,还能指望这个人忠于谁呢?

中国越来越强大,国家利益越来越多,身为中国人,那必定要维护祖国的利益。无论是辱骂祖国,还是背叛祖国,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所以,我们还是得首先学会做人。您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