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陳友諒打朱元璋時張士誠出兵配合攻打朱的後方,朱會被消滅嗎?

於無聲處34


其實,這個問題朱元璋當年就考慮過。這個最後再說。

現在我們來假設,我也說過,我最喜歡假設了。

朱元璋必敗無疑。

當時三家勢力猶如前三國,而陳友諒就是曹魏的角色,一家獨大。

鄱陽湖,是朱吳和陳漢的決戰之地,也是陳友諒的葬身之處。但是開戰前,沒多少人覺得朱元璋會贏。

說白了就是陳友諒有錢,巨型戰艦,十米多高,打朱元璋那幾艘漁船,炮都不用開,撞都撞爛了。

鄱陽湖決戰,打了一個多月,雙方拼光了所有水軍家底,最後朱元璋艱難取勝,甚至可以說,僥倖得勝。

所以決戰之時,張士誠只需要派幾隊人馬騷擾後勤,朱吳軍心一亂,必敗無疑。

本就以弱敵強,朱元璋又是用自己最不擅長的水軍,所以張士誠並沒想到陳友諒會輸。

說回最開始那個問題:

我說過他們三家猶如前三國,陳友諒為曹魏,朱元璋和張士誠自然為蜀漢、東吳。不過他們卻沒有結盟的意識,相反,朱元璋和兩家交惡。

所以,戰爭勢必要打,就是和誰打的問題。

當年朱元璋考慮這個問題,有一個很明智的評價,張士誠“器小”,陳友諒“志驕”。

器小圖自保,志驕好生事。

於是,朱元璋準確判斷了雖然陳友諒比較強,但張士誠不會支援,所以才會有鄱陽湖決戰。

我們六百年後討論的這個話題,其實朱元璋當年就想過,這就是天才。


難得青史名姓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陳友諒在開戰之初,就曾寫過信給張士誠,約他從一同出兵攻擊朱元璋,這正是朱元璋最大的軟肋,所以他的軍師劉伯溫馬上也寫了一封信給張士超。當張士誠手下得知陳友諒邀主夾擊朱元璋時,紛紛建議張士誠,同意陳友諒的建議,可張士誠拒絕了,他說了這樣一句話,陳友諒乃虎狼之人,心狠手辣,如果我和他聯手滅了朱元璋之後,他必反過來手來再來攻打我,如果我們不參於,讓陳朱二人鬥得兩敗俱傷我們坐亨其利,豈不美哉?其實這番利害分析之詞正是出自劉伯溫的那封信,他牢牢抓住了張士誠的安於現狀,不思霸業心理假以利害陳說,最後穩住了張士誠,給朱元璋打敗陳友諒爭取了時間。

不過既然問題假設了張士誠和陳友諒聯合出兵夾擊朱元璋,我覺得一開始是會給朱元璋造成很大的麻煩,但朱元璋不一定會被消滅,為什麼呢?

首先朱元璋當時最大的勁敵是那個有看強烈爭霸天下的野心,兇狠無比的陳友諒,這個人為了抓緊時間造船連自己的親叔都殺,但由於戰前提出“一戰定乾坤,首戰即決戰”戰術思想,讓他在洪都城(南昌)耽擱了一百多天,藍玉硬是沒讓陳友諒跨過洪都城,嚴重挫敗了他的自信心,也給朱元璋爭取戰爭準備時間,經洪都一戰陳友諒如同猛虎被拔牙,已經沒了先前的殺氣。

再看另一個對手張士誠,私鹽販子出身,統治富庶的江浙之地,在老百姓中口碑極好,講義氣,像個江湖大哥,小富即安,缺乏爭霸天下的雄心壯志,性格決定命運,這樣的帶頭大哥帶大家致富吃飯是把好手,但缺乏殘酷的政治鬥爭經驗,他即使出兵夾擊朱,一開始可能會給朱帶來麻煩,但朱元璋只要做好防守,張士誠久攻不下,他的部下士兵本身來自富庶之地,有飯吃有衣穿有地種,何必去打仗去爭天下?軍心不穩,久必思歸,所以我覺得對張士誠這一路軍,朱元璋只要做好一個守字即可,再奉上劉伯溫的那封信,張遲早退兵,所以張這路軍不足為慮。

最後,朱雙拳齊出,全身心對付陳友諒,天下必將終歸朱。


閱讀舊時光


朱元璋採取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力量逐漸壯大,陳友涼和張士誠當時的力量比較強大,他們之間並沒有形成統一戰線,如果他們聯手攻打朱元璋,在哪個時候,朱元璋恐怕不行,有被消滅的危險。但歷史的發展是朱元璋最後勝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