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B站《後浪》刷屏?

sunyoson


我並沒有在視頻裡看到眾多的青年勞動者:工人,教師,軍人,警察,醫生,快遞員,外賣小哥等所從事的勞動生活的鏡頭,我看到的反而更多是娛樂:旅遊,電競,跳舞,音樂,極限運動,這也太狹隘了吧?

這就是一個B站宣傳UP主的宣傳片,央視和其他官方媒體真的不該轉,面對全國的青年人發這樣的片子,以追求自我引導和鼓勵全體年輕人去搞旅遊和藝術?官媒考慮過全國年輕人是否都有財務自由的家庭去支撐了麼?

考慮過如果所有年輕人都去把時間花在“學語言,學手藝,看電影,去旅遊,追求自我”而只有更少的時間去學習文化知識,促進科技發展,誠實勞動了會有什麼結果麼?

後浪代表的不應該只是COS宅舞、數碼測評、電子競技、精緻的Volg,不只是一線城市的體面生活。後浪更多的是埋頭苦讀、破釜沉舟、努力前行的人。

不惑不是知識興趣的獲取,是明辨是非、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一條優秀的B站廣告宣傳片不是五四青年宣傳片,裡面有些內容我也喜歡,但視頻內容和五四精神內核真不搭邊。


賞萬千世界


《後浪》只是 B站的一則廣告,在刷屏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爭議。我看了看爭論雙方的觀點,又談到五四這個特殊的日子,覺得大家爭論的起點似乎是爭奪五四精神的解釋權。

在現代語境中,五四精神分為兩部分。

一是胡適等人主導的前五四運動,實為新文化運動,提倡批判理性和理性啟蒙。其次是傅斯年張國燾,他提倡直接表達要求,採取行動,達到目的的正兒八百個五四運動。

80後自己覺得第一類人影響大些,尤其是發現周圍有很多王小波粉絲,他只是在復興新文化而已。

對80後我而言,看完視頻之後,代入感並不強,所以感覺到裡面的後浪推前浪推後浪推後浪推後浪推後浪推後浪推後浪推後浪推後浪推後浪推後浪推後浪。看看周圍,發現00後才是最優秀的。除了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視頻中描述的優渥的中外生活中長大之外,現實中他們也表現出了和我們完全不同的獨特氣質。

比如我的微信朋友圈找不到一個活躍的00後,除了代溝,我發現很多00後早就轉到了新平臺,比如 qq、 b站等;其次,在方方事件中,他們代表帝吧出征,儼然成了一支討伐大軍。他們敢於另闢蹊徑,敢於有意識、有組織地維護自身存在的合理性,這讓我感到驚訝。他們,隱隱有五四弄潮的影子。

在歷史上,胡適等人只能算張國燾等人的失敗。這些人雖然聲名狼藉,卻很少露面。二十年代以來的幾十年裡,沒有多少人出來說話,也沒有多少人出來,慢慢地變成了年輕人認為可恥的論資排輩。而後一種人才更是佔上風,甚至主宰了歷史的進程,他們不一定比前人見識更廣,只是行動更多而已。

到了1980年代,方方已是風雲人物,到2020年可以自信地指點江山,除了她對自己的感覺太好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她沒有一個人願意被挑出來。所以在新世紀面前,她的失敗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作為一個80後,面對這群后來者,總覺得有人在追。但是不管怎麼說,我仍然對這一波繁榮的後浪抱有真誠的期望。雖然我知道,作為個人,他們的年輕與我們當時的年輕並無二致,他們會點燃理想的火焰,也難免在現實的狂風中,留下一點火光。但很明顯,他們更瞭解如何達到自己的目標,更瞭解團隊作戰,更瞭解如何在某一天獨自面對世界,但多了一些策略,自然會比我們更接近理想。

只希望從那以後,他們能更加堅定地扞衛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方式,而不是走向一種過於狡猾和幼稚的世故,或面對現實的衝擊,對抗實用主義。並且,所有這些,都有悖於年輕人的精神。


白衣佐波


從“五四”開始,“青春”在現代中國不再只是一個年齡概念,它被賦予了政治與文化的雙重涵義——青年首先是政治性的,他們是新的國民,是新的民族、國家和社會的象徵,他們承擔著進步和復興的使命;青年也是文化性的,他們是新文化的主體,是新思潮的主力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