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曾后悔过选择成为一名“走狗”、“背锅侠”,HR们?

实话实说:不后悔,每一条职业道路都有各自沿途不一样的风景,而人事工作这项事业,值得我一生努力奋斗。

我原本是浙江某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出身的,在学习阶段,从来没有接触过跟人事相关的工作。在大学毕业以后,阴差阳错成为了上海某一金融公司第一届的“管理培训生”,培训的一年多时间中,就是不断的在不同岗位上轮岗学习,其他岗位的轮岗经历已经有些记不清晰了,反而是在集团人事部培训中心轮岗担任培训专员的那段经历反而历久弥新。

学会“沟通”是我切入人事的第一课

很多人会觉得做培训最重要的能力是“口才”,只要你口才好,死的都能说成活的,这是培训的精髓。我原来也是这么认为,直到跟着我的老师(公司的培训经理)学习了段时间,才发现最重要的能力其实是——“沟通”。老师是某著名保险公司的一枚老培训讲师,被公司挖来专门负责做业务销售培训和管培生培训,他有一套浓浓的属于“保险系”特有风格。他做培训的时候,演讲让人感觉铿锵有力,与人交流的时候却让人感觉如沐春风。那时候我作为新手菜鸟,一直努力的模仿着老师做培训的方法和讲课风格,都是总是感觉差了点什么,一直做得不得劲。直到再次调岗那天的晚上,老师喝了好多酒,他跟我谈心的时候我才发现,他最强的能力是一直隐藏在他的“口才”下:

  1. 他在准备培训课件的时候,总喜欢拉着学员喝茶聊天;
  2. 他在讲课的时候眼神的焦点总是在学员中跳跃,更是会安排时不时的提问环节;
  3. 他在课后,总是呆在学员中间,用他特色的方法成为话题的中心点。

这是我老师他独特的个人“沟通”风采,确是我切入人事的第一课,直到现在我在培训的很多方面有着他的影子。

“半道出家”负责人事,是不得以而为之

后面我在朋友的介绍撮合下,进入了一家刚刚创业起步的公司,工号0004。最初的工作方向是负责公司的融资和商务工作。那一年,我们也是挺幸运的,公司趁着“风口”飞快的就发展了起来,员工人数一年之间从4,5人扩展到了50余人,并且成功获得了天使轮的融资,项目研发主线也从一条发展成三条。公司看上去是在蒸蒸日上,但是人事工作一直是我们公司的短板(短板原因是创业团队中没有一个人是懂专业人事的,有做研发的,有做销售的,有做融资的,恰恰缺少精通人事管理的)。1年内,我们的人事经理已经换了2任,人事工作还是停留在初级的事务型工作上,每月主要工作就是招招人、算算工资,做做内勤。那时候我们也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问题,只是觉得人事的工作不就是这些吗?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创业的第二年初。

第二年初,公司终于遇到了第一道“生死劫”,因为产品研发理念的不同,负责研发的合伙人带着一批研发“骨干”离职单干,并且带走了部分业务客户。研发部瞬间分崩离析,部门里30余名研发人员,被研发负责人带走一大批,觉得企业无望的自己离职的也有4,5人,最后剩下的只有7人。我们是研发型公司,以定制化研发作为核心业务,大佬和精英都流失了,使得好几个项目接连研发宣告失败。短短的3个月内,公司第一次对客户违约;第一次资金流出现问题,连工资发放都出现问题;甚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收到了法院邮寄的传单。

而“雪上加霜”的是,公司人事经理因为资金问题也早早的提交了离职申请,这种情况下,再招一名人事经理来做事已经是不现实了,换句话说,谁又能愿意来接手这样一个“烂摊子公司”的人事呢。最后,我只得接下了这烫手的山芋。

以“裁员降薪”方法破局,“三顾茅庐”聘请研发负责人

公司经过2个月的震荡折腾,员工已经从50多人已经降到了20多人,但是公司还是没有办法赚钱,拖欠的工资依然在拖欠。怎么办呢?最后我们只能选择最大限度的“裁员降薪”。

决定好方法之后,我们几个在会议室钩钩画画了一个晚上,一整晚,整个会议室内都是烟雾缭绕,一股挥散不去的烟味,最终才圈定了5个必须留下的人员名单。并且当晚一一给他们打电话,聊了很多,谈心、聊梦想和未来、聊兄弟感情,最后把5人挽留了下来。

当晚的最后,我们一起凑了一笔钱,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把所有的人召集了起来,宣布了这个事情,并承诺了两点:

  1. 公司进行业务调整,精简员工,愿意留下来的伙伴欢迎留下来,但是熬过难关之前只发基本工资,时间3-6个月不等,熬过去之后,公司加薪并给期权。
  2. 不愿意留下的伙伴,当场可以结清拖欠的工资和当月的工资,但是由于资金问题,无法再给予补偿。

万幸,大家都给予了理解和配合,最后,除了前晚沟通答应的5人,还有3位伙伴选择了留下来一起坚持。

人员精简后,公司再度启程,大家按照各自负责的部分努力的在挽救公司,我也就把主要的精力投入了人事工作。

当时最迫在眉睫的事尽快是找到研发负责人,没有人带头搞研发,把产品给做出来。再好的产品设想,再优秀的商务,也是难为无米之炊。当时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

  1. 有找过找猎头:我找了当时在我们领域比较知名的几家猎头公司,也一次次的沟通了人员需求,更是提供了很多对标的企业进行人才挖掘,但是要么我们觉得不合适,要么人家看不上我们。
  2. 有进行过自有招聘:当时是我第一次使用招聘软件,我记得我用的第一款付费招聘软件是猎聘,再加上其他免费的招聘渠道,但是招聘效果不尽如人意。
  3. 通过朋友圈寻找:没办法,这已经是我们剩下最后的最有效的办法了,于是乎,那段时间,我天天发动大家发朋友圈,天天托关系找人。

2周后,我们知道了一个刚有意向从国内某知名研发民企离职的老大哥,他是我在一次行业论坛上认识的朋友,更刚刚好的是我们这块领域的“牛人”,我很兴奋的下定决心去邀约,但是邀请加入的过程是一波三折。

  1. 第一次:我和另外一名合伙人一起约老大哥到茶馆聊天,带上了我们的公司介绍和产品介绍书,老大哥对我们项目是挺感兴趣的,但是了解我们公司的近况后有点意兴阑珊,最后不了了之。
  2. 第二次:在这之后,我一直在跟老大哥联系,也曾尝试过再找其他人选,但是实在没有合适的,只能一次次的邀请老大哥再来我们公司坐坐聊聊,老大哥实在拒绝不过,终于在某天晚上来到了我们公司。我们到时候刚换到了一个小办公室,大家一起只得挤在唯一一间小会客室中,这一次,我们没有聊产品,只聊了我们的故事,聊了我们的梦想和坚持。在一晚上的交心下,老大哥终于被我们打动,答应加入我们公司。
  3. 第三次:原以为这事就这么定了,没想到老大哥回家后跟嫂子说起了加入我们的事情,嫂子怎么也不肯同意老大哥加入我们。这个事情就一直被耽搁着(PS:说实话我们很理解嫂子的想法,因为我们的家人起初也是一样的反对我们创业。作为创业者,获得老婆的支持实在是关键中的关键),怎么办呢?我就一次次的带着礼物上门拜访,请老大哥一家人一起吃饭。2周后,嫂子估计实在不好意思一次次的拒绝我,最后答应让老大哥加入我们试试。

终于,老大哥加入了我们。在进入我们公司后,老大哥表现出老大哥的能力和魅力,很快就把研发团队带了起来,研发工作走上了正轨。

边做边学,爱上人事这门“技术活”

公司在慢慢的步入正轨,我也有更多的精力把人事这块好好搭建起来,一边上着最基础的人事课程,一边慢慢的改造公司:

  1. 搭建完善“合伙人”团队:之前研发负责人带队单干的事情,是我们创业一辈子不敢忘记的“警示”,在老大哥进入公司之后,我们协商给了老大哥部分原始股权,又按照出资比例拿出了15%的股权作为期权池,给老大哥、给当初选择坚持的伙伴、给后面进入公司的有突出贡献的伙伴留着,按照年终考核给予。
  2. 聘请律师顾问:痛定思痛,我们咬牙聘请了专业的律师,从那天开始,我们公司所有的合同都由律师顾问审核把关。而且每个核心岗位的员工在进入公司时,都要签署特殊的保密协议。
  3. 完善薪酬体系制度:说实话,当初被原研发负责人带走的那部分“研发骨干”,有部分确实是因为对原研发负责人的信任和感情,有部分也是因为薪酬的问题。我在了解我们公司员工薪酬在市场上的分位后,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研发人员的薪酬,使得我们的研发人员薪酬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4.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关于绩效考核,之前我们一直是没有操作过的,但2年间的时间里,我先后上过多位老师的公开课,甚至专门去上海参加了某位大师的绩效管理课程,最后确定了“OKR”的绩效考核方式,在公司的研发部门中落实下来。
  5. 建立项目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相辅相成的是我们的项目管理制度,这还别说,极大的提升了我们项目的开发速度和质量。
  6. 搭建培训体系:除了基本的入职培训外,我们根据员工的需求,及时的开设了职业培训课程,大多数是通过公司中优秀专业的人员对其他人员进行培训,有时候也会请外面的专家朋友专门来给大家上上课。1年多下来,员工都觉得学有所得,我们也会继续坚持。

就这样,2年多时间下来了,我越来越认识到了一名优秀专业的人事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喜欢上了人事工作这项事业,它能够让我最深入的了解员工的想法和需求、帮助我对企业发展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这是能够坚持一辈子的事业。

2020年年初,“疫情”下企业纷纷遇到“困境”,大家一起加油,一起度过这场寒冬

2020年,谁也意料不到的“新冠病毒”就这么来了,到现在2月底,企业的全面开工还没有实现。疫情下的企业都不好过,我们也是,甚至到了4,5月份,如果我们接的订单还不能及时交付的话,我们的资金流还会再次出现问题。但是越危难关头,越要坚持,我相信我们公司能够再次度过这道“生死劫”,“浴火重生”。

也祝愿各位看官朋友,能够在困境下越磨砺越光芒,在2020年取得更大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