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踢出高考?要不語文數學也踢了吧

英語踢出高考?要不語文數學也踢了吧

浙江大學的鄭強教授說:“在日本,有一位諾貝爾獲得者,60多年從來沒有出國,但是他卻獲得了諾貝爾獎,很多出國的留學生,這個獎對他們來說都是遙遙無期。”

於是他得出的結論:“學英語耗費了中國學生太多時間,人家60年沒出過國依然能拿諾貝爾獎,而我們20多年裡花很多時間學英語,實際上只是崇洋媚外,是不自信的表現。”

然後“把英語踢出高考”就成了最近熱議。

鄭先生是位教授,是教育專家,咱也不知道浙大這麼多年的選拔機制中英語分佔了多大比重,咱也不太明白所謂的“英語無用論”和“把英語踢出高考”究竟是一個教授接地氣的“教育解放運動”,還是一種一步到位撕裂階層的優雅姿勢。

那位“60年沒出過國門”的諾獎得主益川敏英,他那篇獲獎論文叫《CP violation in the renormalizable theory of weak interaction》,他平時每週在journal club上讀70篇論文。人家還說了:“學術交流和科學研究中,沒有比能夠使用英語進行口頭交流和用英語撰寫文章更重要的事情了。”

你看,人家是沒出過國,不等於不懂英語。

但在中國某些專家的看來,學英語浪費了大家太多時間,導致數理化一個得諾獎的都沒有。

如果我們20多年來沒有被學英語阻礙,不知道可以騰出時間來得多少個諾貝爾獎。

中國男足倒是沒學英語,踢球水平不知提高了沒有。

英語踢出高考?要不語文數學也踢了吧

其實把英語踢出高考對我們有什麼不好?反正我們也已經是好好學過英語的一代人了,夠用了。更關鍵的,我不用為孩子的英語作業再歇斯底里,不用為了給他創造環境而花錢花時間帶他出國旅行、買原版書、看英文影片……

但隨之而來的後果,作為家長大家都應該心裡有點數。

以前說快樂教育,素質教育,結果校外輔導機構都上市了......以前說取消盃賽,結果有證書的成了牛校敲門磚......學校不是看面相就收了你,人家看的是你的家庭對培養你投入的力度。

我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以後高考取消了英文,到時候大家都鑽數理化,難分高下,高校很為難,這時候老師突然發現oh my god這裡有個孩子居然英語這麼好,哎?說不定能代表我們學校去藤校交流比賽再得個獎什麼的?上帝為所有人關了門,但可能為他開了一扇窗。

於是家長將為了那扇窗而花更多時間去課外學英語,當然,也會花更多錢。

本來小城市和村鎮就沒有英語優勢,現在更沒優勢了。然後呢,等級分化更明顯了,有錢和有培養意識的家庭,越學越牛逼,反之越來越差。

你會說高考取消英語又沒說不讓你學英語。好的,很抱歉,我以我二十年的學習經驗和我兒子近十年的學習環境告訴你,務實的中國學子只學要考的東西。

那要怎麼樣才能真正從根上解決英語花太多時間影響我們得諾貝爾獎?

我有兩個不成熟的小建議:

1. 取消高考。我覺得高考的語數外和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都耽誤了我專注地訓練成一名優秀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但把這個最公平的考試取消,大多數人只會更心碎。

2. 把高考英語設置成初中生標準水平。它不就是個語言工具嘛,象徵性意思意思就行,剩下的查字典。但這樣會面臨英語老師失業,很多人也要心碎。

英語踢出高考?要不語文數學也踢了吧

話說回來了,我感覺鄭教授懟英語沒啥毛病,但動不動和“民族自信”掛鉤,這是有多瞧不起普通群眾啊。我們的自信這麼脆弱?

英語是門語言,一個工具。就像我們學開車,那不表示我有多熱愛機械或電能,那隻代表我有能力學得會駕駛,分得清左右,可以在油門和剎車中自如切換,能把交規知識和開車實踐融為一體,也可以在緊急關頭通過臨危不亂和當機立斷發現自己真的反應敏捷手腦協調性過人,還能進車友會廣結良緣找到對象。

工具的最大作用和最好意義在於:回報高於付出。

否則,我花那麼多時間為買車而賺錢,又花了那麼多時間去研究品牌,還花了很多時間挨教練罵和理論考大路考小路考,我也不一定成為整條街最靚的仔,那我何不省錢省力地撲在我的拉風28寸鳳凰自行車上?

學車不是對走路沒自信,那只是我善於利用先進工具。利用工具也和民族自信沒有關係,找個吉利汽車的說明書會發現上面寫著吉利Geely金剛Cross,打開來裡面一半是英文。連標榜自己是民族產業的瑞幸,杯子上最大最醒目的字是luckin coffee。

如果英語要和民族自信掛鉤,那這些優秀的民族企業都沒有民族自信嗎?

很多人不但學英語,還學法語,德語,日語,希伯來語。錢鍾書先生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把《毛澤東詩詞》翻譯成了英文版,這不是民族自信?

去中國最高規格的北京國貿、上海陸家嘴金融區隨便找個公司,郵件裡沒有一句中文,那些Linda Monica Michael Jason們能流利地使用兩國或三國語言,24小時跟世界搭上關係,怎麼,國家和人民辛辛苦苦培養出來高級人才,都是在培養崇洋媚外?

到了一種層次你才明白,那叫工作氛圍,那叫生活習慣。不自信的人覺得這是崇洋媚外,自信的人覺得這叫文化輸出。

英語踢出高考?要不語文數學也踢了吧

按照教授的邏輯,阻礙我得諾獎的東西還有很多,我想衝刺一下文學獎,能不能把數學踢出高考?

我花了很多時間學線性代數和立體幾何,但最後我能用數學來為社會做的貢獻就是每月用計算器算一下我交的醫保和養老金到底有幾個零。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學文言文,瞭解孔孟之道,讀過四書五經,熟背唐詩宋詞,考試的時候還要默寫作者的字號朝代……到頭來,有幾個人能隨時脫口而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所以什麼是“有用的學科呢”?也許我們學習,就在於學習的過程本身。必須要經歷這個過程,你才能抵達“有用”的某一個彼岸。

在學的過程中,理解了關於世界和人,也發現了自己的喜好和角度,這就是學習的意義。

在我耗費同等寶貴時間去學的東西里,反而唯有英語是我到現在還在經常用的。教授說別用英語耽誤了主攻專業學科,啥叫專業學科,我做外貿10年,離開英語我一文不值。教育專家們說話前也要考慮下大批像我這樣高考英語能考140分以上、雅思能得7.5的青少年,也許這類人以後不到18歲就夭折於數理化了。

英語踢出高考?要不語文數學也踢了吧

同時也不能一刀切認為英語是浪費時間,而數理化不是浪費時間。文科生哭了。你覺得快樂來自於物理實驗和化學競賽,但也有很多學生的快樂來自英語角和英語戲劇社......你覺得英語沒啥用,上班和買菜根本用不上,但對另一些人來說,英語可以決定他們能跟誰對話,對話的邊界有多遠......

一個人從語言學習中能體現出他的追求和堅持的品質,這是人格魅力的一部分。

我們的自信既不來自於固步自封,也不會因學習一門語言而喪失。尼安德特人學會了智人的語言,邊緣山區的小孩學會了普通話,學英語不一定是為了出國,但我們可以具備多一種溝通的能力。

當然,我贊同一點——花太多時間、佔用太多資源、過度注重表象、喜歡拔苗助長的學英語確實是一個毒瘤。有的小孩才四、五年級就去考四級,搞得競爭扭曲,人心惶惶,但這些小孩高考都能勝人一籌嗎?真不見得。

真要減少學英語壓力,我覺得:一是取消所有社會英語等級考試在升學和招生中的作用;二是可以降低高考佔分比重,或者高考就分科——那些要拼數理化諾貝爾獎的別考英語,至於其他99.99%的得不了諾貝爾獎的人,你何去何從自己心裡沒點數?

某個領域頂尖的人才不需要學英語,因為國家可以給他配一個翻譯。而不是頂尖人才的人,你讓國家給你配就給你配?你也配?沒有頂尖人才的命,就儘量別得頂尖人才的病。

我問兒子和他爹:

“你們覺得英語和數學哪個重要?”

兒子選數學,因為他數學成績比英語好。

他爹猶豫半天之後說:都重要。

所以你看,小孩子的取捨都是出於利己,

成人的為難是緣於曾經吃過的虧。

小孩才會二選一,

成年人兩個都要。

一道思考題:

你覺得英語和數學哪個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