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經歷的歷史事件

提起北戴河,國人可謂家喻戶曉。此地是渤海灣金項鍊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位於秦皇島市西南部,東起狼牙山橋,西至戴河口,海岸線長約15公里,是享譽海內外的旅遊避暑勝地。1979年被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然而,關心政治的人提到北戴河,重視的是它的政治色彩,因為它曾被稱為中國的“夏都”。 中國人談起古代歷史,難免要講起秦皇漢武。北戴河的歷史,恰恰與這兩位古代著名帝王相關。特別是秦始皇派人從這裡出海巡遊,被人稱為中國外交使節的最早出發點。 到了近代,北戴河又上演了外國入侵、中國軍閥爭鬥的重要一幕,避暑與政治鬥爭緊密相連,開創了當地的一大特色。 全國解放後,北戴河便被中共中央選定為夏季避暑辦公地。毛澤東從1954年起便經常於夏季到此,不僅下海游泳搏擊風浪,還在此作出了一系列政治上、軍事上的重大決策…… 在中國的萬里沿海,不乏避暑勝地,北戴河卻作為其中的佼佼者聞名於世。這不僅是因為它有一條以中海灘為中心、綿延十幾裡金鍊般的海岸,以及怡人的陽光和溫柔的沙灘,而且是因為它命中註定要作為歷史上眾多事件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人們談到中華統一國家的形成及其昌盛,都難免要提到“秦皇漢武”。北戴河揚名天下,恰恰起自於秦始皇和漢武帝。正是這兩位集雄才大略和暴烈專制於一身的皇帝東臨碣石,使此地在2,000多年前便被視為避暑和巡遊之所。除了海天一色的風光外,自然和地理的特定原因,使北戴河這塊寶地成為中原農業文明與塞北牧業文明的交會點,由此引起帝王們的格外青睞並作為巡遊的目的地。 以發源於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為基礎的中國封建王朝,歷來有重陸輕海的觀念,由此造成歷代帝王對“一片汪洋都不見”的茫茫碧波有一種天然的畏懼感。自漢代的劉姓皇帝直至明末的朱元璋的子孫,雖然都有夏季避暑的習慣,卻總是選擇在內地山林建築亭閣,幾乎從不到海邊擊水。起自於北國白山黑水的愛新覺羅氏,比漢族帝王們更畏暑熱,然而他們消夏的目光卻轉向有遊牧色彩的承德圍場,同樣不中意那海天一色的北戴河。至於碣石邊的刻字銘文,只能被視為拘守著內陸田園的統治者,對那片既未知也不想了解的海洋世界的一種無奈呼聲…… 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海洋擴張的衝擊,在19世紀中期無情地打開了封閉的“天朝”大門。位於渤海灣深處,瀕臨浩瀚的大洋,背靠遼闊大陸的北戴河,又成為一個在地理位置上易受襲擊之處。西方政治、經濟和軍事入侵的風暴,恰恰也以這裡為重要的登陸點。除了八國聯軍的鐵蹄踏上此地,那些傲行於華夏的歐美外交官員也看中了北戴河,在此海風習習之處圈地蓋房,把西洋的海濱避暑之風也傳到了中國。 從某種意義上講,北戴河避暑區的興建,是海洋文明對東方農業文明的一次衝擊,為古老中華帶來了新風。不過,在中國近代那種特定的屈辱環境中,這種避暑之風卻是以國家和人民的災難為代價的。解放後出生的人只是在歌中聽過—— “帝國主義侵略壓迫,造成了我們的貧窮;官僚買辦剝削,造成我們苦難深重……” 而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前期,以上歌詞卻是那個社會有目共睹的活生生的圖景。 當年站在北戴河和秦皇島,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掛著米字旗、星條旗、太陽旗和三色旗的外國軍艦在海面耀武揚威。那時一群群高鼻碧眼的西洋人和腳登木屐的東洋人傲然而至,全然不像當今改革開放形勢下遵照我國法律的要求規矩而來,而是在自己的炮艦掩護下打上門來。對貧困落後的“東亞病夫”的歧視,使那些洋人處處高居於中國人的頭上,北戴河海濱的一些主要地段被他們獨霸,華人反而不得入內! “不平則鳴”。如此的社會景象,使任何有血性、有志向的中華兒女特別是有知識的年輕人都不可能無動於衷。那時不用講多少道理,甚至用不著讀什麼“共產主義ABC”,只要到北戴河海濱看一看,得出的結論就會是“如今世道真不公”,就會想到要“反帝”、要“共產”。當年在北平參加學生運動的青年,有許多人是到北戴河一遊受到巨大刺激,回到古都後就發出了“打倒帝國主義”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吶喊聲。 1948年底,中國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展開了總決戰的最後一役——平津戰役,人民解放軍從東北入關的百萬大軍揮戈而進,使國民黨軍望風而逃,北戴河從此得到了解放。勝利了的共產黨人在接收西方國家在海濱的財產的同時,在避暑休養方面也接受了西方人這種合乎現代潮流的習慣。 1954年,毛澤東首次到北戴河避暑,便喜歡上這個地方。這年夏天,他在海濱寫下了國人大都熟悉的一首詞——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喜歡上了北戴河,建立了在此避暑辦公制度,使這裡在50年代中期以後長期被人稱為中國的“夏都”。 北戴河在中國政治史上的地位之特殊,和它與許多重大決策、重大事件的緊密相連不無關係。中國共產黨多次黨代會之前的醞釀會議,都是在北戴河舉行的,這個時候的北戴河最為外人關注。再如1958年,毛澤東在北戴河作出炮擊金門的決策,同年大鍊鋼鐵和大辦人民公社的決策也在北戴河作出。直至1997年夏季,中共十五大報告的起草班子還在北戴河按照中央政治局的意見和各方面的建議,對報告內容進行推敲修改。 有人稱:“北戴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的政治晴雨表。”從這裡導演出共和國曆史舞臺上一幕幕悲歡交織的生動圖景,引發後人不盡的追思。這裡有共和國凱歌前進的自豪,也有探索中失誤的苦澀…… “天若有情天亦老”。經過曲折和艱辛的磨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以階級鬥爭為綱”,工作重心轉向現代化建設。奮起的中國共產黨人,終於抓住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在80年代和90年代,對著蔚藍色的大海而面向世界的新一代領導人,在北戴河又勾畫了祖國新的圖景。一代人的時間裡,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證明古老的中華文明已煥發了青春,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她能夠走出歧途徘徊,逐漸融入世界的主流文明!


北戴河經歷的歷史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