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的失誤

在讀《論語選讀》的時候,總被孔子很多超前而深刻的思想所折服,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先進的東西,如“誨人不倦,舉一反三”等,但其中的一些教育思想也有所欠缺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和學生一起探討,養成學生正確的讀書習慣,不能認為書本中的知識都是最先進的,如在《沂水春風》中,孔子與學生探討人生理想前,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孔子讓他的學生談談各自的理想,說可以直接地談談自己的心裡話,不要顧忌。而當子路“率爾對曰”之後,孔子卻“哂之”。由後面孔子與曽皙的對話:“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中可得知,“哂”帶有譏諷或不滿之意,從後面的“是故哂之”可以推斷這個“哂”並不是個好的態度。孔子的這種態度便給後面學生的回答與思考無形地定了格,後面的學生再也不敢或不好意思地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客觀上教育了其學生應該怎樣虛偽地講話,才能贏得老師與長輩的讚美,客觀上孔子提倡了不誠實的教育。後面冉有看到老師“哂子路”的神態,便故作謙虛地說道:“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其實冉有對名利的渴望,對仕途的慾望並不亞於子路,甚至為了官位,不惜為其主子剝削人民,為虎作帳。如《論語·先進》中記載:“季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冉有其實並不比子路謙虛,他有更大的野心,但在孔子“哂由”之後,學會了虛偽與欺騙。後面的公西華看到子路被“哂”,冉有說得謙虛,他不敢再說得比冉有狂妄了,於是說:“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這其中又有多少公西華內心想說的或內心裡認為的呢?這讓我想起一則關於分蘋果的故事: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紀錄的人,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那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一個又紅又大,十分喜歡,非常想要。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想要最大最紅的一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

  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了那個最大的蘋果。

  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裡,你想要什麼好東西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話,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

第一種母親的教育讓孩子在撒謊中學會如何去欺騙家長,第二種母親的教育卻讓孩子在自立中學會坦誠,學會努力。孔子在這次與學生的談話中的教育與第一種母親的教育是何其相似,孔子講究禮讓,他自己能做到由內到為外的謙讓,但這種教育客觀上給了學生一個說謊的啟示。如果是發自內心的謙讓,那當然是值得提倡,但若是為了迎合長輩或老師的意願而故作謙讓,則是十分危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