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挂的不是剑,是知己之情!这个故事,蕴藏镇江一个天大秘密!

1987年8月的一天,山西的晋中市榆社县东北部一个当地人俗称“三角坪”的地方,有座砖瓦厂。砖瓦厂有个工人韩四子,这天上午在取土时,从挖出的土中,淘出一把青铜剑。


韩四子把剑擦干净,发现剑身上还有两行字,如同天书般难以辨认。


他提着这柄剑,问周围的乡亲,但无人辨识。


很快,韩四子挖出青铜剑的消息就传了出去,传到了当时还是县文管所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王太明的耳里,这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他立即赶到现场,找到了韩四子。


按照《文物法》,青铜剑当然属于国家,而且韩四子对这种“埋在地下阴气重”的东西也不感兴趣,但他却懂得上缴文物国家有奖励的规定。


王太明走得急,没带几个钱,他到路边的小商店里,花8.5元买了一条香烟,韩四子挺大度,“就拿你这条烟换这把剑吧!”


当时人们并不清楚这把青铜剑的真正价值,只是凭直觉,“剑上既然有铭文,肯定差不了”,等到辨认出剑身上的字后,所有人都惊呆了。


榆社县博物馆里的专家,对24个铭文的深入研究,这把剑内在的光芒仿佛突破了覆盖在剑身上的绿色铜锈,穿越时代,照亮了2500余年前那段幽暗绵长的历史。


后经专家鉴定,它是目前全国铭文最多的春秋时期青铜剑,而且是一把吴国的王侯级佩剑。


它,更是全国唯一的一把吴季子剑


它的主人季札,被孔子盛赞称为“君子”,也被后人尊为江南人文始祖,日本学者眼中的“君子中之君子”。

季子挂的不是剑,是知己之情!这个故事,蕴藏镇江一个天大秘密!

通过这把剑,我们看到季子挂剑,被徐国国君喜爱的剑是什么样的。


也窥探到,当年吴国铸造的青铜兵器,有什么样的魅力。


季子挂的不是剑,是知己之情!这个故事,蕴藏镇江一个天大秘密!

季子的剑

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吴王余祭四年),33岁的季札作为吴国大夫出使中原,周游列国鲁、齐、郑、卫、晋,徐国是必经之路。


季札礼貌的拜见了徐国国君。徐国,国都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泗洪县境内,是一个“王”国。


徐国是夏朝所封的诸侯国,比周朝更早建立,据说存在了一千六百多年,这样悠久的历史,让徐王见识渊博,眼界非凡。


季札礼毕,发现徐王的眼神,始终落在了他腰间那金光耀眼的剑鞘上。


光是剑鞘就已不凡,剑,是什么样的神兵呢?


徐王向季札提出观看一下这把宝剑,季札解下向徐王呈上。


季札佩戴的剑,应该是吴剑中的最精华——出使剑


当时,吴国逐渐掌握了先进的铸剑技术,步入春秋先进军事强国的行列。季札出使列国,要展示本国最雄壮的形象,自然要佩带吴国最好的剑——因为他携带的不单单是一把剑,这是一把吴国的王侯级佩剑,是一张国家名片。


徐王缓缓抽出宝剑,只见一道寒光在剑刃上闪动,隐隐剑身有字,徐王定睛一看:


季子挂的不是剑,是知己之情!这个故事,蕴藏镇江一个天大秘密!


只见这把剑锋刃锐利,剑身柳叶形。中起脊,断面呈扁菱形,菱形窄格。柄两端呈喇叭形,圆首。剑身后半部一面有两行铭文,共二十四字:工吴王姑发訾谒之弟季子肵(qi)扃(jiong)后余厥吉金甸曰其元用剑”。


徐王大惊,很少能看到佩剑上有这么多铭文的,这样的能工巧匠举世罕见啊!


季札向徐王介绍这把剑的来历:有一次,季札的哥哥吴王诸樊得了疾病,让他向祖先祈祷福祥,求得永贞,免去灾难。


行肵之礼后,季札亲自开窑,参与铸造,制作了这把剑,从此这把剑成为他的专用配剑,这次出使,也作为出使剑佩戴出行。


徐王捧着剑细细的观赏,良久开口:这柄剑啊,是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谭,以豪桀士为夹。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


徐王将剑还给季札,致谢。季札还礼后,离开了徐国,开始了中原之旅。但徐王观剑的一幕,总在他眼前浮现:徐王,是一个懂剑的人啊。


知剑,懂剑,是为知己。


等出使结束,再经过徐国的时候,一定要再拜访一下徐王,好好的向他请教请教。


季子挂的不是剑,是知己之情!这个故事,蕴藏镇江一个天大秘密!

☝季札像.清.孔继尧,顾沅辑《吴郡名贤图传赞》(道光九年刻本)

季子挂的不是剑,是知己之情!这个故事,蕴藏镇江一个天大秘密!

吴国的剑

相传,吴国始于周朝王室的泰伯,周太王长子泰伯三让王位,和二弟仲雍南奔,断发文身,“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司马迁认为:“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处与荆蛮句吴兄弟也。”


吴国处于齐、楚、越几个国家之间,经常与其发生战争,为此,战车、弓箭、剑、戈、戟、矛、钺等武器需求量很大,促进了吴国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


为什么吴剑精美,因为吴国地处长江三角洲,河网纵横,水系发达,影响了战车的机动性和冲击力,所以交战短兵相接的机率大大增加。青铜剑作为近身武器,受到了吴国的重点关注,投入了很多技术攻坚。


青铜剑的优劣取决于青铜合金中锡的含量,以及剑的铸造工艺。


青铜,实际上是一种铜锡合金。锡多了,增加了硬度,减弱了柔韧性。锡少了,加强了柔韧性,降低了攻击力,所以吴国的兵器生产基地,还配置了专门的青铜剑研发项目组,反复浇铸,不断实验。


吴国的兵器生产基地很隐秘,有宽宽的环壕保护,核心地带有一圈土墙,土墙高半丈,宛若后代的城墙。


墙内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土台,台上有窑、炉、蓄水池。


窑、炉边放着用来浇铸剑、戈、斧、锛的陶范和石范,熊熊烈火将工匠们的脸照亮。


季札捧着古代祭祀时盛装心、舌的器具的“肵”,虔心向上苍和祖先祷告。


当季札停下祈祷,工匠们猛力鼓起风囊,陶鼓风嘴发出轰响,炉膛中的火舌呼啸着窜起。


周围“镗镗”敲击青铜的声音时起彼伏,如同一曲春秋时代的“兵与火之歌”。


这座吴国“国家级”的青铜兵器冶铸“工厂”,在两千多年后的2015年被发现,发掘于镇江新区丁岗的孙家村,我的朋友大美女朱玲,第一时间做过报道。


拥有”季子剑“的季札,纵横诸侯之间,挥斥方遒,如雷霆之震,四封之内,无不宾服。


季子挂的不是剑,是知己之情!这个故事,蕴藏镇江一个天大秘密!


季子挂的不是剑,是知己之情!这个故事,蕴藏镇江一个天大秘密!

季子挂的,不是剑

公子季札的出使,留下了不少故事。


比如在鲁国,他留下了著名的音乐评论;在郑国,他又与子产一见如故;在晋国,他还几句话惊醒孙文子,令他终生不听琴瑟,躲过了未来可能的杀身之祸……


这次中原之旅,他还给后人留下了一连串的成语:秋风过耳、泱泱大风、自郐以下、叹为观止、一见如故、礼尚往来、燕巢于幕、披裘负薪……


待他回程之时,特别经过徐国,想再拜见徐王,并赠送他的佩剑。


哪知道进城后,之间城池上下素衣白幡,一派治丧的景象——原来,徐王不久前已经去世。


季札心中满是失落遗憾。


他的随从问:“既然徐王不在了,赠剑之事也就作罢了吧?”


季札摇了摇头,他进宫拜见了新的徐王,并解剑相赠。新王感激,却因先王并无遗嘱,而不愿收如此贵重的礼物。


季札无奈,最终将剑挂在了徐君墓前的树上,以践当时心中的许诺。


附原文: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后来,徐国便有人作诗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季札之诚之诺,令人慨叹,而从流传后世,脍炙人口,并成为各种官方或民间物件上的题材,比如以他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于三国时期的“彩绘挂剑漆盘”,被列入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季子挂的不是剑,是知己之情!这个故事,蕴藏镇江一个天大秘密!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三国·吴),1984年安徽马鞍山三国时期吴国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墓出土。


这次出使,是季札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刻之一,列国被他的风度、言谈、见识和德行征服。


当时季札33岁,鲁国有个叫孔丘的儿童,才8岁。


从小喜爱历史的孔丘,常听人说起季札的故事,身不能至,心向往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成为了季札的粉丝,动不动就给季札隔空点赞:赞天民、赞义正、赞习礼。


季札是一位仁者,享有高寿,在他92岁高龄的时候,怀有一颗仁心的他不顾年迈,出面做了一件仁义的事:“救陈国”。


《左传》记载:前485年冬季,楚将子期伐陈,延陵季子救陈。


季札对子期说:“吴楚两个国家的君王都不讲道德,为了自己的霸权将陈国争来抢去,但这些国家的人民有什么罪过呢?我请求你退兵,这样可以成全你的有德而爱民的美名。”


92岁的季札拥有那个时代最高的威望,果然子期非常给老爷子面子,撤离战场。


就在这一年,年迈的季札往来奔劳,严重消耗了元气,回到延陵后不久就一病不起,最终与世长辞。


孔子闻讯,手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用”君子“的称号,最后点赞了一次偶像。


孔子,是季札的知己。


如今,见证这段历史的吴季子剑,静静躺在榆社博物馆中。


但人们没有忘记季子,每年农历四月十三的“季子诞辰”,镇江的省级非遗——延陵九里季子庙会(嘉贤庙会),这个堪称江南庙会之首的活动,都是热闹非凡。


季子挂的不是剑,是知己之情!这个故事,蕴藏镇江一个天大秘密!


千百年来,人们就是用这样的形式,赞叹和敬仰这位仁风贤明的君子。


他天民、义正、习礼、君子的美德,永远在民间传承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