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發現:只存在於“靈魂伴侶”間的4個特殊體驗

“心理學簡報”高品質原創科普文|每天更新心理學專業知識

什麼是“靈魂伴侶”?

心理學研究發現:只存在於“靈魂伴侶”間的4個特殊體驗

什麼是“靈魂伴侶”?圖源:網絡。

  • 從哲學角度解釋

“靈魂伴侶”這個詞可能是對親密關係最至高無上的評價了,但卻彷彿如海市蜃樓一般虛無縹緲。關於“靈魂伴侶”的哲學解釋要追溯到公元前385年,柏拉圖在《會飲篇》中記錄了古希臘作家阿里斯托芬的理論觀點:人類本來長著四條腿、四隻胳膊和一個有著兩張臉的頭顱,但宇宙之神宙斯害怕人類的力量,因此把人分成了兩半,迫使人類窮盡生命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在一生中,人的其中一半總是在尋覓另一半,使得自己達到完滿[1]。

  • 從神學角度解釋

從神學的角度解釋“靈魂伴侶”有著更深層的含義。在神學的觀點中,人是有三部分組成:靈,魂,體。靈是指人接觸“神”的器官;魂是人的心思、情感和意志;體就是指人的身體。所以,“靈魂伴侶”在神學裡被認為是追求靈和魂的合一,即兩個人達到心思、情感和意志的相容和一致。

  •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

“靈魂伴侶”表示兩個人之間存在特殊的親和力、理解力,和強大的情感紐帶,能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這樣的情感經歷似乎並不會發生在在任意兩個人之間,為什麼只有很少的人能以這種方式與我們產生共鳴,而大多數人卻不會呢?我們的另一半到底是不是靈魂伴侶呢?

為了解釋這些問題,我們查閱了近些年的心理學文獻,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靈魂伴侶”之間發生了什麼特殊的事情。

本文共計3千餘字,閱讀時間預計約9分鐘。

只存在於“靈魂伴侶”間的4個特殊體驗

1. 靈魂伴侶間的火花是兩個右腦在“無聲對話”時產生的情感共振

心理學研究發現:只存在於“靈魂伴侶”間的4個特殊體驗

產生情感共鳴的原理是兩個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兩個人的右腦在進行“對話”。圖源:網絡。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與他人產生情感共鳴的原理是兩個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兩個人的右腦在進行“對話”[2]。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兩個右腦之間的“對話”並不僅限於語言的內容,在依戀的情景下,右腦和右腦之間能產生很多隱形的交流方式,如:聽覺產生的韻律,聲調的規律。右腦比左腦的分析能力弱,右腦並不擅長於分析語言裡包含的邏輯關係,但右腦對我們語言背後的“背景音樂”有更為敏銳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往往是我們感知不到的,就是所謂的無意識狀態。所以右腦對於說話背後產生的情緒,如:壓力、喜歡、厭惡等情感十分敏感[3]。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 白居易《琵琶行》

所以,當我們被另一個人深深吸引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情感體驗:我們會從這個人的聲音中體會到一種特定的心情,或者“聽到”除語言之外的另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告訴著我們,我們很喜歡這種感覺。而在靈魂伴侶之間,這樣的感覺發生得很頻繁,而這種情感體驗被右腦暗中“偷偷”記錄了下來,當右腦的“心情日記”寫滿了這樣“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後,靈魂伴侶的關係就會在無意識中融入對方,從而產生心思、情感的相容和一致性。

2. 眼神的互動會影響對方的意識

心理學研究發現:只存在於“靈魂伴侶”間的4個特殊體驗

眼神會相互影響對方的意識。圖源:網絡。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Silvan Tomkins 開創了情感理論和腳本理論,他在心理學研究中發現眼神的溝通在靈魂伴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眼睛用來表達、接受、分享情感,很多人之所以戀愛或者成為靈魂伴侶是因為人們允許自己的眼睛被對方直視也願意去看對方的眼睛

[4]。

Tomkins博士認為眼神間的互動是最親密的行為。通過眼神交流,人們會體會到產生興奮的共同意識,而且雙方的眼神會相互影響對方的意識

她沒有見過陰雲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顏色

—— 顧城《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實驗數據表明,相互有好感的人通過眼神互動的次數和對視的時間都高於平均水平。靈魂伴侶間通過眼神的溝通傳達著興奮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在“暗送秋波”的互動中相互影響著對方的意識,從而在一次次“眉目傳情”中將興奮的感覺加強,最終引起了強烈的情感共振。

3. 情感共鳴是一種將情感“傳染”給對方的過程

心理學研究發現:只存在於“靈魂伴侶”間的4個特殊體驗

相似的情感會“傳染”給另一方,並在另一方的體內激活。圖源:網絡。

靈魂伴侶間的情感共鳴是因為兩個人產生了相似的情感。研究人員發現,靈魂伴侶間當其中一方產生相應情感的時候,相似的情感會“傳染”給另一方,並在另一方的體內激活,像照鏡子一樣復刻對方的情感。這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過程,通過這種過程,自我最內在的部分通過有形的情感表達而彼此溝通。並且,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情感共鳴的產生並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減弱強度,在深度的情感接觸時,靈魂伴侶之間的情感共鳴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加深並且持續下去[3]。

我還沒說可惜

你已經在嘆息

不可思議的默契

—— 林夕《愛你等於愛自己》

靈魂伴侶之所以讓人津津樂道就在於那種心領神會的默契,如同伯牙子期之間高山流水般的知人知面又知心,而這樣的默契可能並不需要日積月累的磨合,那種“傾蓋如故”的共鳴會如電光火石一般穿透血腦屏障,直擊大腦中樞神經,釋放如核聚變一般強烈的腦電波。而這種共鳴卻如同感冒一樣在靈魂伴侶之間傳染,從而留下相似的情感印跡。

4. 嬰兒時期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在成年後找到靈魂伴侶

心理學研究發現:只存在於“靈魂伴侶”間的4個特殊體驗

對眼前人敞開心胸吧,因為相互信任是產生靈魂伴侶的基礎。圖源:網絡。

靈魂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取決於雙方的信任程度,只有完全相互信任的雙方才能產生上述的情感共鳴。而這種與另一個人產生親密關係的能力被稱為親密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相同的親密能力,這個差異的根源在於每個人的嬰幼兒時期。加拿大湖首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

嬰兒對於撫養人的安全感決定了孩子成年之後的親密能力,奠定了今後戀愛關係中的信任基礎[5]。

世界充滿了我們相遇的幾率

我卻始終無法遇見你

—— 徐志摩《好久不見》

相互信任是產生靈魂伴侶的基礎,只有能信任彼此的兩個人之間才會共享生命中的點點滴滴。一個在嬰兒時期沒有從撫養人那裡得到足夠安全感的孩子在成年後很難建立對他人的完全信任,因此親密能力相對較弱,這可能將導致他(她)遇見靈魂伴侶的幾率減少。所以,不要抱怨遇見靈魂伴侶的幾率太低,不是你始終無法遇見他(她),可能是因為你不夠信任你的眼前人!

我將於茫茫人海尋找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 徐志摩

時至今日,依舊有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靈魂伴侶只存在於理論中,在現實中能真正能做到心思、情感和意志完全相容和一致的靈魂伴侶並不存在。但這並不妨礙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那位最具默契的另一半。

靈魂伴侶並不是一段高不可攀的聖潔愛情或者高山流水般的完美知音,其實很多存在於靈魂伴侶間的特殊體驗我們也曾或正在經歷,或許只是因為我們缺乏信任和親密能力而沒有發現眼前人的“靈魂”,我們不用“問世間情為何物”,也不用嘆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們只用敞開胸懷,“做一個幸福的人”,去擁抱“春暖花開”!

從此,知音不難覓,知己不難尋!

參考文獻:

[1]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 Symposium by Plato.

[2] Dorpat, T.L. (2001). Primary process communication. Psychoanalytic Inquiry, 3, 448-463.

[3] Schore, A. (2012). The Science of the Art of Psychotherapy. New York: Norton.

[4] Tomkins, Silvan S. (1962/1991), Affect Imagery Consciousness. New York: Springer.

[5] Rotenberg, K. J. (1995). The Socialisation of Trust: Parents’ and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Tru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8(4), 713–726.

原創作者 | 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首席編輯)

審稿 | 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審稿人)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 | 一批有志於推廣全民科普、為傳播科學知識做出貢獻的基礎科研工作者

期待您的關注!

心理學研究發現:只存在於“靈魂伴侶”間的4個特殊體驗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