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必須力求簡單、易學易用

秦帝國與被滅的周王朝及其他六國相比,管理上的優勢是什麼?一是“溝通管理”、二是“績效管理”。管理學,一路發展至今,出現了董事會、經理人、集團化、包括運用各種軟件系統追蹤,但從本質上講,始終沒有突破這兩個核心:“溝通”+“績效”。

秦帝國之所以要“統一文字”、“修建直道與弛道”,就是為了打通信息與物資的“溝通”;之所以要實行“耕戰法”、“統一度量衡”,就是為了便於“績效”。管理整個天下,是所有管理學中最複雜的體系,但是所制訂的“溝通”與“績效”制度,卻如此簡單、易學易用。這是偶然麼?恰恰因為制度簡單、易學易用才能被廣泛推廣,才能適用於天下的任何角落。另外一個反面的例子,同樣是秦帝國:原本以“篆書”做為文字標準,但事實卻是“隸書”在民間廣泛流行,“篆書”消亡了,這個例子也恰恰印證了,“簡單、易學易用才能被廣泛推廣”。所以,管理制度的生命力在於“被認可、被執行”,就必須力求簡單、易學易用。否則,就像“篆書”一樣,書寫難度太大、只有少數精英才能掌握,即便是公認的最優美的文字、即便是官方立法強制推行,但同樣免不了被束之高閣的命運。

我們每個人有沒有必要學習“管理學”,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哪裡開始學習“管理學”?若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明白什麼是管理學、都包含什麼。難道只有有機會作為部門主管、有機會對成百上千的手下發號施令時,才能談得上“管理學”?“四書五經”中的《禮記-大學》就已經將管理學的範疇說得明明白白: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上八件事,都是管理學的範圍,也是從低到高一步步提升管理水平的階段。我們每個人,不一定有機會“治國、平天下”,但是人人都避免不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所以管理學,並不是“管人”或是“被人管”,而是從自我管理、理清知識時就已經開始了。

管理水平的高低怎麼體現?“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效率。管理水平並不是取決於“管了多少人”,而在於實實在在的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就好比用計算機完成各種存儲、計算任務:不見得10臺機算機就強過1臺計算機。如果1臺計算機的硬盤容量夠大、CPU更快、內存更多、所安裝的軟件更先進,同樣可以完成10臺計算機所完成不了的任務。何況,現在通過“聯網”、“雲存儲”、“雲計算”等技術,1臺計算機可以通過網絡調動全世界的計算機資源協同完成存儲、計算任務,這就抹平了“我只有1臺計算機”和“我有100臺計算機”之間的實力差距,反而比拼的是“1臺主機”的性能:1臺性能超強的主機,會比“有100臺性能平平的計算機”更有調動全網資源的優勢。我們每個人自己,就類於一臺計算機。需要著眼於提升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效率,和“調動全社會資源”能力。如果只把目光侷限於本公司、本部門,就相當於一臺被拔掉網線的電腦,硬件性能再好也發揮不出來。

“自我管理”+“調動社會資源”,是不是就用不著組建團隊了?不是。組建團隊的意義在於,“長久穩定”的協作關係,而不是像調動其他“社會資源”一樣,是一種臨時的合作。團隊的管理,本質上講是“每一個成員自成一體的基礎之上,又互相引發共鳴”,“志同道合”,於是成為團隊。什麼叫“每一個成員自成一體”?就是每個人都能完整地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後才談得上“將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分頭去獨當一面。覺得自己“職權有限”,就不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能說得通麼?沒有任何一種工作崗位是可以不需要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