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 新機遇:北京智慧停車產業的變局與火種

中國經濟週刊一經濟網訊 隨著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的系列部署、核心主流媒體的頻繁表述,“新基建”戰略快速升溫成為舉國關注的盛事。如果說明確七大發展領域是整個“新基建”戰略的第一步,點燃了釋放經濟潛力的火種,那麼讓新基建從戰略變成推動力,創造社會經濟的真實價值,就應該是新基建的第二步,政策、技術與資本的合力注入才能形成燎原之勢。

新基建 新機遇:北京智慧停車產業的變局與火種

小河有水大河滿,深耕首都及華北區域21年的捷順科技北京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捷順”)相信,只有每家企業各自對AI、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貢獻自己的研發投入、產業佈局、戰略判斷,最終才能凝結成“新基建”的繁榮生態。自1999年誕生以來,北京捷順就依託母司深厚的硬件基礎、技術支撐和對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依託直銷、大客戶、行業部三大主力業務,打造了涵蓋智慧園區、智慧社區、智慧商業、交通樞紐等多個領域的出入口智慧管理一攬子綜合解決方案。歷經停車行業的數輪變革、互聯網停車企業的衝擊與近年來的市場洗牌,北京捷順一步一個腳印,在這座城市扎跟、生長,2017年開始組織裂變,成立通州、海淀兩個分公司,2019年成立大興分部,目前共有豐臺本部、大興分部、通州分公司、海淀分公司四個組織。2019年全年實現銷售業績1.35億,入圍北京靜態交通設備及施工供應商,成為京東、合生創展、萬科集團、遠洋地產、融創地產、龍湖地產等客戶的優質供應商。2020年4月,北京公司中標銀泰集團50個停車場、195條車道雲託管改造項目,海淀分公司中標廣聯達集團智慧工地設備供應商,第一期已簽訂100臺Y10人臉識別門禁採購合同。捷順的產品和服務身影早已遍佈北京華貿中心、財富中心、薈聚商場、銀泰百貨等商業地標和大街小巷,為首都的停車難題貢獻著捷順智慧,並和各行各業的商業夥伴一道讓這座國際化大都市變得更智能、更動人。

智慧車行,刷新“亞洲最大地下停車場”服務體驗

北京薈聚購物中心是北京南城最大、最繁華的城市綜合體,地下3層共計7118個車位,早在2016年初就創下吉尼斯“亞洲最大地下停車場”記錄。週末高峰達3.5萬輛的車流量,讓這座商業地標永葆活力,也帶來了空前的停車壓力。為根治車位流轉不暢、找車難等問題給購物中心運營帶來的負面影響,從2018年起,北京薈聚中心對32個車道採用了捷順C系列高端控制機,超過99.8%的綜合車牌識別率,配合無牌車掃碼入場、一鍵呼叫管理中心,免去崗亭值班人員,最大程度縮短了車輛通行時間。在繳費方式上,通過融合多類支付形式,全面支持微信、支付寶等線上繳費、掃碼付、當面付、ETC繳費,並投放24臺自助尋車繳費機,遇到手機沒電等特殊情況還可使用現金支付。

新基建 新機遇:北京智慧停車產業的變局與火種

針對“找位”與“找車”難題,捷順為薈聚中心配置了3599個高清視頻車輛檢測終端(車位探頭),可通過視頻流結合車輛特徵,迅速判斷車位佔用情況,並通過車位顯示屏指引車主快速找到車位。在車輛剮蹭、車位佔用等問題時,車位探頭還可追溯,有效解決事故糾紛。車主通過商場內的自助尋車繳費機或公眾號即可一鍵導航找到愛車。

新基建 新機遇:北京智慧停車產業的變局與火種

“AI大腦”助力華貿中心單月增收18萬

在日均人流量達10萬+的北京華貿中心,北京捷順打造的“高清車牌識別+無人收費+雲坐席”的全流程無人值守模式,讓這座首都CBD商務地標的停車場脫胎換骨。除了秒進秒出的快速通行,無感支付的便捷體驗,一鍵呼叫雲坐席的智能服務,捷順的“AI大腦”還可將車場智能終端產生的所有數據統一發送到天啟智慧物聯雲平臺,進行數據集中管控,提供多維度的智能監控報表。同時還提供財務對賬、異常稽核等強大延展功能,幫助車場管理方降本、增效與提質。在改造後的第一個月,華貿中心車場停車費增收了10萬元,節省人工成本至少8萬元,首月多賺18萬!

新基建 新機遇:北京智慧停車產業的變局與火種

與此同時,“AI大腦”還能第一時間感知到設備的問題,即刻通過智能預警,在雲端通知服務人員維修處理。針對車場的月租用戶,天啟平臺還能提供月卡延期、斷電識別出場等多種服務,實現24小時無障礙停車。通過與商家聯動,車輛還支持商家的停車券優惠打折,車主在商場消費後,還能體驗一把停車費優惠的驚喜,推出閒時月卡、廣告運營等多種方式,也有效提升了業績營收。

新基建 新機遇:北京智慧停車產業的變局與火種

天啟平臺,賦能合生創展集團集中管控

如果說單個車場、物業場所的降本提效,考驗的是北京捷順產品、服務能力的基本功,那麼整個地產集團層面的集中管控,才是其技術成色的試金石。早在2015年,北京捷順就與合生創展集團簽訂了戰略採購協議,截至目前,已完成合生創展集團旗下130餘個小區的停車場改造。

新基建 新機遇:北京智慧停車產業的變局與火種

藉助天啟平臺在軟硬件耦合經驗的成熟以及在部署流程上的高效,合生創展集團的停車管理平臺快速完成上線,實現了對全國範圍內的多車場人員、車輛、服務的集中管控,各層級管理人員的分級授權,依託強大的前端採集的高準確性基礎數據,為各板塊的運營分析提供了數據支撐;集團負責人的總覽權限,可查勘集團所有項目的數據分析彙總,針對異常數據進行多級數據穿透,快速完成異常情況定位分析;臨停、月租、減免等經營收入的實時數據分析,杜絕了資金的漏洞風險;對以往最讓人頭疼的運維難題,則實現了各項目的車場設備全局監控,做到異常分析、實時預警,工單高效管理;雲座席的兜底服務和應急快速響應,提供了異常情況的放行保障,讓出入口始終通暢,並在後臺對各車場異常放行情況、交接班收入情況進行備案,做到有據可查。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新基建的時代號角已經吹響,每家立志搶佔藍海的企業都已經披掛上陣。我們不妨以北京捷順的21年的蝶變之旅為錨點,來看一看想要在百舸爭流的競賽中脫穎而出,智慧停車企業需要做好哪些應變?

從“前鋒”到“控衛”:從技術到產業的落地路徑

如果長期關注科技政策和科技產業發展,斷然不會覺得新基建給人“橫空出世”的感覺。早在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緊隨其後,“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2019年度政府工作報告。

北京捷順總經理熊偉軍認為,不同於“鐵公基”為代表的傳統基建模式以及此前互聯網和流量紅利下的“風口思維”,新基建要從戰略目標下落到實現方式,需要依靠現有數字化基礎、產業基礎和人才基礎來完成,更需要相對複雜的產業鏈和產業平臺。新基建成果的落地轉化,需要而且必須要求包括北京捷順在內的眾多企業,遵循技術、產業、政策導向本身的邏輯變化,去結合產業技術趨勢與企業的自身優勢,面向所見的未來打造自己的“新基建”。

紮根首都21年來,歷經智慧停車產業的風風雨雨後,北京捷順在摸索前行中逐漸認識到,在智慧停車的賽場上,比起依靠技術優勢衝鋒陷陣的前鋒,一家優秀的企業更需要當一名技術與視野兼備、能整合資源、盤活全局的控衛。無論是數月前走紅的AI防疫布控產品,還是數年來一直在力推的以雲託管服務,北京捷順始終在堅持“從技術到產業”落地路徑,在北京市場三足鼎立的局勢中憑藉硬件優勢牢牢佔據一席之地,一手對接技術,一手對接客戶,讓新技術匹配、融入客戶的業務需求。在這種戰略指導下,北京捷順不僅打造了天啟平臺、AI大腦等與其他智慧停車企業壁壘分明的技術分野,領先一步的智慧停車無人值守模式也完成了從“試驗田”到“黑土地”的轉變,同時依託市場實踐積累與經營沉澱,以開放賦能的合作姿態去承接商業夥伴的資本、技術資源需求,共同繁榮產業,得到了業界的一致認可與好評。

從“主力”到“替補”:從主航道到分賽場的合作策略

北京一度被戲稱為“首堵”,背後的停車難度可想而知,僅僅依靠北京捷順一家企業的努力顯然遠遠不夠。如果說出入口管理是北京捷順一直在深耕的主航道,那麼在動靜態交通一盤棋的交通治理新思路下,應對政府、物企、車主各方的諸多訴求,各類不同垂直行業的客戶解決方案就成了智慧停車產業的分賽場。在群雄競起的北京賽場,作為一名敬業的“球員”,每一個涉足的智慧停車項目,無論大小,勤奮的北京捷順人都不想缺席,但在資源有限的客觀情況下,如何制定最優的“參賽”策略,就成了擺在北京捷順管理層面前的經營課題。

在和眾多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北京捷順意識到一點,雖然物企的業務都是圍繞車行、人行展開,但不同細分行業的客戶對解決方案卻有著千差萬別的需求,迴歸一個真實的項目,一個細節的企業需求,就會發現每家企業、每個行業的獨特性都是無法忽視的,而合作伙伴才是最瞭解這些細節、對客戶的購買決策影響更直接的人。面對伴隨著“新基建”爆發而來的智慧停車項目的密集“賽程”,北京捷順選擇了以替補身份參與、協助合作伙伴的參賽方式,通過把天啟平臺、AI大腦等技術能力切分成顆粒度更小接口的智慧園區、智慧商業、智慧社區、交通樞紐等多個行業解決方案,完成了大量技術、服務的落地部署,而這些項目經驗的積累又進一步反哺、完善了行業解決方案的適配性,形成了共同演進的良性循環。除了強大的專業技術支撐,北京捷順的運營資源積累所提供的多樣化合作模式讓眾多合作伙伴受益良多,眾口鑠金的口碑讓北京捷順收到了越來越多“組隊參賽”的邀請,對此,北京捷順總經理熊偉軍表示,只要夥伴有需求,這個“替補”將一直做下去。

從“球員”到“教練”:從參與者到推動者的角色轉變

隨著新基建話語量的崛起,5G、AI、雲計算、物聯網組成的新一輪產業智能化紅利正突圍而至,智慧城市首當其衝的成為了承載這些需求的業務場景。智慧停車作為智慧城市的新觸角,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捲入其中。新基建會給智慧停車產業帶來哪些機遇?智慧停車能為我們的城市和生活帶來什麼新的改變?每個智慧停車產業的玩家都在尋找答案。

北京捷順總經理熊偉軍給出的思考是,新基建牽頭的AI、物聯網等新技術走向產業化的關鍵是規模落地,這需要技術支撐、體系化運營和產業切入點共同達成。縱觀全球,智慧城市無論從頂層設計、還是建設模式、管理機制都處在探索之中,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目前出入口的功能需求、價值遠遠沒有被滿足和開發殆盡。在智慧城市的龐大業務體系面前,行業的頭部玩家不僅要做“球員”,打拼出自己的知名度,更要做“教練”,從影響國家和地方產業政策、參與技術標準體系制定、產品服務能力創新、商業模式實踐探索等方面為產業的良性發展獻計獻策,推動產業的標準化、規模化。這種從參與者到推動者的角色轉變,考量的不僅是北京捷順的綜合服務能力,更是產業升級的戰略視野,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個讀懂未來產業版圖發展的關鍵判斷:新基建作為智慧停車的切入點,可以打開智慧停車產業的全新空間。

在北京捷順看來,或許沒有哪個春天,比現在更需要新基建。疫情給經濟帶來了嚴重的下行壓力,被波及的實體經濟和資本,自然地將目光投向未來,聚焦在產業數字化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發展紅利。這份喧囂背後,是以5G、人工智能、雲計算為代表的技術體系正在加速成熟,折射出的是中國宏觀經濟環境由人口紅利向技術紅利、數字化紅利轉換的時代變遷。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眾多企業的現狀和未來都將發生深刻改變,毫無疑問,旨在解決停車難民生問題的智慧停車行業將忝列其中。

北京捷順相信,改變產業和世界的力量,並不只是技術體系的佈局、產品的迭代方向、用戶需求的洞察、產業發展的眼光,更重要的是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勤奮務實的執行力才能最終抵達未來。(黃斌 鄒學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