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比智力更容易習得:認知科學與心智研究相關8本書,好書5本半

最近幾年看過的認知科學與心智研究相關的8本書。

理性可以習得,甚至比智力更容易習得:4星|陽志平《人生模式:識別並優化你的核心認知》

理性比智力更容易習得:認知科學與心智研究相關8本書,好書5本半

作者2006年以來發表的24篇文章的集結。每篇文章都有發表時間和發表渠道,這一點比較厚道。

主要內容集中在認知科學領域。有幾篇專門討論讀和寫的經驗技巧。

信息濃度較高的是其中幾篇給相關的書寫的序言,有不少比較新的認知科學知識點和新進展(可以看作序言對應的書中的內容的概括),還有一些作者對相關領域的綜述。

書中沒交代作者的學術背景,沒交代畢業院校,交代了作者唸了一個心理學本科,交代了作者閱讀量很大,喜歡讀比較硬核的書。

書中對信息來源的處理比較專業,有詳細的註解和參考資料。註釋與參考資料有30頁。

我認為書中重要的信息與觀點:

1:面部表情無法揭示背後的情緒;

2:理性可以習得,甚至比智力更容易習得;

3:有無數能夠增進人們心智能力的科學概念,普通人最應掌握的是什麼?答:雙盲實驗;

4:馬斯洛層次需求論最重要的觀點——底層需求制約高層需求,沒有得到證據支持;

5:長時工作記憶正是區分卓越者與一般人的一項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練習的指向與本質;

6:艾利克森關於刻意練習的證據多在認知複雜度較低的活動,對認知複雜度較高的活動,作用有限;

7:成人的最佳學習方式並非獨自練習,而是在情境中學習;

8:從減肥、戒菸、寫作再到拖延症,實驗數據表明,執行意圖完成計劃的概率往往是常規方式的兩倍以上;

9:人們是通過實踐而不是通過反省來了解到自己可能的自我;

10:錢鍾書、納博科夫這類作家,無不是通過自我修煉無意中掌握了必要難度原理。所以,他們往往不會當時寫筆記,而是時隔幾個小時,再回去默寫讀書筆記或者寫日記。

書後推薦了22本書,我看過《思考,快與慢》《心流》《風格感覺》三本,剩下的19本大部分都感興趣。《風格感覺》我評價不高,講英文寫作的,不適合翻譯成中文,適合直接看英文。

總體評價4星,不錯。

一些黑猩猩會使用草藥治病,療效還不錯:3.5星|鄧巴《人類的算法》

理性比智力更容易習得:認知科學與心智研究相關8本書,好書5本半

作者是“鄧巴數”概念提出人羅賓·鄧巴。英文版是2004年出的,有點舊了。

主要內容是講人類進化史上一些關鍵要素出現的時間與原因:思考、一夫一妻制、語言、文化、宗教信仰。

書中幾個重要的觀點:

1:將心比心、感同身受的能力,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重要的能力(會製造工具甚至會使用草藥的黑猩猩沒有這種能力,沒法發展出高級的文化);

2:那些長期被認為是人類主要標誌的特質(直立行走、腦容量大、製造工具)看起來是在不同的時間段裡進化出來的;

3:人類總是會陷入利益衝突之中。進化過程青睞那些能將後代的數量最大化的生物性狀,但為了達到這個最大化的目標,有很多可選的策略和方案;

4:如果把交談看作“梳毛”的一種方式的話,那麼我們可以同時為幾個人“梳毛”。

書中的證據主要來自考古、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動物行為等多學科研究成果,有不少有趣的案例。

部分內容跟作者另外一本書《飛奔的物種》有重複。

總體評價3.5星,還不錯。


4星|侯世達《表象與本質:類比,思考之源和思維之火》:人類思維簡史,類比和歸類是重要思考工具

理性比智力更容易習得:認知科學與心智研究相關8本書,好書5本半

鴻篇鉅製,近700頁,71萬字,定價199元。英文版是2013年的,還不算舊。

作者是認知科學家,書中主要思想是:

1:類比和歸類是人類思考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一般是下意識進行的;

2:人對世界萬物和各種思想想法的歸類是模糊的,經常可以有一些偏移滑動;

3:天才如愛因斯坦,思考進化論的過程中依舊是主要使用類比作為工具;

作者說的類比,定義非常寬泛,除了直接把一個物品比作另外一個物品,一種場景比作另外一種場景外,把不熟悉的事務歸入一個已知品類中也算歸類。

書中花了很大篇幅列舉語言中的有趣案例。比如跨語言的概念、俗語、寓言的對應關係,不同語言中的各種不同歸類方法,比如印尼語中哥哥姐姐都叫“kakak”,“adik”則表示“妹妹”或者“弟弟”。

之後講人類在思考過程中的類比,一個結論是貌似人類是類比的主人,但是實際上人類經常被類比的力量左右,思考的結果取決於能想到的同類概念/場景,能想到的概念/場景又取決於所處文化和當時的學術思想。

最後講科學家利用類比的思考過程,舉了數學家們解決多元多次方程和愛因斯坦思考進化論的過程。

作者在前言中說原版有兩個版本,分別是英文版和法文版,是分別說英語和法語的兩位作者討論溝通的成果,書中的許多語言方面的案例,英文版舉英文的例子,法文版舉法文的例子。

更難得的是,中文版中許多語言方面的例子是中文的,這是作者刻意請求三位譯者去做的。

多元多次方程和進化論的章節,講到了許多比較專業的細節。

讀後的一個感覺是這本書才是思維簡史,講人類思維的工具與發展,那本《思維簡史》其實是物理學簡史。

一個缺點是篇幅太長,完全可以縮減到200頁之內不影響內容表達。不過許多案例確實比較有趣,可能作者捨不得去掉。另外篇幅這麼長但是並不顯得囉嗦重複。

賣書網站上這本書被歸入經管類,顯然是錯誤的。

總體評價4星,非常好。

4星|《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如何在工作生活中發現幸福:找到意義與目標並且專注其中

理性比智力更容易習得:認知科學與心智研究相關8本書,好書5本半

據鄭也夫寫的序言,英文原版是1990年出版的,臺灣版書名是《幸福:從心開始》,大陸第一版書名是《幸福的真意》,大陸第二版書名是《當下的幸福》。

有6個人寫序言,其中有2位心理學學者。最希望看到的是專家們說說作者的這個學說在過去的30年在學術界的認可程度,當前的研究進展,可惜心理學專家沒提,前物理學家萬維剛提了一點。

本書的內容比較有趣:如何讓工作與生活充滿樂趣。

作者的答案是找到人生的意義與目標,專注於其中。

作者的信息來源:

1:作者做了一個心理學實驗,隨機多次收集數千人在工作生活中的狀態;

2:作者及其團隊對各行業人的問卷調查;

3:其他的二手資料。

總體評價4星,比較有意思。


4星|《知識的錯覺: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人往往比自己以為的要無知得多

理性比智力更容易習得:認知科學與心智研究相關8本書,好書5本半

作者在書中指出:人們總是以為自己對周遭事物和制度比較瞭解,但是這往往是錯覺,許多知識是存在於個人之外的世界,許多時候知識是存儲在組織、制度、他人的頭腦、物理世界中,人往往比自己以為的要無知得多。

內容比較有趣,也比較可信。

總體評價4星,比較有價值。


4星|《經驗的疆界》:奇書,企業如何從經驗中學習的相關論文綜述,雖然有點舊但是非常有新意

理性比智力更容易習得:認知科學與心智研究相關8本書,好書5本半

算是一本奇書,風格與內容都比較罕見。篇幅非常短小,我估計大概在10萬字左右,還有30%的篇幅是參考文獻。

內容是企業如何從經驗中學習的相關論文綜述。英文原版是2010年出版的。只給出結論和出處,不詳細闡述。有許多有趣的、震撼的內容。

一個重要的信息是:經驗不像想象的那麼有效,因為原因與結果可能太複雜了,總結者由於各種認知誤差高估了經驗的有效性,或錯誤總結了經驗。

總體評價4星,比較有價值。

3星|侯世達《我是個怪圈》:關於人類意識的各種哲學思辨

理性比智力更容易習得:認知科學與心智研究相關8本書,好書5本半

作者是認知科學家,不過本書更像是哲學家的作品。

全書主題是:人類的意識是怎麼回事?是大腦的某一個部分產生的嗎?

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說,答案其實比較簡單,意識不是大腦的某一個部分產生的,具體怎麼來的科學家們還不清楚。

但是作者繞了許多的彎,花了極大的篇幅,做了許多思想實驗,最後得出了結論:我思故我在,意識就是思考。

這些思想實驗中,至少花了全書20%-30%的篇幅在說羅素和懷特海的禁止羅素悖論的新集合論,以及哥德爾證明羅素的新集合論依舊是不完美的。

賣書網站把這本書歸入科學類,我認為歸類錯誤,應該算是一本哲學書。早知道是一本哲學書我就不看了。

總體評價3星,有參考價值。

原始部落與現代社會成員的熟人數量都不超過鄧巴數:3星|鄧巴《社群的進化》

理性比智力更容易習得:認知科學與心智研究相關8本書,好書5本半

以為會詳細解釋鄧巴數,其實相關篇幅很小。

讀後感覺內容有點發散,像是從社群的角度講了一遍人類簡史,不少內容在《人類簡史》中見過。實際本書英文版比《人類簡史》出版時間更早,這部分重複的內容基本是學術界共識。

全書分了7個部分,第1部分先介紹鄧巴數。原始部落的規模一般在150左右,現代人的熟人基本也在這個規模,不需要層級管理的公司的規模,軍隊的最小作戰單位,村落的人數,基本都是150人左右。150這個社群規模上限,就是鄧巴數。

後面幾個部分,從語言、心智、親密關係、基因與進化、文化等方面看社群,講人類學與進化史,內容比較發散。

第七部分講社群的崩解,指出了當前社會的一些危機。

翻譯稍遜,有些語句需要多看幾遍才能明白。

英文版權是2010年的,有點舊了。

總體評價3星,還可以。

3星|採銅《精進2:解鎖萬物的心智進化法》:些不成體系的想法彙集

理性比智力更容易習得:認知科學與心智研究相關8本書,好書5本半


全書是作者關於思考、創意、學習與進步等領域的一些想法,引用了一些他人的觀點資料和案例,但是缺乏嚴謹的邏輯推導,更缺乏驗證這些想法的案例。

讀後認為有點價值的觀點:

1:把一件事情做好,需要描述性知識,也需要規定性知識;

2:“第一性原理”至少培養不出好廚師;

3:中間層次連接了理論和現實,告訴了我們行動的方法,為解決問題提供了備選方案,是特別值得關注的;

4:讀某位作者的某一本書所達到的深度是沒有辦法跟讀同作者的所有書相比的;

5:那麼假如,你要在有限的時間下掌握一個新的領域,想更有效率地使用時間,那麼中間層次的高頻模塊便是需要你重點攻克的對象;

6:這麼看來,我們似乎可以把一個技能體系中的各個子技能歸攏為兩類:一類像技能中的“硬件”,另一類像技能中的“軟件”;

7:於是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公式:模塊化的工作系統={硬件模塊庫}*{軟件模塊庫}。

總體評價3星,有參考價值。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