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助你快速成長的思維方式

電影《1942》裡,張國立飾演的地主逃荒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知道咋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我還是東家……”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總能看到——那些成功人士,做什麼事都很容易成功,而且即便某一次失敗了,他們也能很快東山再起。

就像帶貨女王薇婭對自己能力的篤定,她說:我不怕失敗,就算失敗了我也無所謂。

——不怕失敗,是因為她知道,跌倒了怎麼爬起來。

3個助你快速成長的思維方式


而我們普通人呢,跌一下都可能粉身碎骨,更別說“爬起來”了。

我們取得那一點小成績,是靠出賣時間和勞動力,吭哧吭哧地埋頭苦幹,才換來的。再次重來,我們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信心,能不能熬得住。

而那些成功人士,他之所以能取得旁人難以企及的成績,靠的絕對不只是成功學宣揚的“堅持就是勝利”。換句話說,只靠努力,不管你有多拼,你的“天花板”也不會很高。

那些能取得傲人成績,並且堅信自己失敗了能東山再起的成功人士,都有一套能與普通人遠遠拉開距離的思維方式,正是不一樣的思維方式,讓他們事半功倍,掙到了只靠努力永遠掙不到的錢。

一、行動思維

作者@血公子,曾分享過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的經歷:

公司領導想交給他一個重要項目,但因為他不夠自信,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於是把那個項目讓給了其他同事。

其實那位同事對那個項目,也一無所知,但對方邊學邊做,不停的請教別人、找人幫忙,最後完成了那個項目。不僅能力得到了提升,還受到了重用。

後來,上司對他說:

“你想什麼事都準備妥當了再去做,哪有這種好事。機會是不等人的,你可以邊做邊學,但不要等準備好了再行動。”

——可以說,血公子的經歷,刺痛了很多人。

3個助你快速成長的思維方式

對於一個陌生的領域,或者全新的項目,當我們不夠專業時,我們總想著“給我一點時間,等我研究明白了,我再開始做”。——當你有這種想法時,通常會遇見這兩種情況:

第一,當這件事不是“必做事宜”時,你很可能就因為“畏難情緒”,而徹底放棄了。

第二,當這件事是“必做事宜”時,除非你不可替代,否則機會很快便會溜走。

關於第一種情況的例子非常多,比如“自媒體寫作”這項自由職業,我身邊的很多人都躍躍欲試。但是每次給他們建議時,他們總說自己“讀書少、沒試過、沒準備好”。

我說:“你可以從現在開始,每天開始讀20頁書,寫500字啊”

結果,一個月過後,對方隻字未寫。

而第二種情況,就如同血公子的經歷。在職場中,當一個發展機會降臨時,誰有勇氣抓住,並願意克服一切困難去完成,誰就能實現成長和躍進。

畢竟,等你準備好了,別人也準備就緒了,憑什麼機會非要等你呢?

因此,想實現野蠻成長,徹底擺脫最底層的競爭,就要有行動思維,先抓住機會,邊學習邊成長,而不是等準備好了再開始。

正如馬雲大佬所說:

我一直都相信,當所有的事情都準備好了,就太遲了。創業者就是要在一切都未就緒的時候去做事情。如果什麼事情都準備好了,馬雲就不會成功了。”

二、借力思維

李嘉誠曾經說過:

創業有兩個辦法,造船過河和借船過河。

——顯而易見,造船需要實力,借船才是智慧,並且後者能創造多出N倍的機會和財富。

《壞血》一書裡的女主角伊麗莎白·霍爾姆斯,就是靠藉助政、商、軍三界的力量,很快打開了名氣,拉開了幾十億美元的投資。

儘管她最後公司解散,還攤上了官司,但很多人都說——如果她不是在醫療領域,而是互聯網行業,可能真的成功了,因為硅谷的創業者們都是

這麼做的。

3個助你快速成長的思維方式

從硅谷走出來的大佬們,都是用借力的方法,拉來了鉅額投資,然後用最好的團隊,研發出創新型的產品。

前幾年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也是一個使用了借力思維的成功案例。

“冰桶挑戰”不僅僅是一個點名遊戲。發起人是美國29歲的棒球選手彼得·弗雷特斯。他得了一種罕見的疾病,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就是物理學家霍金得的那種病。

ALS不但罕見,而且無藥可治。為了呼籲全社會對

ALS的關注,並尋找治療方法。彼得策劃了“冰桶挑戰”這一遊戲。

因為棒球選手的身份,他曾接觸過不少名人。於是,被點名的公眾人物,開始加入到遊戲中。有名的人,總能鏈接到更有名的人,因此,奧巴馬也被點了名,但他說:“我直接捐錢,你們別要我冰水澆身就行”。

3個助你快速成長的思維方式

後來,比爾·蓋茨、拉里·佩奇、蒂姆·庫克,也都積極響應。甚至連國內的大佬們也都接受了挑戰。

最終,這個公益活動通過向這些明星大佬們借力,募得了1.15億美元的捐款,也讓更多人開始關注ALS這種疾病。

這樣的宣傳和募捐效果,也就只有使用“借力”的方式,才能達成了。

在短視頻圈和寫作圈,很多創作者們都會選擇“互推”,以達到資源交換、互相宣傳的效果。——這其實也是一種借力。

借力思維能放大我們的努力成果,還能為我們爭取更多的資源,從而開闢新的可能。

3個助你快速成長的思維方式


三、十倍思維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看起來都有自己的成長上限,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每個人永遠都有未被挖掘出來的潛力。

一位做教育顧問的專家曾分享過這樣一件事:

他問他的學生們,做數學卷子要花多長時間?學生們都回答120分鐘。

結果這位專家卻說:“你們可以用45分鐘答完的,不信可以試試”。

最後他收到了各種結果:有人用了76分鐘,有的用了50分鐘。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提升了答題速度。

一些研究實驗表明:當我們去爭取低垂的果實時,是不太可能把潛力發揮到極致的。

只有爭取更大的目標,我們的能力才能實現跨越性的成長。

優衣庫所屬的日本迅銷集團的董事長柳井正,就在《經營者養成筆記》指出:

經營者進行革新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一個“常人無法想象的目標”。

3個助你快速成長的思維方式

定一個“常人無法想象的目標”,聽起來有點空喊口號的意思,其實並非如此。柳井正解釋道:

如果只是把目標定為1.1倍或者1.2倍,只要延之前的做法就可以了。只有提出靠目前的舉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才能想出革新的辦法。

就比如帶貨女王薇婭,之前她在線下開服裝店,最多的時候開到10家。如果只定一個稍稍高於現在的目標,她只會繼續開店,或許10年,也無法覆蓋全國。

而她關掉線下店鋪,進軍電商,卻早早實現了比線下實體高出N倍的收益和影響力。

可以說,對薇婭來說,如果付出同等的努力,做電商所獲得的收益,比做線下,要高出十倍不止。

因此,《出奇制勝》這本書才會說:

一件事做到10倍好,比做好10%更容易。

互聯網加速了社會變化,單靠埋頭苦幹、努力堅持,難保不會被淘汰,只有善用事半功倍的思維方式,才能跟上時代變化的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