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一等奖,北大、复旦、浙大、上交心中的痛

每年岁末年初,国家科学技术奖(具体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统称三大奖)颁布的日子,是各高校尤其是顶尖名校彰显硬核实力的高光时刻。

自然科学一等奖,北大、复旦、浙大、上交心中的痛

国家三大奖每年颁发200多项,但最具含金量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却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每年仅颁发一项或者空缺,只有当年最重要的科研成就尤其是原创性科学成果和作出最重大贡献的项目才能够获此殊荣!可以说,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最顶尖院校的应有之标配。

自2010年以来,梳理近十年来摘得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高校,内地仅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3所高校,其中清华和中科大更是斩获两次自然科学一等奖,冠绝全国高校!

清华大学斩获2014年、2018年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8年,清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院士凭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个卓越的发现已被全球国际同行重复验证认可,被认为是拓扑量子物质领域近二十年最重要的实验发现。

自然科学一等奖,北大、复旦、浙大、上交心中的痛

2014年,清华大学张尧学院士团队提出的“透明计算”新网络计算模式以及超级操作系统,以“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斩获自然科学一等奖。当然,这个奖项具有争议性,目前,清华也对此避而不提。

中科大斩获2013年、2015年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空缺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情况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造性在连续三年中两次摘得自然科学一等奖,厚积薄发的中科大超级重磅科研成果的密集涌现,使科研界震撼,让全中国振奋!

自然科学一等奖,北大、复旦、浙大、上交心中的痛

2013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的研究”获得当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大陈仙辉院士甘坐十余年“冷板凳”换来了重大的突破性成果。

自然科学一等奖,北大、复旦、浙大、上交心中的痛

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斩获自然科学一等奖

,该研究成果为我国在新兴的量子信息产业抢占先机、成为领跑者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一等奖,北大、复旦、浙大、上交心中的痛

中科大潘建伟院士还创造了一个记录:最年轻的自然科学一等奖得主,获奖时年仅45岁!除了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外,潘建伟还入选《自然》杂志全球十大科学人物,多次获得世界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以及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等一大批国内外奖项。

南开大学新晋斩获2019年自然科学一等奖

自然科学一等奖,北大、复旦、浙大、上交心中的痛

2019年,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周其林教授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献给百年南开的一份大礼,更是让第四轮学科评估没有A+的南开扬眉吐气!

自然科学一等奖,北大、复旦、浙大、上交心中的痛

当然以上仅重点梳理了最近十年的获奖高校,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改革后至2010年期间,南京大学也摘得过一次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年)。

自然科学一等奖,北大、复旦、浙大、上交心中的痛

中国最顶尖的7所大学,分别是一梯队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二梯队的华东五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

自然科学一等奖,北大、复旦、浙大、上交心中的痛

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国家三大奖皇冠上的明珠,是顶尖大学的标志性成果和实力彰显。每年上百项的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与每年仅有一项或是常年空缺的自然科学一等奖相比,含金量可谓是萤火和皓月之别,十项进步奖和发明奖也比不上一项自然科学一等奖。

自然科学一等奖,北大、复旦、浙大、上交心中的痛

作为同为顶尖大学梯队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大,迄今为止依旧未斩获自然科学一等奖,可以说让这些名校都挂不住脸面

,为此每年三大奖名单中这些高校不得不以发明奖和进步奖来“凑数”,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他们心中的痛。

关注我,了解更多科教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