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發展遇到的問題(一)

近幾年我國的農村遇到的發展問題:

一,糧食安全指導思想跟不上市場變化出現新三農問題。傳統三農產業“農,牧,漁”發展停滯,產業鏈破壞不完善,市場嚴重脫節造成的。問題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演變成了當今三農“農民,農業,農村”問題。由於農業的先天條件決定了它的生產週期長風險大收益低,市場沒保障。突出的社會形態現象就是肉貴(家有百萬,帶毛的不算 ),這些主要是我國糧食安全出現二級市場結構需求時,出現了農業發展思想認識和指導跟不上問題(一級糧食安全市場需求就是保證能吃飽,每個人有飯吃不餓肚子。二級糧食安全市場需求是吃好,保障我國各類糧食市場供需和我國各類糧食生產和市場的結構本土化供需平衡問題。)。是我國農業在糧食需求市場結構中沒有和我國糧食生產結構上形成平衡發展。同時大量低價糧進口又加劇破壞了我國多樣性糧食安全本土化生態鏈體系。我國農業和市場出現了嚴重的認識不足,指導思想跟不上,我國農民慢慢就失去糧食市場競爭信心,從內心中不在那麼重視土地,我國糧食市場競爭失去一二級結構優勢。

二,農村持續發展生產力勞動力人口嚴重不足。我國發展時一段時間是學習西方模式聚焦城市化發展戰略的。這就忽略和搖擺我國區域發展問題,導致我國大部分地區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嚴重突出。大量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村流向城市和南方發達地區農村更是發展無力。我國(七山兩水一分田特點的土地)土地結構又不能適應西方農業發展模式,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大面積機械化種植模式,這又讓我國農業和國際糧食競爭中沒有優勢。回頭看發現我國糧食結構安全需要大量人員迴歸土地時,農村勞動力更新換代已經嚴重斷層。當前留守農村的勞動力已經嚴重老齡化,主要就是上個世紀經歷了吃不飽我國糧食安全一級市場需求階段的人在堅守。

三,城市化支撐不了我國發展需要,勞動力也需要回歸土地。城市化是為工廠模式規模化集中工業化大量代工生產服務的,隨著我國國內國際兩個環境的變化。隨著越南印度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我國在工廠代工模式中已經沒有太大優勢,代工訂單已經不能讓我國的工廠全年不停的去生產,甚至有些工廠已經到了收支的平衡點了。城市化了這麼多年,農村也需要勞動力去繼承和發展。什麼樣的發展模式才可以支持我國當今的發展,回看南街村華西村這些沒有區位優勢也發展很不錯的發達地區,他們在發展中以村級集體公司化產業化形態參與市場競爭。走工業進基層產業進農村的發展模式,又同時利用工業產品雞產品樹模式產生的剩餘價值去反哺農業,讓農業也得以現代化參與市場競爭中去。回看南街村華西村這些發達地區的農村集體經濟卻在社會形態上足足領先了我國其他地區發展二三十年。

四 ,馬哲理論下的《資本論》中已經解釋了財富價值的意義為剩餘價值。那麼對於一個國家社會和地區發展中產生的剩餘價值怎樣才能合理才是社會發展最基本的價值觀體系。那我們所產生的剩餘價值去哪了?為什麼我國會留下退休養老社會福利上的巨大付數虧空,是不是跨過資本把錢掙了,在我國勞動力慢慢進入老齡化時把他們又退給了國家和社會。南街村華西村所產生的剩餘價值反哺回饋了南街村華西村的發展,我國其他地區的農村發展有沒有剩餘價值財富去反哺農村?那又談何富不富看農戶?什麼樣的發展形態是我國社會發展需要的社會形態這不就不言自明瞭。

五,產品和商品不同競爭形態區別和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