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產品在不同的渠道購買,
價格不同,
尤其在購物節期間,
有沒有參與直播,
有沒有限時領券,
都會導致價格差異,
實際上這就是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也稱之為差別定價,即賣方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採取不同的定價。
價格歧視的第一步首先要區分消費者,一類是對價格非常敏感的消費者,一類是不在乎價格更重視時間的。
最典型的就是學生票,相對於職場人士,學生的收入較低,對價格比較敏感,比如坐火車、旅遊景點都有學生票,很多餐飲企業也會針對學生打折。其目的都是為了吸引到更多的顧客,增加收入。再比如說,直播賣貨,往往一場直播持續四五個小時,必須要看直播才能享受直播間優惠價,這種行為也是在區分消費者,高收入人群不會為了折扣去花時間看直播搶貨的,他們的時間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而對價格比較敏感的消費者有更多的閒置時間,更願意花時間去研究這些優惠。
我們會發現每年雙11都有一些新玩法,一年比一年複雜,今年的滿減已經沒有滿多少減多少的提醒了,優惠券也不是自動領取抵扣的,越複雜繁瑣的規則,越能更好的區分消費者。區分了消費者之後,就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消費者推出不同的銷售策略,讓客戶自動地落到不同的價格區間(套路)。
如果你覺得雙11的規則又是組隊又是PK,複雜到勸退,那麼你就不是雙11的目標客戶。
近年來,大數據算法的技術運用越來越成熟,各個電商平臺都有殺熟的現象——老用戶購買商品時面對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高,這其實也是一種價格歧視。另外平臺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對客戶以往購買行為進行分析,然後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
比如說有時候搜索航班,搜索的次數越多,肉眼可見價格越來越高,其實也是在吸引你趕快購買。而且正是因為對不同的客戶採取不同的定價方式,你很難發現這種差異,這種價格歧視是在悄悄進行的。但是這種策略可能短時間能增加現金流入,但畢竟新客戶還是會變成老客戶的,平臺應該與客戶維繫長期的發展關係。
所以現在很多大平臺都有保價服務,保證在一定時期內,賣給你的產品價格是最低的。這樣購買完之後產品降價了,可以找商家或者平臺補差價。
雖然存在價格歧視,但同時也給我們很多薅羊毛的機會。當然土豪請隨意,打工人繼續研究如何回血了,請盡情地歧視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