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學識不確保成功,還看你如何用

北大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學識不確保成功,還看你如何用

最近一則北大博士生淪為低保戶的消息,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大家紛紛表達出了自己的感受,大多數是惋惜與嘆息。

更有甚者,又開始了長篇大論的“讀書無用論”、“知識不能改變命運”的各種遊說與論證。

任何由個案得出的普遍性結論,都不具代表性。

北大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學識不確保成功,還看你如何用

一個北大博士生淪為了低保戶,但是,他們卻沒有看到,那麼多從北大畢業的高材生,在全世界發光發熱。

如果真的知識已經沒辦法改變命運了,那麼讀書的意義又在哪裡呢?現在的父母,給小孩子那麼多的學習壓力又是為什麼呢?

在觀察個案的時候,我們不可否認的一點是,要以事實為依據,進行相關的結論推斷。

02

張進生作為北大的醫學博士,畢業後去到了醫院工作,按照當初的發展,如果一直在醫院工作,現在肯定也是醫療界首屈一指的大佬。

可是,他個人有暈血症,這導致他沒辦法從事臨床的工作,只能在後勤部門,做一些雜事。

而這又不是他一個北大醫學博士想要做的事情,對他而言,這就是一種侮辱,就是一種鄙夷,所以他選擇了辭職回到老家。

北大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學識不確保成功,還看你如何用

這麼一說,大家也就明白了,目前的現狀,跟他是不是北大醫學博士沒有任何的關係。即便他只是一個普通學校畢業的醫學生,很可能,最終的結局也依然是這樣。

如果背景真的換成了一個普通醫學博士,大家還會有這番議論嗎?或許並不會。

因為在大家的傳統觀念裡面,一個普通學校畢業的博士生或許本身就不怎麼樣,那麼不能改變命運,也是有理有據的事情。可當他頭頂著北大醫學博士的時候,一切也就變了。

03

作為一名醫學生,有暈血症,這好比是一位司機,有色盲症,如果不改變這一點,是不可能從事相關工作的。

可是暈血症和色盲症不同的地方在於,色盲症沒辦法改變,暈血症卻可以通過自己的鍛鍊,加以克服。

可是在自尊心與面子面前,張建生沒有選擇克服,而是選擇逃避。

他心裡面知道,自己之所以被安排到後勤部門做打雜的工作,並不是因為他學藝不精,而是因為他沒能克服自己的問題,不能親臨一線。

北大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學識不確保成功,還看你如何用

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衝著他北大醫學博士這個專業背景,他連在醫院打雜的機會都沒有。既然不能到一線,醫院養這麼一個閒人,又有什麼用呢?

之所以還給他一個後勤的工作,無非是想讓他有足夠的時間,自己去克服暈血症,能夠再次回到一線衝鋒陷陣。

可他並沒有把這一切,當作一個機會,而是更加看重自己的自尊心與面子,選擇了離開。

04

離開了也就徹底失敗了,今後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以他這一個決定為前提而演化出來的。

所以要說同情,或許也沒有值得同情的地方,自己不肯改變自己的毛病,只想著逃避,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成功呢?

這裡也沒必要去過多的討論,知識是否能夠改變命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知識改變命運絕對不會有任何的改變。

北大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學識不確保成功,還看你如何用

一切人類的活動與演化都是基於知識的創新與演進。你要是不學知識,或許能夠改變命運,但絕對沒有知識來得快,成功率也不會有學知識這條途徑來的大。

但是知識永遠只是知識,能不能用到實處,還得看自己如何對待。

05

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綜合素質就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也是我們所說的,你有能力不一定能成功,想要成功,你還得具備其他各方面綜合實力,而這些,都是在自己成熟的心智上逐漸發展起來的

這就好比說,你學富五車,但你說不出來,你一看到大家就緊張,那你又怎樣將自己的知識倒出來給別人呢?

北大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學識不確保成功,還看你如何用

所以為了能夠成功,你就要學習如何面對群體,如何將自己的觀點清晰地表達出來,這些在學校是沒有人教的,這些也不是知識有責任教給你的,都需要你在經歷的過程中逐漸學習與掌握。

成功是多方面綜合因素共同主導的結果,將任何一點無限的放大,而弱化其他各項因素的做法都是不正確的。

我們永遠不要做那種以偏概全的人,這個社會上向來都是兩條腿走路,會比較穩,而不是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