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諾貝爾獎的薩特:世界荒誕,人生痛苦,生活無意義

拒絕諾貝爾獎的薩特:世界荒誕,人生痛苦,生活無意義

木心說:“薩特有好幾大聰明:他和德·波伏娃那麼好,但不結婚,聰明!諾貝爾獎給他,他不要,聰明!他這些聰明,是非凡,所以我稱他是當代的騎士。”

01

我拒絕一切榮譽稱號

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被授予一個名叫讓-保羅·薩特的人,奇怪的是,那一年沒有頒獎典禮,取代頒獎典禮的是一封拒絕領受諾貝爾文學獎的信件。

沒錯,薩特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他說:“我拒絕榮譽稱號,因為這會使人受到約束,而我一心只想做個自由人,一個作家應該真誠地做人。”

儘管他拒絕了,但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還是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給他,其理由是:為了他那富於觀念、自由精神與對真理之探求的著作。

他拒絕一切榮譽,“在1945年戰爭結束後,有人就提議給我頒發榮譽勳位勳章,我拒絕了,儘管我有一些朋友在政府部門任職。同樣,我也從未想進法蘭西學院,雖然我的一些朋友這樣向我建議。”

心說:“薩特有好幾大聰明:他和德·波伏娃那麼好,但不結婚,聰明!諾貝爾獎給他,他不要,聰明!他這些聰明,是非凡,所以我稱他是當代的騎士。”

1980年,薩特逝世,當時的法國總統曾遺憾地說“一顆當代智慧的巨星隕落了。”19日自發來為他送葬的人達數萬人,據說這是法國繼雨果之後最盛大的葬禮。

他拒絕了榮譽,因為他本身就是榮譽。

他拒絕的不是榮譽,而是形式。一切束縛自由的形式。

拒絕諾貝爾獎的薩特:世界荒誕,人生痛苦,生活無意義

02

人是人自己造就的

上個世紀80年代,讀書人不知道薩特,就顯得很“low”,人人都以擁有一本薩特的書為榮,談話如果不知道薩特,就顯得沒文化,甚至連談戀愛,如果不知道薩特與波伏娃,可能都要被女孩鄙視。

薩特成了一種現象般的存在。

但如果你去看薩特的書,你會發現,讀薩特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還那麼多人讀薩特,可見其巨大的影響力,也可見存在主義這種思潮,席捲面積多麼大。

1943年,薩特發表《存在與虛無》,建立了自成一家的存在主義體系。

他說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人存在,首先遇到自己,然後才造就自己。人之初,是空白的。後來露面,要造就自己。人不是上帝造就的。人是自我感覺到,然後存在。

人要造就自己,那麼他就必須是自由的,否則他就無法造就自己。每個人都能選擇,且都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但既然人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人可以選擇善,也可以選擇惡。

既然如此,那是否就是荒謬?

他悲傷地說:明天,在我死後,有些人可能又打算建立法西斯,而別的人可能變得很懦弱,隨隨便便,聽憑他們為所欲為。那樣,法西斯主義又成為人類的真理了。

“英雄自己造就了英雄,懦夫自己造就了懦夫”。

薩特自己也明白,自由選擇的那個人是沒有支撐點的。我存在,別人也存在,每個人都有他的思想和意志,都有“主觀性”。所謂社會,就是“主觀性”的森林,人人都是其中的孤獨者。

拒絕諾貝爾獎的薩特:世界荒誕,人生痛苦,生活無意義

03

初識波伏娃

其實說人是自由的,本身就帶著荒謬色彩,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自由選擇的結果。

每個人都是被迫來到這個世界,被拋到這個世界的!

薩特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1905年,薩特出生於巴黎,父親是海軍軍官,在他不到兩歲時去世。

薩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過的。他的外祖父是一位語言學教授,作為教授,外祖父擁有大量藏書,薩特後來的成就,可能與這段“自由選擇”不無關係。

人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但是我們也發現,人的自由選擇是脆弱的,窮人的兒子,即便自由選擇,受家庭環境的限制,便不可能像薩特這樣擁有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1915年,薩特考入亨利中學。

在這期間,他受到了叔本華、尼采等人的哲學影響,使得他在哲學的殿堂裡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1924年到1928年間,薩特在具有現代法蘭西思想家搖藍之稱的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哲學。

1929年,他在全國大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獲得第一名,並結識了一同應試、獲得第二名的西蒙娜-德-波伏娃。

這就是薩特一生靈魂的伴侶。

拒絕諾貝爾獎的薩特:世界荒誕,人生痛苦,生活無意義

04

我是很想見你

波伏娃有句話說:我是很想見你,可是我也知道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的見面才有意義。

這話就是對薩特說的。

認識之後,他們兩人就發現,在一起有好多好多可以說的,彷彿說不完的話題,他們可以談哲學,可以談朋友,可以聊生活,書籍從英國到美國,然後是法語書籍,總之,他們有太多的話要說。

波伏娃只要出門,就一定要去見薩特。

在巴黎的天空下,一個矮個子男子,戴著一副教師眼鏡,雖然右眼受過傷,但是他臉上總是帶著微笑。女孩個子挺高、挺瘦,長得挺好看。

他們交談著,彷彿就是巴黎最美的風景。

男的是薩特,女的肯定就是波伏娃。

拒絕諾貝爾獎的薩特:世界荒誕,人生痛苦,生活無意義

薩特後來回憶: “我認為她很美,我一直認為她美貌迷人,波伏娃身上不可思議的是,她既有男人的智力,又有女人的敏感。”

波伏娃後來也同樣說過: “我和薩特的關係是我一生中不容置疑的巨大成就,三十多年來,我們只有一次在就寢時是不和諧的。”

不過想想這種靈魂的交融並不奇怪,他們兩人都是當時最傑出的青年,都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彼此之間理解、接受、共同之處,都是靈魂的對等!

愛情很美好,所有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會進入婚姻的殿堂,就連波伏娃也是這麼想的。

但薩特似乎看見了某些生活的真相,他不願如此。


他說一個人只有創作虛構出來的作品,才能避開生活中的遭遇。

而且他決不想成為一個有妻室的人,他決不結婚,決不會過安定的生活,決不會用財產填塞他的一生。

恰巧的是,波伏娃也贊同這樣的觀點。

人類的心靈並不相通,但當遇到某個人的時候,她可以理解他內心真正的想法,這就是人生最美妙的秘密。

縱然這個世界是荒誕的,這種感覺,這種相遇,也應該是真實的。

拒絕諾貝爾獎的薩特:世界荒誕,人生痛苦,生活無意義

05

懦夫使自己成為懦夫,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

薩特說:人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成為懦夫,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

從理論上來講,人可以自由選擇,但是生活當中,卻並非如此,進入商場,看見一個衣服標價十萬,可以口袋裡卻只有一千,這時候,自由選擇是不存在的。

所以叔本華說,意志是自由的,但人生是不自由的。

意志上世界所有地方你都去得,但是就實際來說,去任何地方,都需要錢,沒有錢,意志是自由了,但是實際上哪裡都去不了。

但我們至少要知道,人是自己造就的。

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說,人可以選擇,並且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就是人的存在。

實,這種說法裡,本身就包含著人的自由,人和人之間,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為他負責,這就是他的自由!這就是存在的秘密。

而生活之所以不自由,往往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需要為他人負責。

文|帝小羽,我從山裡來,欲回山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