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女兒國”

作者:羅紅英

高山上的“女兒國”

問:人間真有世外桃源嗎?答:有! 問:你願意長期在那兒工作嗎?答:……

有一個地方,叫耳石嶺,位於邵東縣東南邊,“一腳踏三陽(衡陽、祁陽、邵陽)”,平均海拔500多米,屬高寒山區,山上與山下的溫度相差3至5度。現有兩個村:長興村和耳石嶺村,共2713人,貧困戶計182戶。由於山多地少,青壯年悉數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居多。凡是家庭稍微富裕一點的,都把孩子帶到了城裡去上學。

高山上的“女兒國”

有一所學校,叫耳石嶺小學,座落於牛影山下,距離縣城將近七十公里,山路蜿蜒陡峭,雲霧繚繞,稱得上“世外桃源”,但每天只有一趟車早出晚歸於大山深處,所以“桃源雖美,少有人留戀”呀!它的前身,是鐵塘羅氏羅峙生於1947年修建的衡公祠祠堂,1951年,政府把祠堂改建為耳石嶺小學。同年9月,劉晏賢同志被任命為耳石嶺小學第一任校長(後任過邵東一中校長、勞動局副局長、衛生局副局長),創下了耳石嶺小學的學生進鐵塘中學不要考的傳奇。從此,牛影山下湧現出一批批老黃牛,數十年來,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無怨無悔。

耳石嶺小學現有教學班級5個,學生 93人,一年級與三年級空缺。除了五、六兩個年級,其他年級都包班。老師共有6位,全是“女人花”。兩位正式職工:羅宇亮、徐文英:四位代課老師:羅浪浪、王淑元、楊坪和羅豔。她們親如姐妹,互幫互助,相親相愛似一家人。

高山上的“女兒國”

現任校長羅宇亮,1978年出生,她自19歲踏入耳石嶺小學,至今已整整23年,時間把她從一個花季少女變成了一名成熟女人。從教以來,她擔任過學校所有的工種,無論時間如何變遷,始終不忘初心。尤其是2014年被任命為該校校長後,她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為學校工作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家裡離學校雖只有十分鐘的路程,但她一直住校,工作中親力親為,從不擺架子。為多方爭取資金東奔西跑,先後修建了綜合樓、圍牆、運動場地,硬化了校門口的小路和小橋,接通了自來水,教學樓煥然一新。秉承純粹教育理念,打造書香人文校園,積極創建特色學校,讓每一片葉子都閃亮。以“博愛奉獻、求實創新”為校訓,確立了“做人有德,做事有序,學習有法,生活有味”的辦學目標,因而養成了“做文明執教的好老師,做文明好學的好學生”的校風和“端端正正修品行,紮紮實實打基礎”的學風。當年那所簡陋破爛、坑坑窪窪的學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潔美觀和諧舒適的校園,被四周的青山包圍著,好像一個溫暖的搖籃,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著。

還記得2015年冬天,由於高山上寒風呼嘯,下山的路結了冰。要想讓學生放假有寒假作業做,必須來回步行二十公里去挑回來。吃完中飯,羅校長叫上兩位姐妹,鞋底綁上稻草繩子從學校出發。為了節省時間,她們抄近路,走的是山中的羊腸小道,一路上也不知滑倒了多少次,屁股都摔腫了。一到中心學校,她們來不及休息,挑上書籍就往回趕。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可是下雪天,想上山並且還挑著寒假作業卻沒那麼容易。她們沒有一絲怨言,沒有一丁點兒想要放棄的念頭,因為山上還有許多求知似渴的眼睛在等著呢!一想到孩子,腳底滿是勁兒,寒風雖刺痛了她們的臉,卻更激起了前進的決心。大家互相鼓勁,互相攙扶,摔倒了,爬起來!摔倒了,再爬起!可是不管她們怎樣趕路,天色卻漸漸暗下來。還好,看不見天但能看見地上的雪,她們摸索著往上爬,終於爬到山頂。哇!前面亮起了手電筒的微光,像茫茫大海上突然發現一座燈塔,大家高興得手舞足蹈。原來,是親愛的老師們來路上迎接她們了!當時,她高興得流下了幸福的眼淚。來回五六個小時的路程,腿腳痠痛腳底起泡,臉被風颳得麻麻木木,可她們的心裡都樂開了花,彷彿完成了一件最神聖的事情。她們多麼眷戀這純潔的山村學校,並深愛著這富有泥土味的孩子啊!

高山上的“女兒國”

無米之炊的校長還真是難當,耳石嶺小學每年都在招老師,可三年難得進一個老師,每年說新進一個,結果一聽地理位置、一聽工資待遇就不來了,向誰訴說都無用,只好自己解決。每次羅校長都是全校最後選課程的,別人不願接的科目、班級,她上。都說一年級語文最難教了,沒有人願意頂,那她就頂吧!高年級數學沒有老師願意上,上個學年她包了五、六兩個年級的數學。全校女教師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多年來,對於多上課的事情已經習以為常,對於校長的安排從不推諉。為了錢嗎?不是!多上一節課才補助十多元。學校全體教師都是為了教育為了學生,樂呵呵地工作著。

校長的心不光要牽掛學校的發展,還要牽掛孩子的安危。記得去年上半年的某天,一個三年級學生的外婆打電話來說喊外孫吃晚飯不見了人影。她一聽電話,心急如焚,趕快喊兩個老師一起去幫忙找。天黑了,沒有月光,道路兩邊又都是山,三個女老師還是有一點點害怕。她們互相鼓勁,打著手電筒從學校出發,一路走一路喊,沒有發現孩子。又到附近學生家詢問,都說跟著同學後面往家走的,快到家的時候不見了人影。她們又將屋前屋後找了個遍,還是沒有找到。見時間不早了,學生外婆說:“校長,你帶老師們回家吧!這兒沒有水庫,也沒有危險的地方,他也許在哪兒睡著了吧?一有消息,我馬上打電話告訴你們。”她們膽戰心驚返回的時候,又一路尋找,剛到學校就接到電話:孩子在房子旁邊山上的一塊墓地上睡著了。她一聽學生找到了,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大山裡條件不好,老人遇到農活多的月份,無暇照看孩子,要等到吃晚飯才會去找孩子。做老師的,都把學生當自己家孩子,生怕他們凍著、餓著、傷著,他們用心、靜心地做著最純粹的事。

高山上的“女兒國”

巾幗不讓鬚眉,她帶領的女子團隊,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感,自豪感。只因她們有恬靜如花的校園、有相親相愛的姐妹、有上進好學的學生;只因她們的團隊和山裡娃都是棒棒噠!一個個女漢子發現掃把壞了、凳子壞了、門栓壞了,拿起錘子、釘子自己修好。學校的事情都主動去做,從來不會感覺是別人的事情,開開心心地工作著。帶領的學生在全鎮大課間、文藝匯演、田徑比賽與期末統考中,均取得過不錯的成績。

這些年一路走來,羅校長也曾有過動搖,可最終還是選擇了依然堅守,因為這裡有她放不下的留守兒童,有她深愛著的教育。老公曾說過的話總在耳邊縈繞:“你一個女人,為了那一群留守兒童,一心留在這鳥不拉屎的山上,倒讓自己家的孩子成了單親留守。我一個人在內蒙做生意,你就不擔心我另找嗎?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相互不能好好照顧,我倆每年來來回回的車費就是一萬多,還耽誤了我生意上的事情。你來我這兒幫我記一下帳,好玩又輕鬆,比你那個破校長也強多了。你一個高山上的窮校長,不為名不為利,有什麼好留戀的!工資低,事情多,責任大。你到內蒙古來,一家人多幸福呀!”

老公這一番話,讓她也想過放棄,可是又擔憂:這山上老師少,誰也不願意待在這兒。而自己是本地人,如果也走了,孩子們怎麼辦?儘管老公軟硬兼施,也沒有改變她的決定,因為她傳承了父親當年對教育的一份深情。當初父親放棄了縣城出納的好工作,毅然來到這離縣城最遠最偏的學校當窮書生,並一直教導她:“做一行愛一行,來這裡就好好愛這裡的學校和學生。我們的口袋雖窮,但我們的精神很富有;雖然每天空餘時間不多,但是工作得很充實,很幸福。”

朋友碰到她總會問:“你怎麼還在耳石嶺小學教書?”她只是淡淡一笑,在心裡說:“當一個人把教育情懷融入骨髓的時候,會發現這兒其實挺美的。看著學校華麗的蛻變,我無悔自己的青春。”

高山上的“女兒國”

羅浪浪是一名代課教師,在小小的講臺上一站就是15年。2005年8月,她帶著五歲的兒子返回家鄉,在與媽媽的閒聊中得知學校裡缺少老師,於是毅然放棄在老撾經營了五年的小店。她的同學來看她時非常不解地說:“拿著300多元(現在1000餘元)的工資,還要忍受別人的說長道短,你怎麼受得了?原本以為你只是圖個新鮮,沒想到竟然能堅持這麼久,真是服了你!”她笑著說:“這個講臺呀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它對我施了魔法,讓我站上去就愛上它,愛上這個學校,愛上這一群不諳世事的孩子……”

她的嫂子也總在電話裡嘮叨:“這幾年你不來老撾,某某掙了好多錢了,某某家又買車買房了……你呀不要再待在家裡代課了,那點工資少得可憐,來老撾開個手機店吧,既輕鬆又幹淨,說不定一年十來萬就掙到了……”說實話,誰會不心動?可轉身望著這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看著那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她放棄了去老撾的念頭,覺得自己真是像著了魔似的愛上了教育,愛上了這個五味雜陳的“大家庭”。

因為這個“大家庭”裡的大多數孩子的父母都在異鄉務工,她呀是既當老師又當家長,有時還兼做護工,今天這個孩子摔傷了給他擦擦藥,明天那個孩子磕傷了要揉一揉……某某同學的指甲該剪了、頭髮該理了、衣服該換了、哎呀某某你的臉又沒洗乾淨……她問學生:“老師是不是像個囉嗦的老太婆呀?”學生的回答讓人驚訝:“您像我們的媽媽!”那一刻,她被幸福雷倒。

每逢下雨天的早晨是學校老師們最忙碌的時刻,路途遙遠的孩子難免會打溼衣服和鞋子,她們要找吹風幫學生吹乾衣服或找自己孩子的衣服幫他們換了……記得浪浪老師第一次拿著兒子的鞋子給學生換上,兒子不高興了,說:“媽媽,你怎麼不讓他回去換鞋呀?我的鞋子不想給他穿!”她把兒子拉到一邊說:“你知道他家離學校有多遠嗎?”兒子搖搖頭,她接著說:“他從學校到家往返至少要兩小時!”兒子驚訝得張大了嘴巴。從那以後,只要下雨,他會主動地找吹風、找衣服、鞋襪……忙得不亦樂乎!這樣子照顧學生,在耳石嶺小學就是家常便飯,為學生做這些就像是每個班主任的義務。

高山上的“女兒國”

還有一次下暴雨,洪水光顧了校園也淹沒了孩子們回家的道路,羅校長帶領這群娘子軍分三組護送學生回家。浪浪老師和楊老師負責長興村要經過水庫的那些學生。當來到水庫邊時,那條唯一的小路它躲進了洪水中,看著茫茫水域,膽小的孩子被嚇哭了。她倆一邊安慰嚇哭的孩子,一邊捲起褲管下到水裡試探水的深淺,然後小心翼翼地把他們一個個背過去。雖然水並不是很刺骨,但幾個來回之後,腿還是好像不是自己的了。可她們沒有怨言,感覺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心裡特別高興。

浪浪老師說:“在耳石嶺學校的這十五年,掙的錢可能沒有別人一年的多,但我的生活是充實的,精神是富裕的,收穫是無價的……能在這個學校待這麼多年,是因為有一位知心又體貼的美女校長,是因為有一群情同手足的姐妹,也因為自己有一顆甘為孺子牛的初心,我為自己是耳石嶺學校一名平凡的老師感到驕傲和自豪!

高山上的“女兒國”

徐文英老師是九零後,談到第一次來耳石嶺學校時給自己的定位是:下鄉知青。交通如此不便,學校如此偏僻!之前火熱的心,直接降至冰點。

第一次走進教室,孩子們熱烈的掌聲四起,她面帶羞澀走上講臺,看著下面眾多孩子渴求知識的雙眼,感覺似曾相識,這樣的眼光和城裡學生的眼神是一樣的,都是那麼純潔。印象最深的是孩子們在教師節送給她手繪的賀卡和路邊摘的野花。這些讓她內心觸動很大:我應該一視同仁,在哪兒教書都是將自己有限的知識最大限度地傳授給學生。既然選擇了鄉村,就該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於是,她很快進入角色。鄉村的孩子對上課說普通話毫無概念,開始她要求孩子們上課必須講普通話,孩子們都不好意思,怕同學背後會嘲笑。後來通過不斷做孩子們的工作,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大部分同學都能說普通話了。她還利用下課時間,跟學生分享一些科技趣聞,或者講一些勵志故事,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學習。這裡留守兒童多,經常有學生不寫作業,或者頑皮打架,而家長又不在身邊無法溝通。徐老師平時注意留心觀察,課下時不時找學生談心,取得孩子們的信任,仔細瞭解每個學生的脾氣性格,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措施。看到班上孩子的成績在不斷進步,付出的真心得到了回報,這讓她頗感欣慰!

為了讓孩子們的童年過得更精彩,她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平時她特別喜歡做糕點,甚至為此考了個麵點師證。於是在課堂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帶著孩子們一起動手做糕點,大家一起加水、一起和麵……笑聲傳遍了課堂。這個過程雖然有點累,但是大家都特別開心。而且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回浪浪老師來她班教室送資料的時候,正好撞見大家剛做好糕點,班上的孩子爭先恐後地要把自己的糕點送給浪浪老師吃。要知道,平時做好的糕點他們都特別地珍惜,但是這回卻讓了出來,一群多麼純樸的孩子啊!

轉眼來到鄉村小學已有4年整,她還記得那年冬天,學校的老師們圍在一起織拖鞋、做棉鞋,她坐在中間感覺格格不入。此時,有老師問:“徐老師,你有過冬的鞋子嗎?”她說:“沒有,而且我不會做。”老師們爽快地說:“我們幫你做。”不到一天時間,一雙拖鞋和兩雙棉鞋交到了她手上。當時她特別感動,感動於老師們的淳樸和善良。有時候自己一個人在學校裡隨便吃點零食就算晚餐,住在學校裡的老師們會邀請她去家裡吃飯,開始覺得不好意思,後來,她被這些老師們的熱情所打動,並很快融入她們中間。大家無話不談,親如姊妹,從來沒有紅過臉,她深深感受到了一個鄉村教師的幸福。從此甘願在鄉村紮下根,其樂融融,默默奉獻,期待著桃李滿天下!

高山上的“女兒國”

在幼兒班老師王淑元身上,還發生過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她慌慌張張地跑過去,對同事說:“快來幫我捉頭上的蝨子。”她們是又驚奇又大笑,到底怎麼回事?原來,山裡孩子跟著爺爺奶奶,不太講衛生,有時候小孩的手上滿是鼻涕印,滑滑的,有的小孩頭上還有蝨子,臉上也黑乎乎的。很多小孩連握筆都不會,她總是俯下身子,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寫字。大腦袋緊挨著小腦袋,孩子頭上的蝨子爬到了自己頭髮上。兩個老師下午幫她捉去了頭髮上的蝨子,她們一邊捉一邊說笑,感覺自己也是小孩子了。抓住這個契機,她及時教育學生要講衛生,並與家長取得聯繫。看見學生一天天進步,她心裡像喝了蜜一樣甜。

王老師還被稱為學校的“大管家”。她把所有老師都當成家人,經常做好早餐在群裡喊大家去她家吃,住校的老師也喜歡晚上去她家蹭飯。冬天來了,不會做棉鞋的老師的棉鞋她全包了,有時候自己的手被針紮了,被鞋磨得掉皮了,還是一如既往地每年幫老師們做棉鞋,讓她們在耳石嶺小學生活得更暖和。她對學校也像對自己家一樣,她和校長每天晚上都要看看學校大門關了沒,是否安全,把過道的燈一一關了才能安心睡覺。這些事情都是無報酬的,可是她無怨無悔地做著。把學校當作家、把同事當姐妹、把學生當孩子,無論做什麼事她都很樂意,都感覺很幸福!

像這樣溫暖的故事不勝枚舉,全校師生,都有一顆淳樸的心,做著最純粹的事,不求回報,只求無悔。學校經常舉行各種活動,校長親自帶領教師家訪、走訪貧困生、捐獻愛心、看望孤寡老人、宣傳環境衛生、保護母親河、舉行感恩活動安全教育活動等。一次次活動,洗滌著師生的心靈,讓孩子們學會了感恩,自發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師們一切為學生髮展著想,詮釋著“純粹”二字的真正意義。

高山上的“女兒國”

大家都稱耳石嶺小學是“女兒國”,你們可別小瞧這女兒國裡的女人們,個個都是“楊門女將”,為了心中那一份純粹的事業,擼起袖子為學校增光添彩,為孩子撐起一片晴朗的藍天。

問:人間真有世外桃源嗎?答:有!

問:你願意長期在這兒工作嗎?答:我願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