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地標性建築----正陽門的故事

正陽門原來叫麗正門,自建成至如今已度過了五百多年的歲月。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始建,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完工。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到正統四年(1439年),修築了甕城、箭樓、東、西閘樓,並疏浚城壕、建造石橋、牌樓,形成了“四門、三橋、五牌樓”的格局,並改麗正門稱為正陽門。其正陽二字中,“正”有“公正、平正、正明公道”之意,“陽”則有“明亮、和暖”之意。這兩個字合起來,既有聖君如日、受四海瞻仰的意味,同時也顯示了這座“國門”的高大雄偉、無與倫比。

北京的地標性建築----正陽門的故事

作為北京內城的正門,正陽門在人們心目中那可是處於“國門”的地位,立在這裡的前門五牌樓,也就成為了北京城的地標性建築物。很多北京的友人都說,正陽門自打建起的那天起,一直就是老北京的象徵。正是因為正陽門在北京城中的“顯赫”地位,因此它前面的五牌樓便成為了老北京眾多牌樓中結構最複雜、在老百姓心中位置最重要的一座,同樣五牌樓也是北京城最高城門的牌樓。

北京的地標性建築----正陽門的故事

麗正門改稱正陽門,據史料記載,是因1436年到1439年京師的大規模修建。然而史書上沒有記錄的,卻有一段民間關於城門改名的離奇故事。

明英宗改元初期,京城裡經常有鬼魅在夜晚出沒。起初明英宗對此事並沒有留意,反而這覺得是有歹人故意裝扮嚇唬別人。直到自已居住的紫禁城裡也頻頻有鬼魅出沒時明英宗才開始擔憂起來。

北京的地標性建築----正陽門的故事

為了能壓制到處作崇的鬼魅,明英宗絞盡了腦汁,他請來高僧在宮中做法事,率領後宮共同祈福,可這些似乎都不起作用。就在明英宗一籌莫展時,朝中大臣紛紛舉薦一位舉止怪異,瘋瘋癲癲的跛腳道人。明英宗聽後便忙命人把這道人請進宮裡。這道士破衣邋遢,滿嘴瘋言瘋語,見到皇上也不行禮。明英宗見此人甚是無禮,便不大喜歡,但目前也只能將希望寄託在他身上。

明英宗發話了:“既然道長來了,那麼就請道長作法,驅散這些作崇的鬼魅吧。”

“ 不忙,不忙。貧道先喘口氣。”這跛腳道人往朝堂上一坐,便不言語了,那場面相當尷尬。一些大臣說要將這狂徒拖出去,一些大臣卻說真正有本領的人都是如此不羈,率性,說不定他正想法子呢。

北京的地標性建築----正陽門的故事

半個時辰過去了,明英宗見這道士還不說話,便把臉一黑,正要發怒,道士卻說:“那鬼魅本是極陰之物,因此需要用極陽之物才能壓制住。方才貧道路過一座高大富麗的牌樓,看到城門上寫著“麗正門。陛下,“麗”本是形容女子品貌出眾,怎麼能用於內城的正門呢?”

“哦?那依先生看來,這城門的名字應如何改?”明英宗略有不滿地說。

道士振振有詞地說:“你看,你看,這個地方原本是前朝舊都,換了新主人之後很多城門都要改名字的。別的不說,就說這內城的正門,所對應的就是一國之君,可就因為這女人氣的名字沒改,所以國都裡才頻頻出來鬼魅作崇之事。我主本是真龍天子,極陽之身,如果能把內城的正門名字改換掉,那麼自然可以壓制住一切魑魅魍魎。”

北京的地標性建築----正陽門的故事

明英宗吩咐宮女拿來筆墨,請道士賜名。沒想到這道士哈哈大笑,說他自已根本不會寫字。他一邊抓著頭皮,一邊說”正陽”“正陽”。明英宗見狀,便下令將“麗正門”改為“正陽門”。

北京的地標性建築----正陽門的故事

正陽門的木刻畫

其實,明英宗根本沒弄懂跛腳道人的意思。那道人一面抓頭皮一面說的是“真癢”,不料明英宗卻誤聽作是“正陽”。不過說來也奇怪,自從這城門更換名字之後,紫禁城內果然陰霾盡除,而鬼魅作崇這些事也就漸漸地被人們遺忘了。(不過這只是民間的故事流傳,沒有實質的史記記載,所以沒有什麼負面意思。只是把我看到過的分享給大家。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