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比諸葛亮更早提出三足鼎立說的智者,卻最終湮沒於歷史潮流

在秦末農民起義紛爭的年代,不論漢、楚,可謂是人才輩出,文有張良、范增,武有龍居、項羽、韓信等等,而其中有一人,才能非常出眾,

堪稱秦末的“小諸葛”,但因其未被重用,又因名字被篡改,最終後人能記住他的不多。

他的原名是蒯徹,為避漢武帝劉徹諱,史書將他改名為蒯通。《史記》的《淮陰侯列傳》(淮陰侯即韓信)中,有限地記載了這位才智出眾的“王佐之才”的風采。

一位比諸葛亮更早提出三足鼎立說的智者,卻最終湮沒於歷史潮流

蒯通肖像

楚漢戰爭的後期,劉邦和項羽鬥得幾乎兩敗俱傷,兩軍相對一直沒有進展,“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而劉邦“銳氣挫於險塞、糧食竭於內符”,項羽也是“迫西山不能進”。這個時候,聰明的蒯通審時度勢,極力勸諫韓信在這個大好時機自王,這件事情被編入了《史記》,編者給它起了個平淡的名字叫做《蒯通說韓信自王》,而筆者認為,這篇文章,值得與幾百年後諸葛亮的《隆中對》相提並論。而蒯通本人的戰略眼光,也超越了同時代的許多人,稱他為當世諸葛也毫不過分。

蒯通認為,韓信“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當今二主(劉邦和項羽)之命懸於足下”,為他將來的進軍目標、政治手段都畫好了藍圖。讓我們想起了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給劉備定下的藍圖: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一位比諸葛亮更早提出三足鼎立說的智者,卻最終湮沒於歷史潮流

諸葛亮草廬中知三分天下

蒯通也早有三分天下的想法,於是他對韓信說:

“誠能聽臣之計,莫若二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

然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後得出“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的美好結局。

如果韓信聽了,採納了這種做法,我想,歷史就要改寫了。

一位比諸葛亮更早提出三足鼎立說的智者,卻最終湮沒於歷史潮流

可惜,歷史不能重寫

可惜,在政治漩渦中,韓信未能表現出在戰場上的瀟灑,而是優柔寡斷,未能遠謀。他認為“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也就是說韓信某種意義上想要報恩於劉邦。當初他在項羽的手下不得重用,是劉邦(實際上是蕭何的作用)重用了他,給了他軍隊,給了他數不盡的榮耀,最重要的是,給了他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和平臺。筆者看來,韓信骨子裡是很敬重劉邦的,依然認為他是“將”,劉邦是“帥”,所以他依然過不了要背叛劉邦、與劉邦為敵這一關。

一位比諸葛亮更早提出三足鼎立說的智者,卻最終湮沒於歷史潮流

韓信始終不敢背叛劉邦

而蒯通當時說了這樣飽含哲學思維的話:

“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意思就是說,上天賜給你的你不取,那是要換來災難的;時機成熟了你去動手,那是要遭殃的。因此,總之你不能猶豫。

是的,老天賜給你的禮物,你不要,將會付出成倍的代價,甚至是生命。

一位比諸葛亮更早提出三足鼎立說的智者,卻最終湮沒於歷史潮流

歷史車輪徐徐開進,誰也不等

後來韓信實在不聽,蒯通又說了一句預見性哲理性都很強的話:

“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

意思是一個人的功業或事業成功往往很難,但是想要中途失敗卻很非常容易。就像通常老百姓說的那樣——這個事咱做不好還不能往壞裡做,失敗是很容易的事情。

只是可憐這位眼光獨到、才華出眾的蒯通,儘管三翻四次地進行動人的勸說,(甚至有些囉嗦),都以失敗告終。

韓信自以為劉邦不會奪取他的“齊”。他是“三齊王”,即“齊天”、“齊地”、“齊君”,那可是真的比《西遊記》裡的齊天大聖還要厲害、威風;自身有“十大功”,這個後世的乾隆皇帝也沒有超過他;另外後來韓信還向劉邦索取了“五不死”(這個眾說紛壇),即“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繩子綁不死”、“刀槍刺不死”,可謂是一塊升級版的免死金牌。

劉邦終究是奸人,默許了蕭何與呂后合謀,用陰毒的方法還是將韓信害死了。

一位比諸葛亮更早提出三足鼎立說的智者,卻最終湮沒於歷史潮流

韓信被害

臨死之前,韓信仍說: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

只是,

可憐了蒯通,如果韓信是劉備,那麼蒯通就可以比肩後世的諸葛亮了。

至於這位“王佐之才”的結局,《史記》上也只有隻言片語:

“蒯通說(韓信)不聽,已佯狂為巫。”

也就是裝瘋賣傻退出江湖了。可憐一時的英才,竟然因為政治鬥爭,永無出頭之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