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鈍感,孩子越幸福?

從寒假開始,“網課“早已經成了熱門話題,在微博上順手一搜,就有幾十條相關話題。


而就在前段時間, 一則新聞讓人看了痛心不已。

石家莊市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因為上網課時不專心,被家長訓了一頓。結果孩子一氣之下竟然從樓上跳了下去。

父母越鈍感,孩子越幸福?


等到父母發現時,只剩下倒在血泊中的孩子了, 他們圍在孩子身邊痛哭不止:“我不該罵你,不該逼你做作業,我再也不逼你學習了……”

視頻裡的父母捶胸頓足的樣子讓人看了實在心疼,而這個12歲的孩子更是讓人惋惜。

悲劇已經發生, 而我們從父母的隻言片語裡,能看出這對父母平時對孩子學習的重視。他們和千千萬萬的家長一樣, 成績是家庭氣氛的指向針。

多少父母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變成了“敏感體質”,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日常生活圍繞著孩子轉,不僅是要孩子努力,全家更是輪番上陣。

哪怕是之前火遍朋友圈的“順義媽媽”,跑遍大半個京城給孩子找最好的輔導老師,也仍然害怕被人質疑:“你為什麼對孩子的教育那麼漫不經心?你這樣隨便散養,是要墮落成佛系老母親嗎?”

在孩子的成長中, 父母不焦慮是不可能的。然而過度的焦慮反而適得其反,讓家長和孩子深陷連軸轉的水深火熱中。

01.

父母的過度敏感

變成了過度養育

做父母,有時候確實需要鈍感一點。

鈍感和“敏感”一樣,是一種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它與“敏感”互為反義詞。

所謂鈍感力,便是放平心態,給予孩子適當的成長空間, 對孩子的教育張弛有度。告別敏感與焦慮, 用一顆平和的心陪伴孩子成長。相對的,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也幸福值更高一些。

在電視劇《暗黑者3》中有一對令人唏噓的母子。

兒子吳洋從小生活在媽媽的期待中。為了供他上學,媽媽甚至低聲下氣地找親友各處借錢。

她不許吳洋被任何外界事物打擾,為他親手建了一個真空空間,在這裡面的吳洋不需要朋友,不需要娛樂,只要認真學習就可以。

父母越鈍感,孩子越幸福?

然而,孩子終會長大,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在發現吳洋找了女朋友後,她用語言侮辱走那個女孩,對兒子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多麼似曾相識的一句話,在多少中國式的親子關係中,父母都會用這句殺手鐧來保護自己的種種行為。

的確,關注孩子是家長的天性,對未知的事物會給孩子帶來傷害的擔心與敏感,怕孩子成長路上會走歪,都使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家長脆弱的神經。

這種過度的擔心漸漸變成了過度養育。

過度養育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為你越保護的過度,孩子就越缺乏免疫力,你越替孩子做決定,孩子就越依賴你……

最後,你可能失望地發現,孩子沒有長成你想要他長成的那樣子。

就如吳洋一樣, 他沒有如母親期待的好好反省認錯,繼續乖乖學習,而是選擇了一條與母親一起去死的絕路。

愛本身沒有錯,希望孩子成長的健康優秀,是做父母的本能。

然而, 把孩子自己成長的空間積壓到零的父母,對於孩子來說,這種愛成了一種甜蜜的負擔, 剝奪了他們自我發展的信念。

02.

鈍感的背後,

是對孩子個體的尊重

在孩子的教育中, 鈍感意味著父母不要太以自己為中心,不要太過於敏感,不要太被情緒牽著走。

鈍感的父母, 不會因為敏感給孩子窒息的感覺, 相反更善於發現孩子發光的一面。

在電影《墊底辣妹》中, 沙耶加被班主任抓住包裡有煙。儘管煙其實是朋友抽的, 她還是不肯供出朋友。

於是,沙耶加的媽媽被請到學校來。換做正常家長,一定是打罵一番,逼著孩子承認錯誤,說出朋友的名字。

但是媽媽表示吸菸確實不對, 但是為了自己出賣朋友就是正確的嗎?

隨後她說了一番話讓坐在一旁一直沉默的沙耶加,眼睛閃動了一下。

“對於什麼都不說的女兒,我深感自豪。我的女兒真的是個好孩子”。

父母越鈍感,孩子越幸福?


沙耶加的媽媽在處理這件事時, 是把女兒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她的角度去思考的。

站在父母的角度,吸菸肯定是不對的;而站在沙耶加的角度,出賣朋友也是不正確的。

鈍感力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撒手不管, 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對他們選擇的信任。

在成人的世界裡, 我們允許個體差異。

到了教育孩子時,我們偏偏想讓所有孩子都變成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這背後其實是父母把孩子當成了附屬品,總是要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孩子。

然而,父母之愛,是不應該設限的。

正如《鈍感力》中所說:“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讓母親覺得可愛,這種可以原諒一切的情感,正是產生鈍感力的原點”。

03.

父母的鈍感力,

成就孩子的幸福力

聰明的父母, 懂得在孩子的教育中留一些鈍感的空白,引導孩子去自行探索。

漫畫家蔡志忠在小時候,是個調皮搗蛋的熊孩子。

父母越鈍感,孩子越幸福?

有一次, 他在家裡的白牆上畫畫, 把一面白牆畫的面目全非,又髒又亂。

等到父親發現時, 以為要捱罵的他, 反而看到父親一臉的淡定。隨後父親買了一塊小黑板,讓他盡情地在上面畫畫。

後來的蔡志忠潛心學畫,15歲時就成為了職業漫畫家。他的《老夫子》《列子說》《烏龍院》等100多部經典作品暢銷海外。

正是當初父親的那一份鈍感與豁達,保護了他探索的好奇心,使他把天賦發揮的淋漓盡致。

而敏感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逾規行為時,立刻警鈴大響,各種制止。

父母越鈍感,孩子越幸福?

他們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路線去成長, 努力學習,考上名校,成為精英。

於是, 孩子就在這樣的期待中一點一點被剝奪了幸福感。

從來沒有不幸福的孩子,只有不讓孩子幸福的父母。當那個小小嬰兒初初落地時,我們唯一的期待是他健康快樂。

隨著他們漸漸長大,我們的慾望越來越大。總不自覺地和身邊人比較,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加到他們身上。

我們可以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的事實, 卻不願意承認孩子平庸的可能性。越是敏感焦慮不安,孩子也難獲得一份自在的幸福。

孩子終究有他自己要走的路,作為父母,少一些敏感,多一些鈍感。

育兒,從來沒有一個適用於所有孩子的規則。

優秀,也從沒有一個衡量的普世標準。

在陪伴的這條路上, 我們用鈍感的愛去給他們空間,發現自我,引導他們規劃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替他們設計一條完美之路。

與其陷入敏感的焦慮,不如懷著鈍感的從容,靜待花開。

(文章來源 有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