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3位醫學家獲獎

海外網10月7日電 當地時間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醫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以及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獲得這一獎項,以表彰他們革命性地發現讓人們理解了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的基本原理。

微信圖片_20191007173329.jpg

威廉·喬治·凱林是美國的癌症學家、哈佛醫學院教授,他於1979年獲杜克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82獲得同一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赴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實習,後轉至丹納-法貝爾癌症研究所。

彼得·約翰·拉特克利夫是英國醫學家、分子生物學家。生於蘭開夏,1972年赴劍橋大學和聖巴多羅買醫院學習醫學,1978年畢業後轉赴牛津。1989年建立了自己的新實驗室。

格雷格·倫納德·塞門扎生於美國紐約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威斯特徹斯特郡長大。1974年從斯里皮高中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學習遺傳學。之後到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研究生學習,在賓夕法尼亞兒童醫院做了博士研究。1986年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後成為該校教授。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醫科大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負責評選,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的週年紀念日)舉行。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二者因在癌症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貢獻而獲獎。

2015年10月8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中國女性。(海外網 李昊)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瀏覽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