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課146丨隨便讀一部史書,也勝卻成功勵志書無數

孟子日課146丨隨便讀一部史書,也勝卻成功勵志書無數


今天是孟子日課第146節。歡迎你留言交流。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孟子·離婁下21》)

孟子感慨:

聖王民間采詩的制度廢止了,《詩》也沒人收集了。

為什麼孟子將《詩經》與《春秋》相提並論,放在一起講?錢穆《中國史學名著》中分析說:


古詩三百首,其中歷史事蹟特別多。遠溯周代開始,后稷公劉一路到文王,在《詩經》的《大雅》裡整整十篇十篇地詳細描述,反覆歌誦,這些都是歷史……今若說,那時更接近歷史記載的是《詩》不是《書》,此話也不為過。

《詩經》沒有了之後,當時上下陵夷,名分倒置,天下之亂,將不知所止。孔子憂之,於是作《春秋》,使王者之政雖不得行於當時,猶可以昭示於來世。

《春秋》雖是孔子所作,卻非始於孔子。孔子是在魯國《春秋》的基礎上刪改而成。當時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史書,只是取名不同。如晉史叫《乘》,乘是兵車,寓意記載田賦乘馬之軍國大事;楚國叫《檮杌》,檮杌(táo wù)是一種惡獸,以惡獸比喻兇人,記之以垂戒。它們和《春秋》一樣,都是史書。所記載之事也不過齊桓、晉文征伐會盟之類,所用筆法也不過一般史書的筆法。至於孔子的《春秋》則不然,他說:《春秋》之義,是我孔丘私自裁定的。

孟子日課146丨隨便讀一部史書,也勝卻成功勵志書無數


雖然有人說這是孔子的自謙之辭,誰說不是其傲然之氣,正如他自己所說:


《春秋》,天子之事也,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錢穆也說:


《春秋》一書的底材,還是魯史舊文。但從孔子筆削以後,則此《春秋》既不是一部魯國史,也不是一部東周王室史,而成為一部諸夏的國際史,亦可稱為乃是那時的一部天下史或稱世界史。用那時的話來說,主要則是一部諸夏霸政興衰史。

由此一轉手,政府的官史,遂變成了民間的私史……時代儘管雜亂,他所寫出的歷史,則是一個統一體。而且在此歷史之內,更寓有一番特殊精神之存在。

中國自古都有重視歷史的傳統,縱不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要“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不僅是記錄過去,更是觀照當下,面對未來。隨便讀一部史書,也勝卻成功勵志書無數。


孟子日課146丨隨便讀一部史書,也勝卻成功勵志書無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