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它曾是宣傳工具、是投槍匕首,始終與政治、社會有密切的關聯。如今,這種關聯極大地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御宅族們更為單純的偏好和喜愛。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引言

在很多國家的影視、動畫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威力超群的兵器。尤其是在我們熟悉的日本漫畫、動畫中,“超級兵器”更是頻頻出現,但在國內卻鮮有文章去談及這一點。

筆者將試圖從幾個角度去挖掘日本漫畫、動畫中“超級兵器”表象背後的一些社會文化因素。本文在定義和解釋上難免存在一些缺漏,僅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可以為大家提供一些有趣的思路。

夏季開播的新一期《刀劍神域》中,由於主人公桐人持續昏迷,主角組不斷被反派擊敗,幾乎命懸一線。就在面臨團滅的危急時刻,男主角桐人從漫長的昏迷中醒來,與反派對決,最終戰勝對方。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結城女士被虐待,奈何桐人起不來

單純從這一段劇情來看,在桐人醒來之前,主角組所有的努力,實際上都是在儘量把時間拖延到桐人醒來。在動畫中向來秒天秒地的桐人在醒來之後當然不負眾望,再次秒天秒地。

不過,這回還多了個花樣,桐人的新武器吸取了某種絕頂技能,輕鬆把對手變成了大樹。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十年樹木,一秒樹人

在《刀劍神域》中,這種“雜魚互毆三小時不分勝負,桐人出場劈一下全場拜服”的情節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這只是《刀劍神域》用慣了的劇情推進方式。但是我們也可以把視野略微放寬——就會發現,日本漫畫、動畫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節:

主角擁有一種威力超強的兵器,當主角眼看就要集體完蛋,只要主角能夠發揮這種兵器的威力,那就是BGM換成處刑曲、反派瞬間灰飛煙滅、觀眾們激動不已的時候。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黑崎一護的最後致意(偽)

為了方便稱呼,我斗膽引用日本的一些概念,給這種玩意兒起個名字:決戰兵器。

其實,類似名詞在日本早已經存在,如最終兵器、決戦兵器,我們熟知的EVA全名就是泛用人型決戰兵器(汎用人型決戦兵器)。

什麼是決戰兵器

在世界範圍內,各民族的神話故事中,可以被稱作決戰兵器的物品早已有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金箍棒。世界範圍內還有凱爾特神話的石中劍、湖中劍,北歐神話中的岡格尼爾之槍,以及希臘神話中讓人眼花繚亂的無數神器。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位於吐魯番火焰山的金箍棒雕塑(溫度計)

在日本神話中也有一些類似的事物。須佐之男(日本神話中的海神)被自己的姐姐—孩子他媽天照大神(日本神話中的太陽神)轟出高天原(日本神話中神的居所)之後四處漂泊,途中,為幫助美女奇稻田姬(後來成了須佐之男的妻子)免遭獻祭,斬殺了八頭八尾、身長力壯的八岐大蛇。

他用來斬殺八岐大蛇的武器叫十拳劍,須佐之男的父親伊邪那岐曾用這把劍捅死自己剛出生的兒子,因此十拳劍是真正的誅神重器;而須佐之男在八岐大蛇的尾巴里還掏出了更厲害的天叢雲劍,後來送給了天照大神,也就是如今所謂的日本“皇室”三神器之一的草薙劍。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北尾正美作品中的八岐大蛇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草薙劍(據傳真品早已遺失,目前日本“皇室”持有的是贗品)

只要我們努力把注意力從這些略顯暴力的神話文本中抽離,不難發現,須佐之男最重要的事蹟——斬殺八岐大蛇,依託於他擁有十拳劍這一誅神重器,而斬蛇的最大獎勵又是另一個大殺器。

考慮到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在創造(生下)日本列島初期,也要藉助於別天津神(日本的盤古)賜予的天沼矛……在日本神話故事中,對於強力武器的描繪似乎特別用心,強力武器在故事中的地位也很高。

※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是日本神話中的兄妹—夫妻神,類似我們的伏羲和女媧——需要特別指出,伏羲和女媧原本沒什麼聯繫,漢代之後才被人們湊成一對,到了唐代又加上了兄妹設定。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時至今日,在日本漫畫、動畫中,也經常出現一些威力驚人,能徹底毀滅對方的兵器,我們或許可以嘗試著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歸納。日本漫畫、動畫中的決戰兵器的特點主要有兩方面:

首先,從功能上看,它必須具備極端強大的戰鬥力,與同一陣營的其他兵器不處於同一級別,因此能夠對戰鬥起到不可逆轉的、決定性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決戰兵器不能滿地都是,不然就成了制式兵器。

不過對立陣營可以有戰鬥力與之匹配的決戰兵器,畢竟,如果沒有這種匹配,就成了主角龍傲天表演,實在不方便展開劇情。

按照這個定義,以種類繁多的帝具作為設定基礎的《斬赤紅之瞳》,就沒有真正的決戰兵器,因為帝具存在著事實上的相剋關係,並沒有一種帝具能夠達到無敵的效果,即使是主角使用的帝具也沒有超越其餘帝具的水平。Fate系列中的寶具的地位與之類似。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王之財寶是很酷炫,但金閃閃也不是每次都贏

其次,從形態上看,它通常是一種不符合正常認知的冷熱兵器。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請估算鷹眼的肌肉含量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請估算泰蕾莎的肌肉含量

這種大到讓人驚異持有者非人身體素質的冷熱兵器,只是決戰兵器的一個類型。乍一看,與美式奇幻作品中窈窕女精靈徒手開大弓有一種殊途同歸的感覺——只不過美式奇幻作品的這種設定多數是聚焦於角色,提升角色本身的吸引力。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WOW暗夜精靈cos,這弓都比上半身長了,只能說肌肉密度太高

而決戰兵器當然是聚焦於兵器本身,像《海賊王》就有“無上大快刀”的概念。由此形成的“越大越強”的認知也逐漸散播開來。

此外,一些作品中有極端強大戰鬥力的機甲或者巨型機械、巨型機器人,偶爾也會作為決戰兵器被描繪。在《EVA》中,製作方甚至讓一個決戰兵器拿著另一個決戰兵器(零號機與朗基努斯之槍)。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另外還有一種“不是很巨大但很決戰”的特殊情況,例如所謂的“人間兵器”,如《銃夢》Gally、《攻殼機動隊》草薙素子、《惡魔人》不動明等——

讓普通人異化為武器。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決戰兵器強襲自由

決戰兵器在作品中的地位

與大部分的通俗文藝作品一樣,在日本ACG作品中,核心的元素是劇情和人物。即使偶爾有比較晦澀的作品,其艱深的程度也無法與最難懂的影視劇、繪畫或文學作品相比。

在這個基礎上,作為一種元素被加入劇情或者人物設定的決戰兵器,似乎很難對劇情起到關鍵作用。比如開頭提到的,學會了新技能的桐人的劍——即使沒有這把劍,觀眾們也有萬分自信,桐人一定會拯救宇宙。

而在許多作品中,成功脫離了“劇情的眾多組成元素之一”地位、成為作品核心推動的決戰兵器,則可以粗略地分為兩種方向。

1. 作品的情節圍繞決戰兵器展開,作品中的社會將決戰兵器視為異常。

比如,永井豪創作於1972年的漫畫《惡魔人》※。在這部作品中,主角不動明在好友飛鳥了的引導下,通過“覺醒惡魔之力”成為了事實上的決戰兵器——惡魔人,擁有人類無法企及的戰鬥力。

※本文不討論東映版《惡魔人》動畫,因為這一版動畫主要改編自永井豪的漫畫《惡魔但丁》,就連飛鳥了都沒有在動畫中出現。永井豪本人也認為《惡魔人》的漫畫和動畫是同一世界觀下的兩個故事。相比之下,《惡魔人CryBaby》雖然是由大河內一樓編劇,卻意外地更為符合原作主旨。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惡魔人Crybaby》中的惡魔人形象

相應地,大反派飛鳥了最終成為了對立方的決戰兵器——魔神撒旦。整個故事的後半段集中表現了雙方的鬥爭,在“惡魔人統領的惡魔人軍團與撒旦統領的惡魔軍團大決戰”之後結束。

除了起到介紹世界觀作用的第一卷,整部作品都在對讀者提出相同的問題:人類社會應當如何對待異類?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漫畫中的終極對決

在故事中,這個異類就是惡魔人,也就是說,作品的核心情節完全依託於惡魔人這一決戰兵器。作品還嘗試討論了許多政治話題,但這些內容依然是通過對惡魔人的塑造、惡魔人自身的行動等來推動的。

2. 決戰兵器是作品中社會存在的基礎,決戰兵器不再是異常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影響日本動畫領域的元老級作品1974年版《宇宙戰艦大和號》。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新版動畫中的宇宙戰艦大和號

本作的劇情在今天看來相當簡單,充滿了黃金時代科幻故事的標準情節:

地球遭受外星人侵略,地球環境被徹底汙染,人類文明即將被徹底毀滅。在絕望中僅存的希望,是一艘經過改造的宇宙飛船——大和號。

它配備了曲速引擎和波動炮等強力裝備,以地球為起點,穿越外星人的圍追堵截,向近十五萬光年外的某星球前進,希望帶回能夠清理地球環境、扭轉敗局的關鍵事物。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人類早期發射波動炮珍貴照片

我在儘量不遺漏基本構成元素的前提下,嘗試用最少的字數把《宇宙戰艦大和號》的劇情概括為一百多個字。

在這一百多個字中,有兩個決戰兵器——肩負人類僅存希望的大和號,以及大和號上搭載的毀滅性武器波動炮,有一個能夠拯救瀕臨毀滅地球的關鍵事物——用於清理汙染的Cosmo Cleaner-D。這三個元素共同構成了本作的核心設定:大船大炮去宇宙,找到寶物救地球。

其中,大船是故事的主要發生場景,大炮用以維繫大船存在(沒有大炮會被外星人幹掉),寶物則是大船的直接目標。

如果從三個元素中拿去一個,故事會勉強存在;如果拿去兩個,原有故事就不復存在;如果三個元素都換成別的東西,《宇宙戰艦大和號》就成了另一個作品。

為什麼是決戰兵器?

決戰兵器在日本漫畫、動畫中的出現頻率,幾乎同“一個普通的高中男生”出現頻率等同,一個普通的高中男生突然獲得決戰兵器的情節也絕不少見。

即使我們不考慮機甲動畫佔絕對主流的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的眾多作品,來到八十年代之後,遠有從天而降的Macross(《超時空要塞》),近有《魔法禁書目錄》中的人型電磁炮御坂美琴,決戰兵器從來都是絡繹不絕、綿延不息,就算略顯俗套,受眾也樂此不疲。

不過,不同年代的決戰兵器,其意味完全不同。也許我們可以嘗試思考,這種變化的背後是否隱藏著關於日本社會的信息。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初代動畫中從天而降幾乎摔成廢物的macross

1. 大艦巨炮主義

日本現今的漫畫—動畫製作體系,起源於戰後手塚治蟲(“塚”同“冢”)一代藝術家的集體塑造。這一代藝術家幾乎都經歷過二戰。在二戰中,小說、電影都被軍國主義政府當做欺騙和煽動人民的工具,漫畫自然也不能倖免。

其中臭名昭著的《野狗小黑》影響最為惡劣,以至於幾十年後藤子·F·不二雄還在《哆啦A夢》裡塑造了一個整天騷擾大雄的兇惡流浪狗“小黑”加以諷刺。

在一系列軍國主義漫畫中,1943年推出的《科學戰士在紐約出現》(“科學戦士ニューヨークに出現す”,橫山隆一)——顯得與眾不同。本作講述的是,科學家們製造了一個機器人,將其投入到戰爭中,最終在美國踏平紐約、震懾全球,上天入地如入無人之境。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科學戰士在紐約出現》

同樣是戰時宣傳,1941年粉墨登場的美國隊長,本質上依然是經過科學改造的普通人,而他的所作所為(在戰時發行的故事中)也沒有徒手開山、吐氣拆樓之類的過分超自然舉動。

《科學戰士在紐約出現》沒有選擇這種路線,反而極端誇張地塑造了一個決戰兵器,這或許與日本政府、軍界二十世紀初開始崇尚的大艦巨炮主義有關。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多鉚蒸剛、炮塔至上!億萬炮塔、億萬榮光!不,這說的是坦克。

關於大艦巨炮主義的討論汗牛充棟,這是一種二十世紀初相當流行的海軍理論,認為海戰的核心是戰列艦決戰,因此戰列艦必須同時擁有強大火力、堅固防護和高速航行的能力,其結果就是戰列艦和主炮都越造越大。

問題在於,大艦巨炮主義在戰列艦時代是正確的,但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在二戰前已經被淘汰了(或者說被有選擇地繼承)。然而,舊日本軍界依然抱著過時的理論不放,自信於巨大戰列艦和巨大主炮的威力,完全不去考慮真實的科技進步和發展動向。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在這種盲動主義的趨勢下,舊日本軍界產生了很多愚蠢行為,IJN(二戰時期的日本帝國海軍)甚至認定大和號戰列艦(宇宙戰艦大和號的原型)客觀上就是無敵的,完全沒有考慮過被擊破該怎麼辦。

以此而論,在軍國主義思想內核的表面,《科學戰士在紐約出現》的內容可以看成一個陸地版大艦巨炮故事,充滿了當時日本社會對自身的盲目自信(或者說是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希望讓人民擁有的盲目自信),特別是對自身科技水平的盲目自信。

諷刺的是,戰後同樣以巨大機器人為主題的《鐵人28號》對鐵人28號來歷的描述,已經變成了“二戰中持續開發、卻因美軍進攻而中斷的秘密武器”。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2009年在神戶落成的1:1鐵人28號雕像

2. 左翼藝術家的決戰兵器

戰後的1951年,日美雙方簽訂了《日美安保條約》,讓日本的左翼群體群情激憤。《日美安保條約》是一個不平等條約,也是戰後至今對日本乃至整個亞太地區局勢起到重大影響的條約之一。

它規定,美國可在日本國內及周圍駐紮陸海空軍,“用以維持遠東的國際和平與安全和日本免受外來武裝進攻之安全”,包括根據日本政府的要求,鎮壓“在日本引起的大規模暴動和騷亂”。

而且,未經美國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將任何基地給予任何第三國”。日本人民曾對此進行了大規模的抗議、鬥爭,但逐漸退潮、失敗。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曾轟轟烈烈的安保鬥爭

隨著安保鬥爭失敗、經濟依靠西方扶持騰飛,日本社會的面貌已經和戰前、戰時完全不同,在經濟地位如日中天的同時,政治上徹底淪為美國的附庸。尤其是日美安保體制的長期存續和強化,逐漸使日本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對美從屬意識。

1982年中曾根內閣執政後,更是提出“戰後政治總決算”的口號,在政治上提出讓人大為迷惑的綱領,一時間使得日本社會群魔亂舞,引發的種種後果延伸至今。

可貴的是,文藝界進步群體一直在積極反思過去幾十年日本社會的種種弊端,漫畫、動畫領域的創作者們也並未一頭栽進這個天坑之中,大量親身經歷過二戰、親身參與過安保鬥爭等群眾運動的藝術家們以筆為刀、針砭時弊。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安彥良和繪製,回憶自己在全共斗的日子

有決戰兵器出現的ACG作品,通常伴隨著大量的戰爭、戰鬥情節,非常易於藝術家們藉以闡述自己的思想。因此,在這一時期,決戰兵器往往被當做作品中政治隱喻的載體。

如《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1968)中的太陽之劍,《太陽之牙達格拉姆》(1981)中的機甲等,早期的高達系列作品也呈現出非常明顯的政治觀點。其中較為我們熟知的自然是因動畫版而傳世的宮崎駿經典漫畫《風之谷的娜烏西卡》。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娜烏西卡,綾波麗之前大家的唯一女神,宮崎駿所有女主角的集合體

業界和受眾都同意,電影版《風之谷》是一部女性主義和環保主義主題的作品,還被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欽定推薦。不過,對於連載超過十年的漫畫版而言,其中蘊藏的主題要深刻得多。

創作初期(幾乎與中曾根內閣大幅向右、甚至美化侵略的同時期),日本經濟爆炸式增長、國際地位火箭般提升,但宮崎駿作為老派的左翼藝術家,不可能看不到其中隱憂,因此在故事的開頭部分,宮崎駿始終在呼籲婦女解放、人人平等、保護自然等左翼的固有價值觀念。

然而,漫畫版連載跨越了泡沫經濟破裂、蘇東劇變和冷戰結束,中間宮崎駿還到訪了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內地。世界的劇烈改變,對宮崎駿產生了非常巨大的震動,也直接體現在《風之谷的娜烏西卡》當中。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本作劇情非常精彩,為了方便討論,以下內容僅有最低限度的劇透。

貫穿本作始終的決戰兵器巨神兵,本是舊人類頂尖科技製造出的超級武器,後來成了舊人類社會的毀滅者。機緣巧合之下,復活的巨神兵把娜烏西卡認作母親,在她的幫助下,毀滅者真正成長為裁決者和調停者。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漫畫中的巨神兵

漫畫結尾部分,讀者發現,原來一切都不對,娜烏西卡的全部努力,似乎與她的目標南轅北轍。在衝擊性的事實面前,娜烏西卡選擇用巨神兵毀掉一切——宮崎駿用自己筆下塑造最用心的主角,徹底毀滅希望、也重新塑造希望,憑藉的正是擁有極端威力的巨神兵。

巨神兵代表什麼?是摧毀了舊日本社會的原子彈,是鼓舞人民去鬥爭的左翼價值觀念,還是安保鬥爭中如火燎原又偃旗息鼓的群眾怒火?巨神兵毀滅的又是什麼?是在反思自我與否定歷史之間反覆橫跳的日本社會,還是宮崎駿心中的烏托邦?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我們可以從這張圖看出,巨神兵對EVA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作為受眾,我們有權進行各種解讀,但這部作品的真正含義以及巨神兵的真正隱喻,恐怕只有作者本人在創作的那個瞬間,才能完全領會。

無論如何,娜烏西卡的理想,最後只剩“活下去”。

御宅族審美與隱喻的剝離

8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帶給日本社會的衝擊毫不亞於1945年所謂的“玉音放送”(“天皇”通過廣播宣佈總投降),後者讓日本人民意識到“天皇”其實只是人,前者讓日本人民意識到自己可能不是人。一系列社會問題隨之而來。

僅就ACG行業而言,原本並未被貼上統一標籤的受眾們,由於社會與自我的雙重誘因,迅速標籤化,被稱為御宅族,開始成為日本社會中的特殊群體。

御宅族審美——即ACG作品受眾的審美,原本同其他人沒有根本性的區別,卻出於逃避現實、尋找心靈慰藉的需要,開始向後青春期的方向過渡。這種方向轉變,導致作品主題迅速向內收縮,幾乎徹底放棄了對宏大命題的思考,上一代創作者熱衷的鞭闢社會,逐漸成了新一代創作者們喜歡的探究自身。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比如,同樣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包含決戰兵器的作品,惡魔人代表了社會生活中的少數派,追問的是“人類社會應當如何對待異類”;EVA反覆質疑每個個體心之壁的必要性,追問的是“我應當如何對待我和他人”,區別顯而易見。

進入新世紀後,這種現象開始反噬創作者。諫山創就差把左翼倆字刻在腦門兒上,但大量讀者愣是沒從《進擊的巨人》中看出進步思想,反而認為作品情節顯示出諫山創是個右翼。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而對於作品中的決戰兵器本身而言,決戰兵器的外在美,逐漸取代了之前蘊含的政治意味,成為受眾更為關心的方面。

經過數十年“又大又硬一擊必殺”作品的持續薰陶,日本ACG作品受眾逐漸對決戰兵器建立起了自己的審美觀念,甚至於業界逐漸產生了一套表現決戰兵器之威猛的固定模式:

一個典型的亮相鏡頭,要從武器的末端開始逐漸向手持武器的角色推,直到形成上半身的特寫;隨後角色高高揮起手中巨大的刀/劍/長槍/鑽頭等,向敵人狂奔,鏡頭持續對準他、隨著奔跑快速移回來;接著雙方兵刃相碰,鏡頭搖向交叉點特寫幾秒,順便讓觀眾看看雙方齜牙咧嘴的大臉;


最後在交叉點憑空冒出火花/爆炸/閃電,逐漸覆蓋整個畫面——如此才能進入下一個鏡頭。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當然,輔以更多的特效是最好的

至於大炮之類不需要手持的玩意兒,則要充分渲染開火的瞬間和目標爆炸的壯觀場面(目標破碎時最好要碎成清晰可見的無數小方塊),併產生了作畫廚津津樂道的中村方塊、板野馬戲等專有名詞。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中村方塊:由中村豐創造的動畫作畫技巧,多用於爆炸場面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板野馬戲:由板野一郎創造的動畫作畫技巧,多用於空戰場面

這種模式的優點顯而易見,只要畫師水平足夠,一定會讓戰鬥場面相當精彩。作畫廚每次遇到這種鏡頭時都十分亢奮,網上也有許多同類鏡頭的剪輯拼貼視頻,便於大家欣賞、比較。

極致的外在美得到了極致的認同,導致創作者們(出於對受眾審美的尊重)主動放棄了決戰兵器的政治隱喻功能。現今的存在決戰兵器元素的作品中,有傳統的專注於戰鬥、機設的機甲動畫。有貳瓶勉的宏大設定作品(東亞重工系列),有專注於角色塑造的作品《一拳超人》,也有大河內一樓編劇的迷惑動畫(看完之後也不知道講的什麼)《革命機》,共同點是都沒有把重心放在社會層面,其中出現的決戰兵器也就無法承載前輩們的沉重隱喻。

你可識得日本動畫中的“40米大刀”?

它曾經是宣傳工具、曾經是投槍匕首,始終與政治、社會有密切的關聯。如今,這種關聯極大地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御宅族們更為單純的偏好和喜愛。

創作者們是幸運的,他們不再需要冒著被打壓甚至被消失的風險,用決戰兵器與日本社會決戰,反而可以依靠那些越來越漂亮的決戰兵器——賣出更多的手辦。

......

參考資料:

1. 馮昭奎《戰前日本海軍的“大艦巨炮主義”及其終結 》日本研究

2. 老叮噹《戰爭中失去左臂的日本漫畫大師水木茂:日本侵略是不可泯滅的事實》動畫學術趴

3. 孫曉光《二戰後日本政治與外交策略演變》人民網理論頻道

4. 魏福明、朱菊生《二戰後日本政治文化思潮的變遷》學海

5. 劉赫《線條的利刃——二戰與日本動漫文化》文化月刊:文化產業(下旬刊)

6. 馬有成《淺議主題內容及其現實意義》電影評介

7. 中島美雪、吉田拓郎《永遠の噓をついてく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b411A74s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動畫學術趴,作者:等待魚魚

#日本動漫# #二次元# #刀劍神域# #御宅族# #宮崎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