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越多越找不到人說話?讀書就能增加智慧?真希望這不是真的

有個以前出國留學現在回到國內覺得很不適應很不舒服的國人說,讀書沒啥好處,只會使人越多越孤獨。我想這是真的。但他接著又說,在國內,讀書越多越找不到人說話,因為國內的人都很勢利,你跟他談邏輯,談文學,他們根本就不關心這些。對於這點,我覺得就有些問題。

因為即便你無法與人溝通,但還可以與其他事物溝通呀,比如一棵樹、一朵花,一隻鳴叫的鳥兒,它們都可以成為我們心靈溝通的對象。只要你想,只要你的精神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我們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事物進行溝通。為何非得與人才能溝通呢?

讀書越多越找不到人說話?讀書就能增加智慧?真希望這不是真的

還有一位海歸說,閱讀使人明理,旅行使人視野開闊。但自從他從國外回來後,他就無法融入到周圍,經過數次嘗試,他不僅沒能融入,而且給自己白白增加了不少痛苦。

對於這個人,對於他的認知,我就想呀,你為何要總想著融入呢?既然明知道有集體無意識存在,或者人群的智商是降低的,你為何要逼著自己去合群呢?做自己不好嗎?

在哲學詩畫看來,所謂的合群都是假的,只是一群人的孤單孤獨症狀的虛假堆積,看似來熱鬧了,合群了,很有人脈很愜意的樣子,其實都是一種自我人格的逐步喪失。為了合群,喪失自我的獨立和自由,這是一種多麼得不償失的做法呀。

不過,這位海歸說的,倒是有一點切中了我們文化的要害,他說國人們的邏輯教育很缺失,說話做事很少講邏輯,許多人不懂得通過道理和邏輯分析問題,溝通問題,解決問題。哲學詩畫認為這點倒是事實,國人們確實在邏輯性上表現的不盡如人意。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個責任不能全歸到國人自身身上。

讀書越多越找不到人說話?讀書就能增加智慧?真希望這不是真的

我們之所以缺乏邏輯,其根本的原因在於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不是以邏輯為主的,而是做人做事為主,以關係的建立為主,尤其是在農耕文明中,我們的社會發展主要靠家族的裙帶關係和血緣關係。在以家庭家族為單位的文化中,宗族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土地的關係,才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其他,以及邏輯的培養與自由精神的培育深入。

在哲學詩畫看來,很多從國外回來的人,接受了不少西方文化和貌似先鋒的思想,就把自己放到一個很高的位置,這是很不好的。這樣做容易讓自己越來越封閉,看不到外面世界的變化,更感受不到中華文明的厚德載物、博大精深。

無論誰,只有打開自己,放下自我,全身心地把自己投入到生活中,甚至把自己降低到生活的最底層,像螞蟻一樣生活,像老鷹一樣觀察,我們才能真正抵達生活的本質,才能看到人民和勞苦大眾的心聲。這樣,你就不會帶著個體生命認知的偏見和西方先入為主的看法去看待周圍的世界,更不會片面地認為國人的三觀都是錯的,國內到處都是關注雞毛小事的人,到處都是無知卻又自以為是的行屍。

國外再好,那也是國外,不是我們的根。外國的文化再好,那也只是事物的一面,不是我們中華文明的誕生所在。如果你真的“有知有智”,你就要學著換一種眼光和心境看待周圍的人,用堅實的腳步和博納的心胸去丈量體味腳下的土地。

路遙從來沒出過國,沒見過外國的月亮,他寫書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紀念曾經生活過的歲月和腳下的熱土。雖然他很窮,或許在某些人看來,視野也不夠開闊,但依然擋不住他成為一個愛人民愛生命用實際行動說話的好作家。

讀書越多越找不到人說話?讀書就能增加智慧?真希望這不是真的

結語:

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讀書是不分國界的,那些好的作家,好的文化,我們都應該學習吸收。同樣閱讀也是不分地域時空的,閱讀使人明理,這點哲學詩畫毫不懷疑。我知道,明理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識世界和自己,通過讀書可以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包容和自由,還可以讓你我洞悉生活的表象,直達事物的本質。

但我們不要忘了,腳下的土地才是我們生存的根基,是這裡的山,這裡的水,這裡的小麥大米,養育了今日的我們。我們的家,我們的母親,在這裡,而不是什麼都只是看起來很好聽別人說很好的國外。如果一個人讀書很多,卻沒有這種認識,那即便他讀了很多書,也無法成為一個智慧的人,一個對人民有感情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