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男生留学2年败光200万 母亲反思自己总重复这句话

22岁,正值青春韶华。可对于家人而言,22岁的晨宇则成了全家最大的愁事——

22岁男生留学2年败光200万 母亲反思自己总重复这句话

从小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18岁出国留学,两年败光200万元却连预科都没毕业;回国后到大专院校求学,不到两个月就弃学回家;与游戏为伴,仅剩下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钱……

晨宇为何会成长为“巨婴”?他缘何失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他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12月7日,记者在一家咖啡厅采访到晨宇的母亲刘女士,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从失败的婚姻到迷失的教育,刘女士在讲述中几度落泪,她多次重复一句话:“事业再成功,也无法弥补教育的失败!”

父母离异 一味给予 儿子性格越来越怪异

时光追溯到2006年春天,刘女士与爱人宁先生办理了离婚手续,晨宇从此随父亲一起生活。刘女士是哈市一家公司的高管,宁先生是一家国企的职员。夫妻俩和平分手,理由是三观不合。刘女士事业心很强,而宁先生则是随遇而安的性格。分开后,夫妻俩都开始了各自的新生活,可对晨宇来说,这一切则成了他成长中的转折点。

父母离异后,晨宇被接到了奶奶家。晨宇是奶奶家的“独苗”,更是奶奶的命根子。得知儿子离异,奶奶觉得大孙子受了天大的委屈,为此事一连哭了好几天。此后,奶奶决定把最好的都留给孙子,今后绝不让孙子再受半点委屈。

奶奶对晨宇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也对晨宇有求必应。刘女士说:“觉得对不起儿子,所以总想尽量弥补。”一年后,刘女士和宁先生分别组建了家庭,但是,他们对儿子更好了,只要是儿子想要的东西,不管是夫妻俩还是奶奶,都会无条件满足。让一家人不解的是,这份疼爱非但没有让晨宇变得阳光快乐,反而让他越来越不合群。

晨宇在学校没有朋友,也鲜与人交流,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刘女士和宁先生都与老师沟通过,不过他们并未因此警醒,从而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晨宇也在偏离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多方错位 男孩留学 败光200万元却一事无成

奶奶成了晨宇的“保护伞”,不容孙子受丁点委屈。除了晨宇,奶奶还有一个5岁的外孙女,小女孩每次去外婆家,都不敢碰哥哥的东西,生怕外婆生气。有一次,外孙女因为饿了吃了一片面包片,这个面包片是晨宇让奶奶买的,看到外孙女吃了一片,奶奶二话没说起身就出去又买了3袋。要知道,当时奶奶的老寒腿犯病了,正卧病在床。同时,室外还下着鹅毛大雪。奶奶的观点是:孙子的东西,谁也不能碰。

宁先生组建新的家庭后,试图接晨宇回家一起生活。然而,奶奶咋也不舍得把孙子交给“后妈”。于是,晨宇继续由奶奶宠着,宁先生和刘女士都忙着各自的工作和生活。

十年间,刘女士一心扑到工作上,事业取得了质的飞跃,从年薪几万元到年薪七八十万元。虽然工作上如鱼得水,但儿子一直是刘女士的一块心病。2014年,晨宇在哈市一所私立高中读高二。刘女士分析了儿子的成绩,以儿子的学习状况高考想突破400分都很难。为此,刘女士提议让儿子出国读书。

刘女士将晨宇送到新西兰读预科,希望他在新西兰继续读大学。然而,晨宇在国外的发展与刘女士的设想相差甚远。

在国内,晨宇已经习惯了以自己为中心、想做什么做什么的生活。到了国外,他仍然延续着自己的生活模式。他没有朋友,几乎不与人交流。玩游戏是他打发时间的主要途径。不管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只要通话,第一句话总是问:“有钱没?”经济上,晨宇从来不懂什么是拮据,因为全家人都会咬紧牙关,满足晨宇的需要。

想回家就回家,仅仅是路费,晨宇一年可能就要花费10余万元。再加上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两年间,晨宇最少花了200万元。结果却一事无成,连预科的毕业证都无法取得。更糟糕的是,在国外,晨宇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疑似患上了抑郁症。直至此时,刘女士才发现,留学并不适合儿子。

变成宅男痴迷网游 仅存的交流就是要钱

2016年7月,刘女士和宁先生决定让晨宇放弃留学生活,回家进行调整。刘女士说:“孩子在家几乎不出屋,天天猫在卧室里上网玩游戏。吃饭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口喂。”

2017年9月,刘女士和宁先生送晨宇到一所专科院校就读,希望他能学到一技之长。然而,上学还不到两个月,晨宇就与同学发生矛盾,执意回家。再次开启宅在家里玩网游的生活。

采访中,刘女士给记者打开了娘俩的聊天记录,里面除了转账记录其他信息寥寥无几。对晨宇而言,基本上没有“钱”的概念。”。

1年多过去了,画面还定格在晨宇玩游戏,奶奶不厌其烦地喂饭。说到这儿,刘女士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她不知道儿子的未来在哪里。现在,刘女士虽然挣着高薪,过着金领的生活,但是,儿子是她的心病,让她寝食难安,甚至出现了抑郁的症状。

针对晨宇的问题,记者采访到全国知名心理专家张聪沛,他指出,畸形的宠爱让晨宇的性格变得偏激,并与社会脱轨。高质量的陪伴才是教育的真谛,而晨宇的父母选择用物质取代陪伴,由此导致问题层出不穷,使得儿子就像一个“巨婴”,不具有任何生活能力。

“孩子长大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晨宇的未来尚不知,但是他的经历应该给更多的父母敲响警钟,无论婚姻状况如何,无论事业多忙,无论生活多囧,对孩子的陪伴都不可或缺,因为你给予孩子什么,孩子未来就是什么样的人

【延伸阅读】

家庭教育底线在哪里?涉及到各种原则问题 家长该反思这三条

娃不愿自己吃饭,撒娇怎么办?孩子总想玩手机,底线在哪里?现如今,家长带娃的段子层出不穷,严肃讨论亦从未停止–教育的“底线”在哪里;原则面前,家长该不该“不退让”。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执行却难上加难–涉及到各种原则问题,家长往往不断退让。仿佛除了学习,处处皆非“禁区”。不断退让的家庭教育背后,远不是“父之惰”可以解释。

22岁男生留学2年败光200万 母亲反思自己总重复这句话

家长往往不断退让,仿佛除了学习,处处皆非“禁区”

不断退让的过程,是一家人在比懒

周末中午11点,金融街购物中心地下一层的餐厅里,刘雯雯一家正在用餐。

餐桌的一侧,是刘雯雯的三岁孩子彤彤。孩子双手举着刘雯雯的手机,目不转睛。荧屏上,正播放着最新一季的小猪佩奇。

彤彤身旁,刘雯雯的老公正在低头拌着米饭,时不时舀起一勺,送到彤彤的嘴中。

坐在二人对面,刘雯雯看到这一幕,多少有点无奈:“彤彤,咱们自己吃饭好不好?”

“不好!”彤彤头也不抬,声音稚嫩却坚决,这让刘雯雯有些不高兴。反倒是老公陈先生打起了圆场:“没事,到幼儿园就自己吃了。”

喂不喂孩子吃饭,刘雯雯与老公已经争了几次,最后妥协的总是刘雯雯:“我觉得到了这么大,自己吃饭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我老公总是惯着她。”

陈先生则是另一套理论,“彤彤在幼儿园能自己吃饭,在家喂就是图个方便,要不衣服脏了,在外面怎么换衣服?”

这也是二人育儿观念不同的一个缩影:原则面前,家长该不该退让?

在陈先生看来,除了不能撒谎等基本原则外,3岁的孩子还处于“不懂事”的阶段,细节问题不该给孩子太大压力,尤其彤彤平时表现都很不错,“很多事她不是不会,只是在家撒撒娇。”

“3岁其实不小了,该到立规矩的时候了,否则以后事事你都会迁就她。”话虽这么说,刘雯雯也不知道哪条路“是正确的道路”,规矩立到什么程度,界限在何处,只能探索着来。

“跟孩子不断退让的过程,往往就是一家人比懒。”刘雯雯坦言,3岁的彤彤认知尚不稳定,就算刚刚讲明白的道理,也会“撂爪就忘”,这也让孩子的教育常常成为耐性的比拼:“让他爸爸讲故事,待会过去一看,俩人都躺那玩手机呢。”

自己不够坚持,孩子就不把你的话当真

在学龄前儿童的父母还因为孩子多看了会儿手机、不愿刷牙不想睡觉等生活问题纠结的时候,王旭苦恼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培养八岁半的儿子“言而有信”。

“可能是我形容得有点严重,总觉得孩子不把我的话‘当真’,自己答应的一些事情就容易做不到。”王旭表示,因为孩子妈妈在大型餐饮集团担任管理工作,平时非常忙碌,经常出差,反倒是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多。目前孩子已经升入小学三年级,但在他看来,良好的习惯还是没有完全形成:“或许里面有孩子妈妈的因素,但主要怪我自己坚持得不够。”

回忆起来,其实都是一些小事,比如刚入学时孩子总喜欢“残害”文具,没多久就把一块好端端的橡皮戳得都是洞,然后掰得越来越小最后无法使用。王旭也曾认真地“威胁”儿子,再浪费橡皮就不给他买新的。孩子妈妈却不以为然,觉得男孩子好动闲不住,没什么大不了的:“确实他不久之后就不玩橡皮了,但是不是打下了‘爸爸的话只是随便说说’的基础呢?”

还有一次,王旭本来跟儿子说好周六中午前做完作业,就全家一起去看儿童剧。结果到了快出发前一检查,还是有没完成的内容。“我当时思想斗争特别激烈,但想到孩子妈妈好不容易在家休一个完整的周末,真是不去了弄得孩子哇哇哭,大家都扫兴。另外也是有点心疼钱,买的票不能退换,好几百呢,最后就还是去了。”王旭坦言,现在想来其实是很后悔,“按理说就应该坚持不去了,正好有机会给孩子一个教训。”

董坤的儿子辰辰今年也是三年级,他是眼瞅着儿子的心眼多了。“用句流行语,就是套路越来越多。”日渐成熟的辰辰,开始与家长打起了拉锯战,大到上课外班做作业,小到刷牙叠被子,事事都要“套路”一番。

就拿上个月来说,每天都自己洗袜子的辰辰忽然提出,因为作业太多,洗袜子需要妈妈代劳。让孩子参与家务,本就是想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一搬出学习这面大旗,辰辰的妈妈先妥协起来,二话不说就把家务接了下来。可董坤观察了一下发现,辰辰的课业并没有增多,只不过为了把洗袜子的时间拖掉,辰辰开始磨起了洋工。与老婆私下分析了一番,董坤决定不能退让,在与辰辰耐心协商后,董坤又把洗袜子的任务,交回到孩子身上:“代价也不是没有,我们给他买了新玩具。”

“让孩子把到了脉,这教育的路就难走了。”在董坤看来,孩子能用的套路无非利用家长的惰性心理:“家长不能懒,遇到问题要谈清楚,不能让孩子糊弄过去。”

试着抛开条框,找适合的方式跟孩子沟通

在周围同龄朋友眼中,燕兔算是公认的“育儿高手”。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工作之余,她考取了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认证讲师,并开通了微信公号“布米花园”。一篇篇细腻流畅的带娃日常与心得体悟,为她赢得了不少粉丝。

然而即便理论傍身,燕兔坦言,自己依旧时常会处于“无力”或在不同线路中“摇摆”的状态。就像不久前,她努力训练快要4岁的大儿子布布独自入睡。虽然之前经过商量,孩子已经答应了一周自己睡两天,但进屋躺在床上还是会反悔。

有一天,布布已经躺好,玩具恐龙也抱在怀里,却又哭着爬起来。燕兔知道这时候要先跟孩子“共情”,然而说了半天“妈妈知道你有点害怕,妈妈就在门口陪你”,没用;再祭出激将大法“一定要说话算数哦,不然下次没人相信你了”,孩子还是不听。“布布其实算是容易讲道理的小孩,但情绪上来也就没有理智了。真的让他自己哭到睡着,又确实狠不下心来。”

眼看着燕兔马上就要妥协,老公一句话“拯救”了僵局。“他装出很可怜的样子说,你怎么可以这样,你都答应陪恐龙睡觉了,现在反悔它该多伤心啊!”没想到孩子停止了哭泣,若有所思一番后居然躺下睡了。这神奇的一幕让燕兔陷入思考,“就算我们掌握了各种理论,有时可能也比不过换一种逻辑,可以试着抛开条框,寻找适合跟孩子沟通的方式。”

目前在夫妻俩“优势互补”的通力合作中,对大儿子还算是比较能坚持原则的。但只有一种情况例外–与老人的沟通。年初布布上了幼儿园,每天需要在家吃完早饭才能走。燕兔所掌握的理论包括布布的实际能力都表明,孩子应该而且完全可以自己吃饭。“但婆婆就习惯喂饭,我说过挺多次他这么大了不要喂了,婆婆也不听。”

直至最近一个多月,老人有事离京,燕兔告诉布布,自己早上8点要出门上班,没有时间喂他。而真的有几天,孩子早上一口饭都没吃。但不到一个星期,孩子就乖乖自己吃饭了。

当然等到老人回来,这一切可能还会被“打回原形”。燕兔笑言,放在以往自己肯定又会纠结一番,但最近她的心态平和了不少:“我也想明白了,本来老人帮忙带孩子就辛苦,如果事事纠正,大家都会很难受。把问题分级别,有一些问题可能也没有那么严重。你能主导的时候按自己意思来,老人不听的话就算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