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大學假設,讓學科調整顯得有點急功近利!

報載,為了應對第四輪學科評估和“雙一流”建設要求,很多大學紛紛進行學科調整,關停並轉,忙得不亦樂乎。尤其是一些名校,對那些無望排到國內前幾名的學科進行“戰略調整”:有的學科被要求迴避評估,有的乾脆被裁撤,學位點停止招生……究其原因,人們預計“雙一流”建設計劃方案可能與學科評估結果緊密掛鉤,而評估結果直接決定大學獲得“雙一流”建設的資源。

雙一流大學假設,讓學科調整顯得有點急功近利!

其實,學科評估與“雙一流”建設並無多大關聯。學科評估的目的在於保證質量,即通過持續不斷的學科評估,監測各大學學科建設的成效和發展水平,為各大學提供一把自我審核與比較評價的尺子,同時為社會監督大學辦學提供一種參考。如果把“211”“985”工程看作是20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國家實施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兩大戰略舉措的話,“雙一流”建設則是這兩大舉措的延續,是新時代背景下的國家戰略。學科評估由教育部下屬機構組織實施,“雙一流”建設由國務院部署,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等部門組織實施。這樣兩件事情究竟能不能關聯起來?

雙一流大學假設,讓學科調整顯得有點急功近利!

老實說,可以關聯,也可以不關聯。如果關聯,對學科評估而言,身價自然就提高了,受重視程度會直線上升;對“雙一流”建設而言,有了一個似乎比較公平的資源分配標準,操作起來就簡單了。但另一方面,學科評估的目的可能被扭曲,迎評和被評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非正常現象,學科評估的真正目標會被棄置一邊;而“雙一流”建設應有的國際視野、世界一流的宗旨不再為人們所關注,結果可能導致操作簡單化,穿新鞋走老路。事實上,學科評估本身不是為“雙一流”建設量身定製的,“雙一流”建設的目的和依據並不能通過學科評估結果來反映。如果硬要將它們關聯起來,結果可能是消極的。

雙一流大學假設,讓學科調整顯得有點急功近利!

發揮學科評估的正向功能,大學需要有定力。學科評估是一面鏡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學學科發展狀況和成效。但也應看到,與其他評估一樣,學科評估只反映評估標準所涵蓋的學科要素的狀況,不能反映學科本身複雜的構成與發展過程。比如,一門學科在評估中沒有進入前幾名,並不能說明該學科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一定比進入了前幾名的低,也不能說明這個學科的發展水平就一定低,更不能說明這個學科一定要被整並甚至被裁撤。大學不能簡單化地看待學科評估及其結果,更不能只看評估結果,不理解其本意。評估是為學科建設與發展樹立一個標杆,大學可以對照它來謀劃學科未來發展,規劃學科建設措施,補短揚長,提升學科發展整體水平。大學領導應當重視評估,重視學科及其建設,但不能簡單、武斷從事。

雙一流大學假設,讓學科調整顯得有點急功近利!

學科調整要有教育情懷,不能草率。個別大學打著爭取更多“雙一流”建設補助經費的旗號,將學科評估中成績排名可能比較靠後的學科予以整並甚至裁撤;個別大學為了“雙一流”建設,給一些學科“動手術”,將學科結構弄得七零八落,這是背離教育規律、得不償失的。

雙一流大學假設,讓學科調整顯得有點急功近利!

我國曾長期以單科性大學辦學為主,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消除學科單一給人才培養帶來的不利影響,一些大學經過持續不懈的努力,好不容易才走上了多科性或綜合性辦學之路。其中,部分學科因為辦學歷史比較短、建設資源不足等原因,辦學水平相對較低是正常的,也是學科發展必經的階段。總的來看,大學的學科結構調整不能簡單以評估結果為轉移,應當以教育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為根本,從培養高水平高素質人才的高度,建構協調發展的學科結構。更重要的是,學科調整最終要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果以短期管理目標為導向,就可能偏離人才培養的目標。真正為高等教育未來發展提供大智慧的,是經濟社會需求,是人的發展的需求,學科調整要向外看,向遠處看,否則就談不上引領,只能落在後邊。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