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可汗?

黃帝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可汗?

11月20日上午,由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及阜新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的 “艾蔭範民族文化史學術成果研討會”在阜新市迎賓館舉行。艾蔭範教授是我省著名學者,阜新市社科聯名譽主席,阜新師專(現高專)原副校長。艾蔭範教授通過研究認為黃帝可能是華夏曆史上第一位可汗,而黃帝的孫子、遠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的顓頊大帝是我省阜新人。艾蔭範教授的研究方式很具有代表性,上述的成果都是通過語音、語義、語境和考古發現的實物相結合研究而得出的,為我們逐漸認識多元一體的華夏文明的形成過程提供了一種新可能。中華民族是一個崇敬祖先的民族,在我國史學界有關中華民族祖先的爭論一直存在,作為中華文化起源之一的紅山文化,究竟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哪一支祖先,一直是一個謎。研討會後本報記者採訪了艾蔭範教授,他告訴了記者這個答案。黃帝是華夏曆史上第一位單于或可汗上世紀70年代末,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被發現,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紅山文化因此被稱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紅山文化的壇、廟、冢,代表了已知的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許多專家因而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並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艾蔭範教授也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得出了許多有代表性的成果。黃帝是傳說中華夏民族的始祖。傳說歷史上的堯、舜、夏人、商人和周人都是黃帝的後裔,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黃帝的孫子是顓頊,在顓頊20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顓頊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自稱是顓頊的後裔。黃帝和顓頊究竟是什麼地方的人,現在國內流行的說法有很多種,但是沒有一種說法說他們是我們遼寧人,但是艾蔭範教授通過研究證實黃帝極有可能在我省的一些地區有過活動,甚至黃帝可能也是遊牧民族的領袖或神,而且推斷顓頊大帝的故鄉就是阜新。

艾蔭範教授的研究成果頗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首先從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說起,他認為黃帝應該是北方遊牧民族的首領或神,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可汗。因為在他研究阿爾泰語詞“空桐”、“奎屯”時發現,在長城以北的山川中,有幾十個以民族語空桐、奎屯命名的地方,例如資卓縣同察哈爾右前、後、中三旗間的灰騰錫勒和輝騰草原,正藍旗之灰圖希熱,蘇尼特左旗之奎騰山,巴林左旗之輝騰高勒,阿巴嗄旗之輝騰高勒、灰騰梁,扎魯特和科爾沁右翼中旗的奎屯河、奎屯山,科爾沁左翼中旗的會田召,鄂溫克族自治旗的輝河,等等。而其他一些蒙古族曾經駐牧或當代仍在生活的地區,也不乏“奎屯”山水。如:新疆的奎屯河;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境西北流入黨河的奎天河;朝陽市北票的冷泉;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原土默特左旗)的王府鎮有二灰通村,亦得名於附近之冷谷。艾蔭範認為凡是有空桐、奎屯的地方,都有記載黃帝的事蹟。他通過綜合這些空桐、奎屯所在的地方,發現它們都處在從東北到新疆的亞洲草原區。所以得出結論,在華夏曆史上,這第一位單于或可汗就是黃帝。

顓頊故地在阜新

顓頊大帝是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他的後裔們在中國的上古相當顯赫,成為華夏文明的主要奠基者,對東北亞、美洲的古代文明都有重大影響。但史學典籍和學者一直把這支文明的起源定位於山西、四川、河南、安徽乃至浙江。艾蔭範教授從文化人類學角度,以考古、神話、民俗、語言、文字諸學科互相參證,從遠古中國北方民族生存狀態的整體出發對歷史舊籍作了反思性解讀,認定這一文明起源於遼西,它的考古學背景應是紅山文化及前紅山文化,並與阜新查海遺址淵源甚深。我國的文明史是從夏、商、週三代開始的。夏王朝之前,即所謂三皇五帝時代,屬於傳說中的遠古時代。一般地說,三皇指的是伏羲、神農、燧人。五帝依據《史記》分別是黃帝、顓頊、嚳、堯、舜,他們都屬於黃帝一族,如顓頊為黃帝之孫,嚳是顓頊的族子,堯為嚳子,而舜又是顓頊的六代孫。顓頊大帝本是 “東北方部落之宗神”,許多舊籍上都說他 “以水德王天下”,“死為北方水德之帝”。信奉顓頊的這支北方古族群對華夏文明極有貢獻:它在上古天文、曆法上有高度造詣,它對水利、農業也有大貢獻,它創造了玉文化和龍文化,它的一個分支族系在中原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王朝—— 夏,而且上古許多民族都是它的分支。艾蔭範教授認為,屈原 《離騷》中“帝高陽之苗裔”正說明了南方的楚人信奉的上帝顓頊遠處北方,這說明楚人原居北方,也是顓頊古族的成員,後來才前往南方的。艾蔭範認為《晉書》中所記載的顓頊之墟的“墟”就是故地、遺址的意思。顓頊之墟的位置就是現在的朝陽、阜新一帶。 《山海經》中的《大荒北經》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 ”這個山是什麼山呢?艾蔭範根據上古音讀推斷認為就是現在的醫巫閭山,因為醫巫閭山在漢代又稱作無慮,漢代的無慮縣(在今北鎮市附近),就是由醫巫閭山得名的。這就證明了顓頊古族的故地就在今醫巫閭山所處遼西的結論。許多古代記載 (如 《史記》、《山海經》)都說黃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又娶了蜀山氏女生了帝顓頊。若水一直被認為是四川的雅礱江,蜀被認為是四川古國名,所以史家都認為顓頊乃至夏王朝都與四川有關。艾蔭範認為這是一個必須釐清的問題。他認為,若水的“若”,是古阿爾泰語系語詞,其對音可以寫為“弱”“弱落”“合黎”“雅礱”等等,義為青、黑,因此若水就是黑水、黑河。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即將黑讀作 “哈拉 ”,也就是“弱”“弱落”等的當代讀音。而中國的幾條大的河流,都在不同時期程度不同地與“黑”有關。黑龍江古稱弱水或黑水;長江上游的金沙江古稱淹水、瀘水,也是黑水之意;瀾滄江是黑水,怒江更是黑水,可見很多地方的河流都曾是若水,並不是只有雅礱江才是若水。一個民族的文化,山水名稱、故事傳說、風俗習慣,都會隨著該民族的遷徙而遷徙,人類學家稱做 “地名遷徙律”,常常據此探究民族活動的軌跡。所以凡是有顓頊子系民族的地方就都有同名的山和水。龍又是顓頊的象徵,有龍的地方即意味著是該古族活動的地區。阜新市查海遺址已發現了長達19.7米的石堆龍,據測定距今7000至8000年。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在詳細考察查海出土文物後,為之題辭曰“玉龍故鄉,文明發祥”,顯見查海龍才是中華第一龍。艾蔭範根據阜新查海文化遺址中發現的代表顓頊象徵的龍,認為完全可以推斷這是屬於顓頊古族的文化遺存,在“顓頊之墟”界域之內。同時顓頊之父昌意娶蜀山氏女的“蜀”,艾蔭範經過研究發現也並不是蜀國的蜀。甲骨文蜀字是沒有底下的“蟲”字的,它是個象形字,與出土於內蒙古三星他拉的玉雕大目龍的形象一樣,《山海經》中描寫顓頊葬地,有多處提到了美玉,而玉文化本來就是紅山文化及前紅山文化的特徵之一。艾蔭範認為大量的已出土文物以鐵的事實證明,遠古的蜀山肯定在遼西、內蒙古東部或河北北部一帶,後來才漸漸遷移,向西向南。並據此得出結論顓頊古族生活在以紅山文化為背景的阜新,顓頊大帝來自阜新。

黃帝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可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