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逆襲,朱元璋為何能北伐成功?

中國地理位置是北高南低、西高東低,自古以來都是北方統一南方、西部統一東部。太史公也說“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成湯是這樣,姬發是這樣,嬴政也是這樣,劉邦更是這樣。《宋史·李綱列傳》則曰“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起於東南,則不能復中原而有西北”。幾千年的規律,直到朱元璋才打破,實現割據東南而取天下。1368年徐達軍團攻入大都,這是938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以來中原王朝的軍隊第一次進入此地,也是755年安史之亂以來統一王朝第一次有效控制此地。


南方逆襲,朱元璋為何能北伐成功?

一、六朝北伐

東南政權最早的北伐,是208-219年江東孫權的北伐,11年間孫權5次興兵北伐卻被曹操阻擋在合肥城下。陸遜一語道破天機,認為江東大軍以水軍與步兵為主,即使能北伐奪取淮上也不能固守,曹操以步兵與騎兵為主的軍團很容易增援過來。孫權只能退而求其次,一則南下奪取嶺南地區即交州,後析出廣州;二則西征奪取荊州,這就有了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毀敗;三則東進長驅夷洲,也就是今天的臺灣。孫權知道國力不足,乾脆據江自保,鑄劍為犁,開發江南。

東南政權在東晉時期幾乎不間斷北伐。從祖逖北伐、庾亮北伐、殷浩北伐到桓溫北伐、謝安北伐、劉裕北伐,貫穿東晉立國被失國。繼承東晉的南朝,除了齊朝享國之日短,都在不停北伐,甚至最脆弱的陳朝也有太建北伐。最有可能北伐成功的是桓溫北伐與劉裕北伐,都取得了奪取洛陽緊逼長安之勢,可惜這兩人都目光短淺,忙於奪權而不是建功,功虧一簣,分別成就了前秦與北魏。

二、南宋北伐

南宋的北伐也是自始至終,從岳飛北伐到隆興北伐、開禧北伐、端平北伐,體現了東南政權不甘偏安一隅的決心。最可惜的是岳飛北伐,如果宋高宗趙構等人能有“大格局“,以岳飛部為北伐前鋒,以劉光世、張浚、韓世忠、劉錡為後援,既能供應糧草並掩護後方,又能監督岳飛部作戰,即使不能“直搗黃龍”至少可以光復中原還於舊都。要知道宋徽宗1135年已經病逝,即使宋徽宗趙佶還在又能奈何建功立業的宋高宗趙構否?太上皇唐高宗李淵、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不是照樣接受唐太宗李世民、唐肅宗李亨控制朝堂的現實?至於明英宗朱祁鎮奪門政變成功,那是因為明代宗朱祁鈺重病在身又沒有子嗣繼承皇位,皇位必然落到明英宗及其子嗣手上。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其實歷史上的南宋並非後人理解的那樣軍事脆弱。百年間4次北伐,體現了這個政權的軍人血性,只可惜南宋敗亡於內訌。大將向士璧、曹世雄均被奸相賈似道逼死,大將劉整被呂文德陷害伸冤不成被迫投降元朝,這才有劉整幫助忽必烈組建元朝水師,攻破襄陽後順便長江直取東南。南宋危亡時,竟然只有一批文臣例如文天祥、陸秀夫堅持抵抗,崖山之戰的張世傑也並非名將,這也是國家“養士百年”而不知“養將”之所在,崇文抑武結果是將士們對這個王朝缺乏認同感。

春秋時衛懿公好鶴亡國。衛懿公終日只知奢侈淫樂,喜好養鶴,竟賜給鶴官位和俸祿,因此遭致臣民怨恨。公元前660年赤狄攻打衛國,文武大臣都觀望,你不是喜歡鶴嗎?讓鶴去迎戰啊。結果當然是衛懿公兵敗被殺。南宋的滅亡,與好文臣不愛武將也有關係。

三、朱元璋北伐

朱元璋崛起與元末紅巾軍之亂。按照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朱元璋一方面奉韓林兒龍鳳政權為正統,讓韓林兒在北方幫他吸引元朝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恢復和發展經濟、精煉士卒,先消滅貧窮而強悍的陳友諒,再消滅富裕而保守的張士誠。等到平定了江南,朱元璋也就派出他的豪華陣容出兵北伐。

江南富庶之地足以為朱元璋北伐大軍提供充足的糧餉而無需擄掠,從而贏得中原漢人民心。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認為胡人“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 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緩解胡漢矛盾,贏得少數民族人心。朱元璋有統一全國的決心,派出大將徐達、常遇春指揮25萬大軍先奪山東、再取河南、再取河北,最後進攻大都,避免孤軍深入。

明朝開國“六國公”竟然有5位是軍人出身,文臣李善長也是因為軍功而被封為韓國公。明朝開國“六王”(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乾脆都是軍人出身,李善長之後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即使擔任宰相也沒有封為侯爵,更遑論公爵。正是明朝初年恢復了漢唐“斬將封侯”舊制,甚至放手徐達、常遇春、馮勝、付友德、藍玉等人指揮大軍。等到明朝後期,巡撫、總督、經略這些文職來指揮大兵團作戰,明朝又走回了唐季兩宋的老路。洪承疇指揮曹變蛟、吳三桂等8位總兵作戰參加松錦大戰,和當年魚朝恩指揮郭子儀、李光弼等9位節度使參加相州之戰一樣,文臣典兵豈能與放手武將相比?後來清軍入關也是大將典兵,這才是“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文臣畢竟是“自學成才”。到晚清也是一批巡撫、總督指揮作戰,清朝氣數已盡。

朱元璋北伐成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元朝內訌嚴重。先是元朝“定海神針”宰相脫脫在高郵之戰勝利在望時突然被哈麻進讒言陷害解除兵權,百萬元軍群龍無首而被張士誠擊敗,從此元朝政府軍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後來元朝大將王保保與李思齊、張良弼等互不統屬相互爭鬥,喪失了在朱元璋羽翼未豐時將其擊敗的良機,等到朱元璋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軍閥,騰出手來北伐推翻元朝,元順帝才想起來與王保保等大量聯合,此時元朝軍事力量已經不足以遏制北伐大軍。

東南文章錦繡之地,溫柔富貴之鄉,很容易消磨意志。這就需要東南王朝有志於北伐的必須“急擊勿失”,趁著溫柔鄉沒有變成英雄冢迅速建功立業。“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南方軍團,從劉裕417年攻佔長安到451年劉義隆隔江佈防阻止北魏大軍南下,34年間曾經的銳氣消磨殆盡。後來的國民政府也是如此,短短20年就喪失了當初的革命熱情,1948年遠不如1928年。

朱元璋自身也英雄了得,以漢高祖劉邦為榜樣,把李善長、劉伯溫、徐達當成自己的蕭何、張良、韓信。朱元璋猜忌功臣,那也是天下已定後。1380年胡惟庸案與1393年藍玉案,開邊猛將被付諸一炬,但此時明王朝早就鞏固下來,甚至1388年藍玉在捕魚兒海之戰消滅了北元最後的主力,朱元璋此時無須擔心敵國未破。

朱元璋總結自己如何建功立業,說“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及渡江以來,觀群雄所為,徒為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初與二寇相持,士誠尤逼近。或謂宜先擊之。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圓,故先攻友諒。鄱陽之役,士誠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向使先攻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東、次河洛,止潼關之兵不遽取秦、隴者,蓋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思道皆百戰之餘,未肯遽下,急之則併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既舉,然後西征。張、李望絕勢窮,不戰而克,然擴廓猶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驟與角力,勝負未可知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