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洛:书房即天堂

李元洛:书房即天堂

高尔基说过,他阅读一本好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西塞罗说,没有书的房间,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多年从事文学理论研究,已出版《诗美学》、《唐诗之旅》等十余种专著的湖南作协名誉主席李元洛先生,酷爱阅读,嗜书如命,并不惜冒犯民谣,唐突胜地,径自改俗谚口碑为“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他说,苏杭二州,我曾一游再游,其景物之美,确实名不虚传,大约可以和神话中的天堂媲美吧。然而,苏杭既山遥路远,又不能得而私之,怎及书房之近在肘腋,可以朝夕相亲?

早在青少年时代,李元洛就萌生了写作之愿与书房之梦。生长于战乱年代,他不敢奢望清风明月、竹韵蕉声的书斋,觉得整洁雅静的书室也是非分之想,只求有一个容得张书桌的小房间,就于愿足矣。不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他,先是到“三春不见有烟花”的青海工作,后回到故乡湖南的县城教书。“文革”风暴,又将其卷至“广阔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书房梦终至寂灭。托改革开放之福,七十年代末,调回长沙的李元洛先生,与文学创作、研究再续前缘。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他的书房梦,由“书架”而“书角”,终于变成了宽敞明亮的书斋。这里,崭新的书柜倚墙而立,直达屋顶,中外典籍琳琅其间,许多优秀、崇高的灵魂栖息当中。孤灯长夜,喧哗白日,李元洛时常与他们对话交流,体悟他们曾经的情感与思想,让灵魂在喧嚣中解脱,在贫瘠中提升。他深感此中之乐,超乎视听之娱,远胜商场牟利、官场腾达之喜。

书房之乐乐如何?就此问题,对于不爱读书的人,李元洛常常沉默以对,金口难开。而对于爱书的人,则时或借用范仲淹“其喜洋洋者矣”的名句,表达兴奋满足的心情。如今,全民追求建设小康社会,通常的标准大致是,每个家庭,至少有一处宽敞的住所,一笔富裕的存款,外加一辆较好的汽车。李元洛先生除此之外,有自己的憧憬:现代的文明社会,也应该是一个书香社会。因此,臻于小康甚至“大康”之日,家家至少应该有一个书架,最理想的境界,当然是要拥有一处自感可与天堂媲美的书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