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的腫瘤治療 多家醫院業務量降兩三成

新冠疫情下的腫瘤治療 多家醫院業務量降兩三成
新冠疫情下的腫瘤治療 多家醫院業務量降兩三成
新冠疫情下的腫瘤治療 多家醫院業務量降兩三成

新冠肺炎會致人死亡,惡性腫瘤同樣危及生命。根據最新一期的國家腫瘤年報顯示,隨著老齡化、城鎮化的趨勢明顯,我國每年新增的惡性腫瘤患者數已在400萬左右。當傳統的腫瘤治療因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時,這一部分日漸龐大的患病人群何去何從?

2020年腫瘤防治宣傳週期間,南都聚焦新冠疫情下的腫瘤治療。通過對廣州各大綜合醫院、腫瘤專科醫院的走訪,瞭解醫療機構防控升級背景下的腫瘤救治現狀。通過梳理發現,今年2-3月,廣州多家綜合醫院腫瘤科的門診、住院率下降了20%-30%,目前均在逐步恢復中。

“現在還沒有證據表明,這被耽誤的兩個月時間,就會導致腫瘤的進展加快。但如果有人直到出現危急症狀才來就醫的話,風險過大。”胃腸外科專家、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楊景哥表示,各家醫院對院感防控採取了嚴格措施,腫瘤患者需平衡好防新冠疫情與及時治療之間的關係。

數據

多家醫院腫瘤科業務量下降20%-30%

據南都記者綜合各家醫院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病區裡一共有90張床位,從正月十五之後使用率在80%-90%之間,往年病床使用率甚至會超過100%。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今年2月病床使用率為27.84%,去年同期為69.31%;今年3月恢復到82.71%,去年同期為111.97%。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統計,往年同期一個治療小組的胃癌、腸癌手術量會超過40臺,今年則下降到了20臺。一般年後的2、3月是就醫高峰月份,今年類似的高峰並沒有出現。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業務量2、3月份同比下降約10%,4月基本恢復正常。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病人數量較之往年同期減少了一兩成。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腫瘤二區主要以腫瘤中晚期病人為主,疫情期間使用率估計降了30%。

檢查端萎縮 可能錯過早期發現機會

對於疫情的影響,胃腸外科專家、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楊景哥有著直觀的感受。胃腸鏡檢查是胃腸腫瘤篩查的最可靠和權威的手段,可這一類檢查是侵入式的檢查,患者擔心可能帶來的新冠肺炎交叉感染風險,醫院也從防院感的角度減少了不必要的胃腸鏡檢查。“平常每天100多臺胃腸鏡檢查,到了疫情前期,萎縮到了10來例。直到4月中旬,也就恢復到30來例。

以前的胃腸道癌症患者,肯定是來源於消化內鏡室。可因為疫情的影響,消化內鏡檢查大量減少,從急診途徑收治的胃腸腫瘤患者多起來了。這並不是什麼好事情,這意味著這些患者錯過了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治療惡性腫瘤的最佳時間節點。”

疫情期間,為了排查新冠肺炎,患者必須查核酸、血常規和CT影像排查肺部,全部入院流程往往一天難以完成,也成為影響患者就醫的因素。“防控疫情是肯定需要的,新冠肺炎是可以導致死亡的。關鍵是患者也要有足夠的健康素養和防癌知識,惡性腫瘤也會導致死亡,需要平衡。”

案例

乳腺癌手術遇到暫停擇期的規定 最終順利完成

今年55歲的羅女士是一名局部晚期的乳腺癌患者。走進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張緒慧主任的病房時,乳腺局部腫塊較大並有腋窩淋巴結的轉移。

她在廣州接受系統的救治時,正值新冠疫情在全國範圍快速發展的階段。“疫情期間,醫院防範醫院感染的壓力是特別巨大的,從國家、省再到廣州市、區的防院感的相關紅頭文件多達120多份。”張緒慧主任告訴南都記者,可惡性腫瘤的診療也刻不容緩,“新冠肺炎會死人,惡性腫瘤也危及生命”。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省二院腫瘤科的專家們給羅女士制定了詳盡的救治方案——術前行新輔助“化療+靶向”治療,先期通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將腫瘤縮小,隨後通過外科手段予以根治。

“這是目前不少中晚期,尤其是腫瘤體較大的中晚期癌症治療方案。通過選擇化療藥物和放療方案,患者的腫瘤體是在不斷縮小的。”這本是一個積極的治療信號,可臨門一腳時,既定的救治策略差點被終止——醫院所有的非急診手術都停止了,也包括羅女士的乳腺癌根治術。因為腫瘤治療的特殊性,廣東的許多醫院將腫瘤放在了不能受疫情干擾的急診、急症範疇。可具體到需要外科手段切除時,還是受到疫情防控需要和臨床供血等諸多因素的干擾。

“好不容易被有效的新輔助治療縮小的腫瘤體,不及時切除的話可能錯過最佳的手術時機,而且可能對原定方案耐藥。這樣一來,就意味著患者的治療效果大打折扣。”腫瘤科的醫生們協調了一圈,根治手術終於如期進行。“挺成功的,病灶得到了徹底的消除,可以預期的治療效果挺好的。”

壯年查出肝癌 醫院頂著風險摘除腫瘤

3月中旬,35歲的張先生感到上腹疼痛,到深圳一間醫院做了B超和CT檢查,查出肝臟有個腫瘤。其妻子是全職太太,家中有兩個小孩,作為家裡的頂樑柱,必須得及時治療。張先生經人推薦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求醫。

該院肝膽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吳印兵介紹,疫情期間接到這個病例,首先是要做好防控,為了保證患者安全,詳細做了流行病史問診,核酸檢測及胸部CT掃描,臨床診斷為肝臟腫瘤惡性,以醫院院長崔書中為首的醫療組經過反覆討論,建議張先生及時進行手術。

疫情期間做手術安全嗎?張先生猶豫了,“只是長了個東西,現在也不是特別難受”。他擔心,腫瘤病人做完手術抵抗力低,萬一感染新冠肺炎,這個代價也很大,另一方面,張先生了解到疫情期用血緊張,擔心醫院血量是否充足。

“如果是良性腫瘤,我們完全會讓他等疫情過後再做手術,但惡性腫瘤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手術,隨著時間延長隨時可能會擴散,錯過最佳的手術時機,會直接威脅到生命。”吳印兵說,現在做手術是肝癌的根治性手術,耽誤下去錯過了手術最佳時機,就只能做姑息性治療,直接影響到病人的生存時間。

為此,醫療組耐心做起張先生思想工作,為他分享了成功治癒的典型案例,同時治療組定方案時通過多重“保險”確保患者安全。針對張先生擔憂的感染問題,院方為患者提供手術前兩次核酸檢測+胸部CT掃描,加上在醫院前後的檢查及充分的術前準備近兩週,相當於等待隔離觀察期;對於疫情期間手術用血緊張的問題,治療組決定通過微創的方式,腹腔鏡下做肝癌切除,通過微創手術減少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降低病人的風險。

手術很順利,張先生目前康復得很好。

撐到腸道完全梗阻才就醫

疫情期間,也有因為擔心就醫風險而錯過了就醫時機的患者。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楊景哥在前不久,收治了一名大腸癌嚴重梗阻的老年病患。“老人排便不暢已經有一段時間了,1月份就出現了症狀,本來計劃著過了年就來看病的”,可疫情來了,老人和家屬都開始擔心就醫的風險了,認為是普通的便秘,於是在家藥物保守治療。

一直拖延到了4月初,出現嚴重的腹痛、腹脹,不能排氣、排便了。到急診檢查出不明原因的腸梗阻。轉診到胃腸外科後確診乙狀結腸癌,腫塊已經有拳頭大小,侵犯了腹壁、淋巴結、肝臟。預後不會太好,治療手段也受到了侷限,放化療、昂貴的靶向治療都得用上。

“不能說因為耽擱了3個月,就使得癌症從早期進展到了晚期。但腸癌是會梗阻的,發展成了不完全梗阻或完全梗阻,是高風險、高致命性的。”楊景哥表示,當排便習慣改變,加上出現急腹症症狀時,患者、家屬是需要高度警惕腸癌的。

楊景哥所在的治療組還同樣收治了一名急診入院的嘔血患者。從年前就開始上腹隱痛,因為疫情風險不願看病。直到最近一次嘔血多達500毫升才急診入院。檢查後發現,已是胃癌T4期,癌性潰瘍出血,血色素降低到了正常值的一半以下。醫生對其進行緊急治療干預,止住了出血,但胃癌的根治效果會大打折扣。

疫情期間,入院即排查CT也有其好的一面,比如能夠意外地發現不少早期肺癌。“兩個多月來,病區中原本計劃做胃腸外科、甲狀腺外科手術的患者,就因為CT排查,發現了兩例早期肺癌。”楊景哥表示,肺癌同樣是一種發病率、死亡率極高的惡性腫瘤,早期篩查出來是治療關鍵。

白血病、淋巴瘤等腫瘤 尤其拖不得

腫瘤防治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常務副院長羅榮城表示,絕大多數的惡性腫瘤患者,並不會因為這兩三個月的時間就導致病情快速發展,直接影響腫瘤的分期,可對於白血病、淋巴瘤、一部分非小細胞肺癌而言,耽擱這麼長時間是非常致命的。

“尤其是腫瘤增殖指標KI67非常高的惡性腫瘤患者,是特別需要注意的。這一指標係數高,代表著腫瘤細胞在快速增殖。1變2,2變4,4變16,呈幾何倍速地快速增長。原央視著名主持人羅金,就是因為罹患這一指標畸高的淋巴瘤,最後宣告不治。病情進展會非常快。”

措施

疫情高峰期 規定一人一間病房

如何在疫情期間儘量為腫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醫療服務?廣州多家腫瘤醫院和腫瘤科室制定出系統管理流程。

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崔書中介紹,從2月開始,該院有步驟分批次對全部在院以及新入院的病人進行新冠肺炎咽拭子核酸檢測工作,每天及時公佈咽拭子核酸檢測的結果。

為了保障患者手術安全,2月14日起,每日僅安排首臺手術。手術患者在完善手術常規檢查同時,需完成術前胸部CT平掃以及2次咽拭子核酸檢測(間隔1日)項目,主管醫生排除新冠可能,方可預約手術。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2月20日起,每間手術室每天手術增加至2臺,下午2點後接臺手術不予安排,手術室按照院感相關要求做好手術室消毒工作。4月1日起,時間相應延長,每間手術室下午5:00後接臺手術不予安排。

醫院還根據疫情控制情況對醫院臨床科室開放床位實施不同的管控措施。2月9日起,按照“一房一患者”的要求,每間病房最多收治一名患者。根據疫情的變化,2月21日、24日、3月9日分別調整科室開放床位數量。崔書中表示,為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目前該院所有臨床科室床位建議相鄰床位不收治患者,同時要求每個病區需留一間病房作為隔離病房。

保障頭頸部放療 口腔科開“綠色通道”

此輪新冠肺炎疫情,因為涉及到傳染風險,口腔科是最先停診的科室之一,但一些癌症患者的治療卻離不開口腔科的配合。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張緒慧介紹,廣東地區高發的鼻咽癌和頭頸部的腫瘤的患者放療前,口腔科的輔助必不可少,一旦停診,這些患者該怎麼辦?

經過醫院的綜合協調,在疫情最高峰的時段,省二院雖然是新冠肺炎的定點收治醫院,可頭頸部腫瘤患者的放療沒有被耽誤。“第一週和牙科專家協調好,送了10多位等待放療的患者前去進行口腔處理。口腔科醫生們穿著嚴密的防護服給他們逐一進行了操作。之後有了新的腫瘤病人,雙方的協調機制都能順暢解決。”

科室分設紅黃綠區 嚴控風險

廣東省中醫院腫瘤科主任張海波所在的科室,共有45張床位,從2月正式復工開始到3月底,兩個月總共收治526個病人。成為全院收治病人最多的科室。“從數據就可以看出來,腫瘤病人對於回醫院住院看病的需求還是很強烈的。”

復工的第一天,張海波和同事擬定了一封致患者的告知書。科室設立了一個流行病學的調查表,供前來看病的患者填寫。除了反覆再版的病人告知書,張海波和同事還對整個科室病房做了一次“分區”。

從電梯來到腫瘤科室樓層的大廳後,首先會進入“紅區”。“這是等待區,也是風險最大的區域,必須先在這個位置做好病人篩查。”其次進入“黃區”,還需要進行幾道登記篩查的工作。只有確認無誤的患者,可以順利進入病房。“我們的辦公室是‘綠區’,也是風險較低的區域。”

“比起平時,我們更多的壓力來自於救治病人之外的防控工作。比如氣管鏡、胃腸鏡的檢查,確實是高風險,但我們也沒有停過。”檢查照做,病房照開,復工之後的腫瘤科室依舊是“滿負荷”運作。

技術

利用互聯網開展雲端診療

新冠疫情期間,廣州市乃至全國的互聯網醫院迎了一波快速發展期。

南都記者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這家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廣東最大的腫瘤治療機構瞭解的信息顯示,利用雲端、互聯網開展腫瘤診療,成了疫情期間抗癌的主要手段。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該中心在線日均看診559人次,超過2.5萬癌症患者的問題通過互聯網得到了有效的解決。而在疫情高峰時段,中山腫瘤還通過線上開藥、郵寄取藥的患者共690人次。患者足不出戶就能用上放心藥,避免了因複診或取藥要出門跨市、跨省跑醫院的不便。

廣東省中醫院腫瘤科主任張海波前期參與過網上義診,他也有所感觸:“有了這次經驗,我覺得在出現醫療資源擠兌的情況下,互聯網醫療會幫上大忙。”在張海波看來,對於腫瘤患者而言,不同治療階段需要採取不同診療措施。“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千里迢迢跑醫院,有些階段的病人,可能通過互聯網就可以按照醫生的指導意見完成相應的診療。”

“我很期待這種在線的形式。尤其是受到5G技術的加持,也許會給就醫看病釋放更大的空間。”張海波覺得,這次疫情或將極大推動互聯網就醫的發展。

線上公益講座 覆蓋心理輔導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腫瘤科室,超過一半是外地病人。“腫瘤病人免疫力差,長期奔波很不現實。”該院副院長林麗珠表示,她和科室同事針對不同病情的病人做好分類:比如有的在化療期間,有的懷疑是腫瘤,希望確切診斷,也還是要在醫院治療,對於沒法來醫院看病的,就給病人開好藥方,建議暫時在當地購藥。

為了幫助居家治療的腫瘤病人,林麗珠和同事近期在策劃各類腫瘤主題的在線公益講座。“包括中藥在整個腫瘤治療過程中的作用,如何合理使用中西醫的手段方法,對一些副反應如何處理,以及病人的飲食調理、心理調理等,都會涉及。”針對疫情期間腫瘤病人出現的焦慮心理,林麗珠聯合了其他醫院的心理科的醫生,一起參與線上的心理講座,為腫瘤患者提供線上幫助。

專題策劃、統籌:南都記者 王道斌 李文

採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李春花 董曉妍 李文 通訊員 餘廣彪 張燦城 高龍 陳雲芬 宋莉萍 張秋霞 高三德 王悅欣 闞文婧 魏星 朱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