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吃了那麼多苦,卻仍過不好這一生?

你為什麼吃了那麼多苦,卻仍過不好這一生?

沒有目的的追尋,本就是另一種隨波逐流,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你如何做到隨心出發?

最近受疫情的影響,宅在家思考人生,看起了王陽明,看到湛若水對陽明先生的生平評價:“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正於聖賢之學。”意思是說,王陽明前半生一直在學豪俠遊子,一天到晚不是遊覽山川邊關,就是研究老釋,證道成仙,不務正業,走了半輩子彎路,直到三四十歲了,才回到求索聖賢之道的學問上來,成就一代聖賢。

這段話我反覆琢磨了很久,為什麼同樣都是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獲得經驗,為什麼“王陽明們”可以在走了彎路歷經風景之後還能有所作為,而另一些人不可以?比如“遊牧青年”?


什麼是“遊牧青年”?

“遊牧青年”是青年志通過觀察中國一二線18-30歲的年輕人生活和思考之後提出的詞,書中把當今的時代稱為“大平原時代”,青年們的思想更為獨立和自我,他們迫切的渴求在激流鉅變的時代中抓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同時又伴隨著喪與疲憊、急躁與計算、抑鬱與孤獨的挑戰。書的目的是想向品牌方傳遞樹立符合年輕人品牌的價值觀。因不符合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所以不再贅述,只引用“遊牧青年”這個觀點和人群特徵。

在更為具體描述“遊牧青年”時,我更願意這樣描述:他們是一群受過高等教育,不想隨波逐流,有一定的文藝精神的年輕人,他們不知道未來在哪裡的時候,被人鼓勵,可以走遍山川大海,見過眾生之後再來決定自己人生的方向。

他們並不在乎物質的匱乏或豐盈,只在乎自己的理想和價值是否能實現,但,他們卻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在哪裡?

這個疑問將是伴隨他們半生的矛盾,甚至“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仍是當初迷茫,孤獨,疲憊,焦慮的“少年”。

為了獲得答案,他們可能輟學提前步入社會,可能辭職旅行,走遍山川湖泊,可能遠赴印度學習瑜伽,可能辭職開民宿,可能閉關在家讀書,或者徒步進藏走到拉薩......不知不覺中,他們自己也走失了方向。不僅在荒漠平原中找不到目標,也走不回曾經腳踏實地的土地。

每一件事,看起來好像都比那些朝九晚五,爭名逐利的年輕人更有理想,更有情懷,更勇敢。然而事實上,這些人中,真正找到理想,價值的人,是鳳毛麟角。大部分的青年們,浪蕩半生,年過三十之後,卻發現不得不回到普通人的軌道上成家立業,娶妻生子。或者,他們“遊牧”之後,又渴望起平凡安定的生活。可是,當他們想要成家立業的時候,才發現要面對很多現實,娶妻要彩禮,成家要買房,買房要社保公積金,他們低頭嘆息,決定重頭來過,可是,他的同齡人已經在這條賽道上跑了近十年了,而十多年的旅行、和不成體系的見聞卻無法內化成技能或隨閱歷增長的能力,他們怎麼可能輕易追趕上跑了十年的同齡人呢?此時,他們內心的困惑還在,生活又有了重量,他們感到處處都是枷鎖,至於人生未來是什麼樣的,他們甚至都不敢再想了。


他們不知道是怎麼開始出發的,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回來。曾經鼓勵他們的人,也不知道。


所以,我想,這就是“遊牧青年”們,與“王陽明”們的不同。我們縱觀王陽明的生平,以及查看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會發現,他之所以能最終悟得聖賢之道,與他“溺於任俠騎射”,出入老釋是分不開的,但這些不過是他從12歲開始立志成為聖賢之後,一路所做的探索。也是這些廣泛的探索和生活經驗給了他廣闊的辯證思維,讓他有了第一次懷疑朱聖人的觸角。


只有當你明白“心之所向”,明白你所追尋的是什麼,你的出發,才有意義,你才知道,看到的樹,不是樹,看到的月,不是月。


那有沒有可能不知道方向,在走的過程中發現呢?可能也有吧,但是我想應該是少數。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沒有方向的荒漠中行走還能找到方向,那麼他本身就具備堅韌的品性,於他而言,只是時間問題,他遲早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人生的方向。而我想更多人,是本身就不具備這樣的品性,不然,也不需選用這樣的方式來尋求自己的目標。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的聖地亞哥想放棄教父職位,決心放羊的時候,他的父親勸他說很多從這裡走出去的人,最終都會回來,他們最終會發現外面的教堂不如我們的好看,外面的女人不如我們的漂亮。牧羊少年仍堅持要離開家鄉去牧羊,他出發的時候,跟所有去探索人生意義的人一樣沒有方向,但不同的是,他在途中受到了天命指引,他要去金字塔尋找寶藏,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保持對天命的感召,堅持走到了金字塔,金字塔卻沒有寶藏,而他也領悟到寶藏就在自己曾經枕過的破教堂的磚頭下。

世上有鍊金術嗎?當然有,世上有真正的鍊金術士嗎?當然有。“他們從未聽說過鍊金術,但是卻通過自身的生活終於發現了哲人石。”


真正的鍊金術士,早就具備從普通平凡生活中不斷思考提煉的能力,能掌握幸福的定律,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而不需要滿世界尋找。誰都有自己的天命,出發,是必要的的,但如果你本就不能明白心之所向,不明白自己所要追求的夢想是什麼,不能回顧你這些年讀過的書,陪伴過的人,許過的願望,仔細分辨出那些已完成的心願和未完成的遺憾,就匆忙去旅行,去禪修,去閉關讀書......無論你選擇何種方式來試圖擺脫迷茫,擺脫孤獨,都是毫無意義的,你將一無所獲。


沒有目的的追尋,本就是另一種隨波逐流,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你如何做到隨心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