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胖為何要手抄史記

羅振宇自述曾在大學期間用一個暑假手抄一遍史記,據他說是為了磨練心性,為自己知識打底子,而且還上升到玄學,說手抄一遍跟你讀一遍就是不一樣,具體有什麼不一樣也說不上來,但是用的時候就是不同。


羅胖為何要手抄史記


抄書不是很不得了的技術技巧,但是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視,不用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種陳詞濫調,拋開輔助記憶不說,在現在如此浮躁的時代,抄書絕對是對你心性的一大磨練。

抄書真的有那麼玄?真的與看書有所不同?

梁啟超先生在《治國學雜話》中有精彩論述:

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一個條陳。這方法是極陳舊的,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什麼方法呢?是鈔錄或筆記。
我們讀一部名著,看見他徵引那麼繁博,分析那麼細密,動輒伸著舌頭說道:“這個人不知有多大記憶力,記得許多東西,這是他的特別天才,我們不能學步 了。”其實那裡有這回事。好記性的人不見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較的倒是記性不甚好。你所看見者是他發表出來的成果,不知他這成果原是從銖積寸累困知勉 行得來。大抵凡一個大學者平日用功總是有無數小冊子或單紙片,讀書看見一段資料覺其有用者即刻鈔下(短的鈔全文,長的摘要記書名卷數頁數)。資料漸漸積得 豐富,再用眼光來整理分析他,便成為一篇名著。想看這種痕跡,讀趙甌北的《二十二史札記》、陳蘭甫的《東塾讀書記》最容易看出來。

......

發明的最初動機在注意,鈔書便是促醒注意及繼續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當讀一書時,忽然感覺這一段資料可注意,把他鈔下,這件資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 腦中,和滑眼看過不同。經過這一番後,過些時碰著第二個資料和這個有關係的,又把他鈔下。那注意便加濃一度。經過幾次之後,每翻一書,遇有這項資料,便活跳在紙上,不必勞神費力去找了。這是我多年經驗得來的實況。諸君試拿一年工夫去試試,當知我不說謊。

其實古代的印刷不夠發達,抄書一直都是文化流傳的重要方式,還記得《慶餘年》中街頭爭相傳抄紅樓夢的情節嗎,所以抄書也成為古人的一種學習方式。

抄出的三國英雄闞澤

闞澤幼時,家中十分貧窮,常常吃不飽,所以他很早就離開家,外出謀生,即使是在艱苦的條件下,他也沒有忘記讀書。

有一次,他到一個官宦人家做工,主人剛借到一本書,愛不釋手,可是又要馬上還給別人,於是就讓闞澤把他抄下來。闞澤用了整整三天時間,抄完了這本書,在抄的過程中,他感覺獲益非淺。由此,年輕的闞澤發現了一個讀書不花錢的好方法,那就是幫人抄書。

從此,闞澤以抄書為生,有的時候,為了一本好書,他可以不要別人的工錢,管飯就行。寒冬臘月,抄得手都開裂開了,而炎炎夏日,關在書房裡,又汗流浹背。但是,闞澤就是憑著抄書這樣的毅力和學習的信念,在數年的時間內,博覽群書,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一不精。這為他以後的仕途提供了堅持的基礎保證,也形成了闞澤的膽識與魄力。

讀書必抄七遍的張溥

張家是書香門第,家裡設有私墪。七八歲時,張溥被送入私墪學習。因為缺少關愛且寡言少語,導致張溥智商低資質差,而且過目即忘。

私塾先生要求背《四書》《五經》,別的孩子溫習幾天,就能背出來,而張溥則是背完開頭忘記結尾,一篇文章反覆多次也背不下來,先生的手板毫不留情地打在他稚嫩的小手上。

因為總是捱打,張溥開始琢磨怎樣才能背好書。

有一次,他在書裡讀到漢代學者董遇的故事,其中“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箴言啟發了他。張溥茅塞頓開,心想即使自己再笨,背上百遍必能詳記於心。

雖然《四書》《五經》內容枯燥,但張溥為克服過目即忘的毛病,每天都大聲背書。渴了,他就喝口涼水,嗓子腫了,他就把聲音降低些。

經過不斷苦練,張溥終於能流利地背下來。

可是,本來背得極熟的文章,站在先生面前時,他卻結結巴巴背不下來。先生很生氣,不僅打一頓板子,還罰張溥把文章抄寫十遍。

張溥回到家裡,點燈熬油抄到半夜,困得睜不開眼睛,勉強抄完十遍。

第二天,先生繼續讓他背文章,張溥只好硬著頭皮,努力在腦海裡搜索文章裡的每一個字詞。

說來也奇怪,剛剛背出上句,下句自然而然就湧現在腦海裡,張溥竟然順利地背完文章。先生很高興,連連誇獎張溥是神童。
張溥終於悟出,原來抄寫對自己也有幫助。於是,小小的張溥改背書為抄書,而且一邊抄寫一邊朗讀,不僅記得快,而且領悟也極深。

此後,張溥更加努力學習。每次讀書必用手抄,讀完之後再將手抄本焚去,然後再抄、再讀、再焚,如此反覆七次才停下,張溥把自己的這種讀書方法稱為“七錄。”

“抄書家”魯迅

人們都知道,魯迅是一位大著作家、大學問家;卻很少有人知道,魯迅還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即晚清民國時期)成就最大的“抄書家”之一。
魯迅從小時候開始,就不僅酷愛讀書,而且還喜歡抄書;畢竟那時他手頭錢有限,是買不起太多書的。他抄過很多書。單是關於草木蟲魚方面的書,他便抄了《野菜譜》、《釋草小記》、《釋蟲小記》,而且推廣到了《茶經》、《耒耜經》、《五木經》等。
顯然,抄書使他得益匪淺。他的記憶力那麼好、讀過的書經久不忘,這與他抄書的愛好是密切相連的。畢竟,中國的古訓告訴我們:“好記性不爛筆頭。”
魯迅抄書的目的是:“披覽古說,或見訛,則取證類書,偶會逸文,輒就寫出。”從而養成了抄書的好習慣,形成了很強的比較、校勘、鉤沉的能力。
對甲骨文、金文、真、隸、篆、草各種字體,他都摹寫得惟妙惟肖。字要寫得好,必須要有寫字量的積累。大量的抄寫,對魯迅的書法是很好的訓練。

蘇軾家有藏書卻“主動”抄書

“大智若愚”,蘇軾以抄書為日課,在其大境界、大才資下,以此種細節性的“笨功夫”為基,“百史手自斟”(《和陶郭主簿二首》)。中國歷史上,也許不乏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天才,然而,聰明人再肯下抄書的“笨”功夫者,可能就不多了。也許正是蘇軾成就超一流文學大師不為人所知的“愚因”吧之成就超一流文學大師,豈非然也。

黃州之後近二十年,蘇軾再次“下放”到海南,此時他已經六十多歲,即將走到人生的盡頭,卻還以不能繼續“抄書”的日課為憾,可見鍾情之深。“兒子比抄得《唐書》一部,又借得《前漢》欲抄。若了此二書,便是窮兒暴富也。呵呵。老拙亦欲為此,而目昏心疲,不能自苦,故樂以此告壯者爾。”(《與程全父書》)人生將盡,蘇軾把抄書的經驗傳給了兒子,並樂以告人,視抄書為“窮兒暴富”之徑,這該是“享受”到抄書益處樂趣的蘇軾的真實心得和肺腑之言吧。

“東坡尚如此,中人之性,豈可不勤讀書邪?”今日我等愚拙之人,復又也許不及中等智力,豈不從蘇軾日課抄書的“笨功夫”中有所啟發歟。

“呆氣”易中天

易中天一直非常重視“抄書”的學習方法。抄書不但能夠加深記憶,而且還有促進理解之功效。當時沒有條件複印,易中天便做讀書筆記;所謂“做讀書筆記”,其實也就是“抄書”。有時是摘要記錄,有時則將自己十分喜愛的論文從頭到尾抄錄下來,幾年下來,積累了厚厚的一大疊筆記本。後來易中天常常對自己的研究生說,做學問一方面要有“靈氣”,另一方面還要有“呆氣”。“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學問不是光憑一點小聰明就可以成就的。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不斷有人講出“記憶外包”的這種話來,大腦空空如也,記憶全部外包,不懂的都靠搜索,我們的創造了審美力從何而來?

現在的年輕人還能寫一手好字的人寥寥無幾,更不必說提筆忘字,有些傳統也許禁錮了思想,有些傳統可能恰恰保護著我們的心靈健康。

希望通過此篇文章,倡導大家將抄書作為自己日課,哪怕每天百八十字,積年累月,必有小成!

最後推薦一些適合抄的書籍:

《史記》這一部書,很多人都認為它既是一部偉大的史籍,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我個人同意這個看法。平常所稱的《二十四史》中,儘管水平參差不齊,但是哪一部也不能望《史記》之項背。——季羨林

《四書》《五經》

《文心雕龍》易中天的碩士論文做的是《文心雕龍》研究,吳先生規定,在做研究和正式寫論文之前,必須對《文心雕龍》滾瓜爛熟,還讓易中天買來毛筆宣紙,懸臂懸腕,一絲不苟,將《文心雕龍》不折不扣地抄錄一遍。笨功夫往往最見效果,直到二三十年之後,易中天還能大段大段地背誦《文心雕龍》。

《容齋隨筆》毛主席臨終前所讀最後一本書,這是南宋文學家洪邁,歷時數十年博覽群書,隨筆所記錄的讀書心得。

《世說新語》這不是一部史書,也不是某一個文學家和詩人的總集,而只是一部由許多頗短的小故事編纂而成的奇書。有些篇只有短短几句話,連小故事也算不上。每一篇幾乎都有幾句或一句雋語,表面簡單淳樸,內容卻深奧異常,令人回味無窮。——季羨林

《儒林外史》此書的思想內容是反科舉制度,昭然可見,用不著細說,它的特點在藝術性上。吳敬梓惜墨如金,從不作冗長的描述。書中人物眾多,各有特性,作者只講一個小故事,或用短短几句話,活脫脫一個人就彷彿站在我們眼前,栩栩如生。這種特技極為罕見。——季羨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