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風雲之“教父”郭解的覆滅

《史記》風雲之“教父”郭解的覆滅

郭解夜行

司馬遷在《史記》中兼顧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選材方法引起了不少異議。在班固的《漢書》中就刪節了不少《史記》的內容,譬如,涉及遊俠的題材,我們無法知道武帝之後是否還有象郭解一樣的遊俠遊離於法律之外。正是由於司馬遷的不拘一格,我們才能由郭解的生平一睹漢武時期的社會百態。

郭解出生於一個特別的家庭。他的外婆是遠近聞名的相面高人許負,他的父親則因為好勇鬥狠被官府執行了死刑。顯然,郭解沒有從外婆那裡學會相面,他從父親身上學會了好勇鬥狠。郭解身材短小,在力量上並不出眾。但是他不飲酒,頭腦冷靜,以計謀彌補力量上的不足。年少輕狂的他結交了一群亡命之徒,快意恩仇。他們鑄造假錢,盜挖古墓 無惡不作。由於運氣好,郭解一直沒有被抓到。

隨著年齡增長,郭解明白了以往行為的荒謬之處,開始改變自己。不再跟別人斤斤計較,一爭高下。而是以德報怨,能幫助別人時不求回報。不過,有一點沒有變,就是喜歡幫別人擺平麻煩事,喜歡行俠仗義的名聲。 根據司馬遷的看法,其實郭解的報復心還是沒有太大變化,如果誰惹了他的話,可能還是會偷偷的去報復,只不過不是自己親自出手。那些不瞭解實際情況的青少年都仰慕他,如果聽說他受了侮辱的話,都爭相幫他去報仇,還不讓他知道。

有一次,郭解的外甥依仗著他的名氣,強灌別人喝酒,結果被別人一怒之下拔刀殺了。那個殺他外甥的人逃跑了,沒有被抓到。郭解的姐姐就數落郭解,以你這樣的名氣,別人殺你的外甥,竟然找不到。郭解的姐姐也是做事情極端的人,把自己兒子的屍體就放在路中間,也不去埋葬,就拿這種方式羞辱郭解。 可想而知她的兒子為啥會做事情沒有分寸。郭解讓人去查清楚到底是誰殺了他的外甥。後來這個殺他外甥的人自己找到了郭解,把當天殺他外甥的情況如實告訴了郭解。郭解說,你殺他是對的,是我們家外甥做錯了。於是就把那個人放跑了,把她外甥的屍體收回去埋葬了。周邊人聽說這件事之後,都覺得郭解這個人很仗義,不因為私仇而妨害大家都認可的道義,於是更多的人依附他。他參與了很多調停事務,調停好了還不居功,名氣更大了。

後來漢武帝把各個地方的豪強都遷徙到茂陵,設置的豪強條件是家產超過300萬。郭解名氣雖大但沒有那麼多錢,本來不用遷走。但是當地的縣官很害怕郭解,還是把郭解申報上去了。郭解就請人說情,竟然請動了衛青在漢武帝面前說情,意思是郭解真沒錢,不用遷走。可漢武帝不是這麼看問題的。一介布衣竟然讓當朝的大將軍在皇帝面前說情,能量很足啊,一定要遷走。於是郭解不得不搬家,搬家那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出門送。後來傳言說是一個姓楊的縣官力主遷走郭解,結果郭解的侄子刺殺了這個縣官,兩家就結了仇。

郭解到了長安之後,各地的豪傑認識不認識的都想跟他結交。後來楊縣官的家人到長安告狀,竟然被人殺死在舉報的衙門口。漢武帝聽了非常生氣,就下令把郭解抓起來。郭解到處逃跑,連累了不少人,最後還是被抓了。查來查去,作奸犯科的事情都是發生在大赦以前,大赦之後沒有證據證明郭解犯過案子。

調查郭解的使者向當地人打聽郭解,郭解的門客就向使者誇讚郭解的賢能。座中有個儒生插話說:“郭解有啥賢能呢?他乾的都是些作奸犯科的事情。”郭解的門客很生氣,就殺了那個儒生,還割了他的舌頭。使者責怪郭解,郭解不知道是誰幹的。這個門客也找不到了,按照法律審來審去,郭解無罪。

後來丞相公孫弘認為,郭解作為一介布衣,竟然有這麼大的號召力,為一點點小事就讓人死於非命,而且自己還不動手,這個罪過比自己動手還要厲害。於是就把郭解一族的人全部殺滅了,這就是“教父”郭解的結局。

歷史上有不少人因為年青氣盛,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正確引導,而成為地方一霸。例如周處。不過,和郭解相比,周處的反思要徹底得多。郭解反思了年少魯莽的過去,卻沒有真正反思虛名的代價,甚至有通過技巧規避懲罰的嫌疑。他的那些魯莽的朋友視人命如草芥,殘害無辜,跟這樣的人一起廝混最終能有啥好結果呢? 究其根源,悲劇源於一個以武犯禁的家長,讓子女在缺乏正確引導的環境下成長,然後把惡習遺傳下去,最終害人害己,連累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