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劉邦陣營裡始亂終棄的“渣男”嗎?

楚漢之爭中,韓信確實最終站在了項羽對立面,但是若說韓信對劉邦是始終如一的傾力相助則此看法又一定程度的站在了史實的對立面,至少不能完全說與現有史料記載相符。概括來講,韓信在保持與劉邦同一陣營的情況下,確實有過思想上的動搖,至少與劉項三分天下是其瀏覽過的選項,如果不是打算一家獨大的話。而之所以韓信最後保持了對項羽的敵視態度,或許是劉邦對韓信既拉又防的策略使然。

一、韓信初入劉邦陣營

韓信是劉邦陣營裡始亂終棄的“渣男”嗎?

韓信的經典戰役:背水一戰

此中情形無須過多敘述,韓信最先追隨著項羽的腳步加入革命的隊伍,但是貴族出身的霸王不可能對另一個階層的韓信提供過多的空間,包括物質和發展平臺,哪怕是韓信多次獻計與項羽,最終提議的被冷落轉化成了韓信更換平臺的熱情。對於一個渴望成功的天才,蕭何彼時的知遇之恩彷彿那晚的白月光,甚至其日後變成為“溫柔陷阱”時,韓信都未曾有相應的警覺,劉邦則在蕭何的勸說下將韓信拜為大將軍,此時韓信由被項羽集團閒置而被劉邦重用,其心態不難體會---滿懷感激和忠誠是必然,此後一段時間是完全符合“一心幫助劉邦”這一判斷的,此後的韓信擒魏豹、擊代、趙,不斷幫助劉邦探索疆域新的邊界,似乎也在重新塑造了韓信和劉邦之間的邊界。

二、韓信的邀功和離心

韓信是劉邦陣營裡始亂終棄的“渣男”嗎?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首先需要提及的問題是,楚漢之際去戰國未遠,秦所設立的郡縣制時日尚短,不足以撼動分封制及貴族傳統在世人觀念中的地位,即便陳涉、劉邦剛開始起兵,也需要依託項燕、扶蘇或依附項羽,這不僅是兵力的問題,更是時勢使然,否則就難以獲得足夠的號召力。此中又可想見,一旦得勢,人們的終極理想必然是成為其當初所依附者即稱王,《史記.陳涉施世家》當中就多有記載,隨陳涉一同起兵後來自立為王的事例,如武臣---“武臣到邯鄲,自立為趙王”,韓廣---“韓廣以為然,乃自立為燕王”。而由上下變為對等,由尊卑變為同貴,由並肩變為合作,必然招致憤怒和報復---“陳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就在情理之中。因此,韓信在要求或者說是要挾劉邦封自己為齊王時劉邦的憤怒和對韓信信任的打折就不難理解,此時劉邦被楚軍困在滎陽,而韓信則依仗平復齊國之功,半遮半掩中派人要求劉邦立自己為“假齊王”,且其理由如此的冠冕堂皇。在上述背景下此行徑不能說是背叛,但起碼可以說是與劉邦的離心。此時哪裡還能夠講“韓信是鐵心為劉邦”呢?

不僅如此《史記.淮陰侯列傳》中一併記載了其後,“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即後來劉邦對韓信只有再許以封地才能換得支持,效忠的代價越來越需要靠交換來取得。

三、韓信的搖擺

韓信是劉邦陣營裡始亂終棄的“渣男”嗎?

淮陰侯:韓信

即便說韓信沒有最終於楚漢間保持中立或取劉邦而代之,但並不妨礙這種想法作為韓信的可選項,而韓信似乎權衡過選項的可行性。

其一是當項羽方名將龍且被斬殺,說客武涉勸韓信中立,韓信的反應不是把武涉的言辭報告劉邦更沒有把武涉驅逐,只是說了一些官方的答覆“漢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其二是韓信手下蒯通以相人為由勸誘韓信,韓信問“先生相寡人何如?”,此一問若不是讀者有心攀附,起碼也能說明韓信對當前的王爵心有不甘或不安,若非如此已經貴為齊王的韓信還需要問的那般前途?而且蒯通第一次赤裸裸的勸說韓信自立時,韓信沒有乾脆的拒絕,而是說“容我考慮一下”,此種搖擺的情勢則更加明顯,雖然在蒯通第二次勸誘時,韓信還是未下定決心脫離劉邦,但是此時可以完全否定“韓信是鐵心為劉邦”。如果繼續追問韓信的心態,其最終被呂后斬殺時說,後悔不用蒯通之言,似乎在說自己其實已經將蒯通的勸誘放進了自己的選項框。而之所以韓信沒有在手握重兵時“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應當是劉邦對韓信始終抱有戒心使得韓信難以抉擇---兩次奪其兵權、數次徵發其精兵、多布故將於韓信周圍。

四、韓信的謀反

韓信是劉邦陣營裡始亂終棄的“渣男”嗎?

彭越

《史記.淮陰侯列傳》的記載認為,韓信最後是串通陳豨而計劃謀反的,但是後世對此疑案則眾說紛紜。本文傾向認為,其實施謀反的可能性較小,哪怕如上述說論,考慮自立並不等同於實施。一則韓信此時手無兵權,而且史記記載他欲“襲呂后、太子”而發難,這豈非愚蠢之極,彼時劉邦為逃難幾度將劉盈兄妹扔下馬車,韓信怎能不知,難道還會認為劉邦能以妻兒為念?

二則韓信被軟禁,聯繫後來誅殺諸呂時周勃還是憑藉自己的影響力才將衛戍皇城的北軍帶出,韓信既沒有搞定南軍也沒有結盟北軍,難道可以如此魯莽?其三、史記的敘事有“互現”的規律,即某人的事蹟在本傳和他人分傳中都有體現,一般本紀多記載其美德,散見於他人傳記的事蹟則多為汙點,以此體現《史記》敘事的完整和對人不求全責備。以此觀之,同為功臣的周勃被指謀反時,薄太后為之求情時講明,周勃有兵權時不反為何無兵時卻反?“絳侯綰皇帝璽,將兵於北軍,不以此時反,今居一小縣,顧欲反邪!”其實也在加強了上述的論斷。另《史記.黥布列傳》中楚令尹認為韓信、黥布及彭越“同功一體”,黥布被人告發謀反時,蕭何說“布不宜有此”,彭越則完全是被呂后欺騙而死,情形與韓信無異,上述三人事例以及旁人的辯白恰好也為韓信作了利的辯護。

韓信是劉邦陣營裡始亂終棄的“渣男”嗎?

黥布

總之,韓信在楚漢之爭中,並非如劉邦的豐沛老臣一般忠誠無二,其初入漢營對劉邦的信任和重用心懷感激,但是隨著其戰功的擴大和楚漢形勢的變化,韓信對劉邦的心態也呈現了“離心邀功”、“猶豫自立”等過程,韓信對劉邦的幫助既有真誠的“忠心”又有對物質的考量等心態的變化,不能簡單視之。但是若認為韓信最終謀反,則應大打問號。其實功臣對當權者的忠心都有自身利益的考慮,東晉時期王敦王導幫助晉元帝司馬睿開創基業從而“王與馬共天下”,司馬睿待王導不敢以臣僚視之,“元帝會正,引王丞相登御床”,而且司馬睿與二王有“布衣之好”“契同友執”,但是王敦後來在覺察家族利益受到威脅時,即刻打算“清君側”,王敦貌似忠於司馬睿其實還是為了自家利益考慮。所謂忠心,也不過如此吧。

韓信是劉邦陣營裡始亂終棄的“渣男”嗎?

司馬遷

參考資料:《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陳涉施世家》、《東晉門閥政治》(田慶餘)

《韓信“謀反”真相再探》(張學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