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疫情遲遲結束不了,消費者會有什麼樣的消費行為?

西安文創小二哥


首先,從目前的形勢看,針對此次疫情,國內經過嚴格的管控措施,算是控制住了國內的疫情傳播,但是還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在沒有疫苗沒有研製成功,沒有特效藥的前提下,大家還不能放鬆警惕。幾個月漫長的居家隔離生活,年輕的消費群體即使沒有疫情,大多數人,早已經習慣線上消費;年長的朋友們,在疫情隔離期間,也開始逐漸接受網上消費模式,學會網上購物,學會了加入社區團購。

其次,經過此次疫情,人們會習慣性的考慮健康問題,會盡量減少出門,減少公共聚集的機會。因此,主要的消費還是會盡量在線上完成。網購,團購,會逐漸成為人們的消費習慣。

第三,很多朋友大咖預測的,疫情過後,會有一大波“報復性”消費。這種消費行為,會不會發生,值得商榷。目前,上海地區的“叮咚買菜”做的比較火,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於線上下單,線上購物,無接觸配送,已經大規模的接受,並且習慣化。

第四,疫情遲遲結束不了,消費者可能對健康領域,對免疫力抵抗力方面會投入更多的關注。

第五。消費者經過此次隔離生活之後,對新興的購物場景,線上體驗模式,能更快的接受,並嘗試。

謝謝大家,有回答欠妥的地方,歡迎大家指出。接受批評,接受討論。


不知名的張小哥ZJY


疫情之後,消費是否會迎來爆發式增長?消費者對餐飲的需求是否會井噴?當下,疫情對實體經濟造成成巨大沖擊,各行各業也在調整戰略,並對疫情後的消費狀況進行著各種預判。

2 月 16、17 日,湖南潤和城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發起了《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消費者行為調查問卷》線上調研活動,針對疫情結束後人們的種種消費行為進行設問。截至 17 日上午,共計收到 473 有效問卷回覆。

" 這次疫情中,業界也在對疫情之後的消費進行一個預判。這些預判,主要還是基於經驗、基於個人判斷,我們希望通過對消費者的調查釐清這些判斷是否準確,瞭解消費者疫後的消費傾向。" 湖南潤和城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易建國說。針對疫情中實體商業受到衝擊的情況,他表示此次疫情也是一個窗口期,未來如何組合業態、如何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希望能通過此次問卷調查給業界提供一些思路。

近 500 份有效問卷中,男性消費者 180 名,約佔 4 成;女性消費者 293 名,約佔 6 成。在本次的問卷調查回覆中,年齡層在 18 — 35 歲的青年居多,佔總數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則為中青中壯年,此年齡層涵蓋了目前社會上消費群體的中堅力量。

疫情過後,消費者會呈現出怎樣的消費態勢呢?

疫情之後是否會迎來消費井噴?

" 疫情中壓抑了的消費慾望,一定會在疫情解除後補回來 ",是不少商家的看法。不過,消費者的回答更多是偏理性。69.34% 的消費者表示疫情解除後不會立馬奔往購物中心,會觀望一陣,30.66% 消費者選擇立馬奔往購物中心購物。

至於疫情期間 " 無處安放的購物慾 ",疫情結束之後是否會衝動尋求解放?66.38% 的消費者表示 " 不會 ",依然會堅持持家有道,6.55% 的消費者表示會衝動消費,27.06% 消費者表示有可能。

雖然表示觀望的消費者數量高於立馬去購物中心購物的消費者,但想要宣洩購物慾的消費者也不少。這說明,壓抑的消費慾望還是會得到宣洩,即便線上購物已十分便捷,但線下實體依然對消費者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從消費者的選擇來看," 報復性 "" 盲目性 " 消費等不理性的消費行為可能不會過多出現。" 消費井噴可能並不會發生,更可能的是一個緩慢提升、逐漸恢復常態的過程。這就對很多從業者提了個醒,不要認為疫情之後,就會馬上迎來井噴,在制定計劃或戰略時還是要充分考慮。" 潤和城實業有限公司副總裁、潤和城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易建國說。

疫情結束後消費者最想把錢花在哪裡?

" 如果我知道這是我在外面吃的最後一頓飯,我一定要吃頓好的 "," 一個月沒剪頭髮,自己成了 Tony 老師 "…… 疫情期間,這些常見於朋友圈的段子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消費者的某些需求。在消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當下,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去環境幽雅的餐廳吃一頓美食,剪個美美的髮型,已然成為不少人的 " 剛需 "。這些需求,目前並不能靠線上解決。在此次疫情中受到衝擊的餐飲業、實體書店、旅遊業、影視行業,不少都寄希望於疫情結束後。那麼疫情結束後,哪些行業確實會迎來大量需求呢?

在調查中,日用百貨、餐飲美食、休閒業態(健身、養生、美容美髮、書店等)、娛樂業態(電影、K 歌、電玩、網吧等)、親子業態成為排名前五的選項。其中,58.35% 的消費者疫情後最想做的事是 " 吃頓朝思暮想的味道 ",32.56% 的消費者選擇剪髮,30.44% 的消費者選擇做按摩,還有 20.08% 的消費者選擇 K 歌。

至於最想去的商場,消費者的靠前選擇是國金中心、德思勤以及住所附近的大型購物中心。看來,社區型購物中心等社區經濟的崛起和發展,決定了消費者們的常規購物範圍和購物地點選擇,但高大上的國際商業品牌,哪怕無法符合社區就近原則,也依然有著一定的吸引力。

從數據來看,易建國預測,疫情結束後,日用、餐飲等剛需業態壓抑許久,會爆發性增長,日用品方面,家庭常備的醫療用品藥物等等更會增加;養生健身等對身體更好,提高免疫力,抵禦疾病的康養業態也會得到明顯的關注和提升。

疫情後的消費習慣:理性消費,注重品質

突然到來的疫情也給消費者們上了一課,除了不食用野生動物,還有更多要注意的細節。疫情期間,消費者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比如,不少消費者在經歷了疫情之後才突然發現,家裡的冰箱空空如也,沒有儲存足夠的食物;錢包空空如也,沒有足夠的現金;此前完全沒有準備口罩、消毒液等醫療應急物品,導致連應急的需求都無法解決 …… 甚至不少平時就盼望著假期的消費者已經懷念工作,表示 " 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 "。

易建國表示,此次疫情過後,可能會對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帶來一定改變。" 完全透支性的消費行為,如貸款、花唄,可能會得到遏制。不僅是超前消費,透支身體健康的消費行為可能也會有所改變,消費者可能會從保持健康、增強免疫力出發,進行一些消費行為。" 此外,消費者也會更加註重消費品質,從消費層面提升個人生活品質。

實體經濟雖然在疫情中受到衝擊,但從消費者在疫後的消費意願來看,實體經濟依然大有可為。他建議,實體商業可以通過增強場景感、體驗感、參與感來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打通商家到消費者的 " 最後一公里 ";強化品牌的個性化,將個人、個人的技能、提供的商品塑造成自我的品牌;實體便利店要滿足消費者的即時需求,做好品質、服務;嘗試跨界,各種要素組成一個新的消費業態,來尋求破局。

消費理念的改變:更加重視健康,重視身邊人

湖南工商大學經濟學副教授陶開宇曾對湖南人的消費習慣做過深入研究。她認為湖南人一向愛吃、愛玩、愛面子、愛扎堆。但此次疫情過後,人們的消費理念會有一定改變,會更加重視健康、更加註重身邊人。此外,健身、減肥、增強免疫力方面的的體育消費以及和身體健康有關的保健消費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消費也會加強。" 疫情發生以來產生的恐慌、焦慮,長期待在家裡的煩悶,這些可能會影響一些人的心理健康,這方面此前是被忽略的。" 她還指出,越是大城市的人,疫情過後,消費習慣的改變越小,反而農村地區的人們消費習慣改變受到的影響更大。

陶開宇還指出,疫情期間,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會折射在消費行為中,如自己下廚、做手工等新的生活方式,也會形成新的消費倡導。她倡導消費者在生活中能更有規劃、學會精打細算、物盡其用, " 花最少的錢,做出最多的花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