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签“管或不管”协议,家长很为难?教育如何在共勉中共情

随着疫情防控态势向好发展,各地陆续开学,"熊孩子"、"神兽"们也开始纷纷归笼。然而,伴随着开学工作的展开,除了正常的教学以外,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痛点——

师生矛盾。

4月8号,在江苏省淮安阳光中学一高三教室,一名学生违规带手机进教室被发现。按照之前家长与学校签订的禁止带手机到校的协议,班主任老师要求学生上交,但被学生拒绝了。在争论中,老师冲动之下,掌掴学生并当众摔坏手机,最后老师被停职并做检查。

学校要签“管或不管”协议,家长很为难?教育如何在共勉中共情

谁是谁非,实在没有太大的讨论价值,因为大家都知道学生不该带手机到学校,老师也不该打学生、摔手机。但是,面对一名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还在课堂玩手机,作为高三的班主任该不该严格管教?如果班主任不管,又会带来怎样的蝴蝶效应?

这样的矛盾在教育中时常发生。鉴于这样的情况,有网友反映,有的学校要与家长签一份"管"与"不管"的协议,这可把家长难住了,不知怎么办才好?如果你是家长,你会签吗?

说实话,如果小编是这所学校的家长,是很愿意签的。这有什么为难呢?老师不是屠夫,而是塑造灵魂、引领成长的启迪者,学校不是牢狱,而是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所在。让家长签一个管教协议而已,又不是签卖身契,这也感到为难,只能说明这样的家长是一个潜在的"问题"家长,是学校和老师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

学校要签“管或不管”协议,家长很为难?教育如何在共勉中共情

随着家庭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越来越多元化,老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矛盾越来越多。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进步,但也是教育被绑架的伤痛。

1,家校矛盾日益突显,是教师的无奈,也是教育的悲哀。

去年,一个学生上课时违反纪律,老师打了他手板,手打红了。于是家长到学校闹事,要求老师道歉,并要求90度鞠躬。遇到如此娇气的学生和霸气的家长,老师该怎么办?管也不好,不管又不行。

现在的孩子确实比较金贵,说不得,骂不得,更动不得。专家说要春风细雨,校长说要教学成绩,家长说既要成绩也要讲方法,大家的要求都没错,但却把责任都落在老师身上,而老师无疑又是其中最弱势的一群人。

面对重重压力,老师既不敢懈怠工作,又不敢过于严格管理学生,在长期的无奈之下,很多老师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佛系,对一些违规的学生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教育教学本来就是一项共性与个性兼顾的工作,需要每个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建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避免刻板的模式教育。

但是,在各种压力下作出的无奈妥协,不仅压制了老师的成长空间,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消极影响,而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学生。

学校要签“管或不管”协议,家长很为难?教育如何在共勉中共情

2.人人皆行家,滋生了一批自以为是的家长。

2019年6月19日,安徽铜陵的周安员老师正在上课,一女生和一男生突然打了起来。周老师上前拉架,拉住男生的手并将其按回座位上。事后,家长认为孩子受了伤,去做了CT,学生无碍。但家长要求周教师赔礼道歉并承担检查费。周老师认为家长无理取闹,就报了警。

警方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劝说周老师承担学生检查费。但周老师认为自己没错,坚持不同意道歉和赔偿。为了息事宁人,他丈母娘就掏了930元来赔偿。周教师想不通,最终以自杀对"不公平"发出了无声的抗议。

今天的家长大多都经历过比较完整的教育过程,导致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有充分的发言权,甚至还自诩为"专家"。殊不知,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早已发生了改变,不管是学生个体还是成长环境,抑或是教育资源,今天跟以前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有部分家长,他们总在自以为是中无视教育的内涵,在故作姿态中对教育说三道四,在妄自尊大中对教育指手画脚,这样的家长不能说是子女教育的失败者,但大多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自误"者,也会在不久的将来为自己的行为,默默吞下苦果。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难道还少吗?

学校要签“管或不管”协议,家长很为难?教育如何在共勉中共情

3.为什么校闹事件多发生在三四线城市,而不是一二线城市。

去年7月,山东五莲二中的杨守梅老师因用书本惩罚逃学的学生,被家长告到学校。学校对杨老师作出处罚:当面道歉、取消当年绩效奖金、取消当年评优资格。

但家长仍不依不饶,再次闹事,并提出新的条件:开除杨老师,索赔30万,并保送孩子上一中(当地最好的中学)。面对如此无理的要求,五莲县教体局竟真的追加了处分:不再聘用杨老师,并将其列为失信人员。


梳理近年来的校闹事件,或者说是师生矛盾,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几乎所有的事件都发生在三、四线城市,而甚少听闻在一、二线城市发生。这个奇怪的现象,难道说明了一、二线城市的家长都不懂教育,还是说不心疼孩子?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懂教育,心疼孩子,才能更理性地看待教育中的问题,更理性地对待孩子的成长。

大城市的家长,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竞争,在磨练中拓展了他们的眼界和视野,让他们更明白教育之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了孩子的学习,他们可以一掷千金买学区房,可以节衣缩食报特长班,可以为了一个机会,陪孩子通宵达旦……正是因为太多付出,他们才知道教育规则的重要性,才知道教育规范的必要性,才知道尊师重教,也才更知道要珍惜当下。

然而,三四线城市的部分家长,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压力,往往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下,根本搞不懂教育,却要卖弄自以为是,从不检讨自己的错误教育,也不自省自己的培养责任,反而热衷于挑刺,对教育轻则指手画脚,重则上纲上线。眼界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在这部分家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

致。

学校要签“管或不管”协议,家长很为难?教育如何在共勉中共情

4.教育需要共勉,和谐需要共情。

说到学校要求家长签订"管"与"不管"的协议,这虽不是最佳的管理方式,但却是"校闹"现象下的无奈举措。有的家长会毫不犹豫地签,有的家长会毅然决然地反对,签与不签这都是家长的权利与自由,但对于心怀顾虑的家长来说,学校也不会勉强,这样起码可以让老师不会因学生成绩差而愧疚。

其实大家都明白,签协议只是一种契约,一种约束,其目的只是让家长能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并不是签了协议后,老师就可以每天对孩子又打又骂。如果孩子违反了纪律,最多实施必要的惩戒,现在的老师谁还会傻到无故去体罚学生?这样的道理如此浅显,怎么还会有家长感到为难呢?不客气地说,这样的家长是不合格的家长。

老师和家长因孩子而结缘,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应该在共勉共情中彼此成全,而不是相互指责和为难。要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谁的成长不经过一番磨炼和挫折呢,如果让孩子永远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何时才能长大?

学校要签“管或不管”协议,家长很为难?教育如何在共勉中共情

写在后面:

时代在变化,但教育的宗旨并没有变化。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授业解惑,还需要传道引领,这个过程仅靠某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老师,左手是责任,右手是未来;作为学生左手是学习,右手是习惯;作为家长左手是义务,右手是权利。这么多只"左手"与"右手",如何才能紧紧地握在一起形成教育的合力,值得我们每个人理性思考。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交流。

关注“豆爸侃教育”——说教育事,解教育规,做教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