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憤怒的背後,是愛和信心的匱乏,家長一味指責會讓孩子更受傷


對於孩子發脾氣,各位家長是怎麼看的呢?在大多數家長的眼裡,孩子有脾氣就意味著是“壞孩子”“不聽話”的表現。但家長們認為的事實就是事實嗎?有許多心理學家都研究過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最終得到的結論就是——孩子憤怒是一種求救信號,因為孩子感受不到家庭對自己的愛,從而產生了憤怒。孩子的憤怒是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恐懼,所以孩子發脾氣更像是一種預警,在告訴家長們自己需要關注,需要家長們的愛和幫助。美國的心理學家就說過:孩子的怒氣背後通常是可怕的經歷。簡單來說,孩子們的憤怒都是事出有因的,並不是無緣無故形成的。

孩子憤怒的背後,是愛和信心的匱乏,家長一味指責會讓孩子更受傷

不知道大家之前觀看過一檔叫《育兒大師》的節目沒有,有一期的孩子就是我們口中說的“暴躁孩子”在節目中,孩子也沒有掩飾自己的脾氣,對父母動不動就發火哭鬧。一開始大家都對這個孩子的脾氣感到不滿,但隨著節目的推移,大家猜知道孩子在三歲之前是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但爺爺奶奶並沒有對他重視,始終處於“放養”的階段,到現在家長們才知道,由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失了父母們的陪伴,才造成了脾氣暴躁的原因。

一、孩子的憤怒是一種求救信號

1.是缺少關心的一種求救信號。

許多家長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都會選擇用“冷處理”的辦法,讓孩子單獨待在一個地方,等脾氣消散了再出來,其實這種解決辦法對孩子是非常不利的,父母們並沒有去關心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缺少了應有的關心,就會讓孩子成為一個“火藥桶”,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從此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2.

是缺少愛的一種求救信號。

孩子們對家長髮脾氣,其實也是一種試探方法。試探家長對自己的愛,如果家長們置之不理的話,孩子們就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不重視自己。那麼當下一次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忽略的時候,就會再一次發脾氣,企圖用這種方式重新奪回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從而讓發脾氣變得具有反覆性。

孩子憤怒的背後,是愛和信心的匱乏,家長一味指責會讓孩子更受傷

當我們知道孩子的憤怒是一種求救方式的時候,我們就不應該再對孩子進行冷處理的方式,從孩子憤怒的背後去了解他們內心的需求,儘早改掉孩子用發脾氣去宣洩自己情緒的習慣。

二、孩子憤怒並不可怕,最怕的是親子聯結斷裂

1.忽視憤怒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

孩子出現憤怒是為了保護自己,那麼當父母選擇去忽略孩子憤怒的時候,父母這種忽略會讓孩子誤認為家長是不理解自己的,從而會誕生出一種不安全感,慢慢的隨著這種不安全感的增多,孩子會逐漸關閉自己的內心,斷絕和父母交心的通道,當孩子主動斷絕這條路之後,父母也無法進入到孩子的內心,從而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誤會越來越深。

2.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上面已經說到了,當孩子選擇斷絕和父母交心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會降低對父母的信任,信任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礎上的,當交流沒有了,信任又從何而來呢?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孩子變得更加不可控制,管教也變得難上加難。對孩子來說,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就像是內心世界裡“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最親近的人他們都不願意去信任,那麼自己的世界就容易被欺騙和傷害佔滿,孩子漸漸的會對周圍的人和事都充滿敵意。

孩子憤怒的背後,是愛和信心的匱乏,家長一味指責會讓孩子更受傷

3.親子鏈接斷裂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脆弱和敏感。

孩子們一開始對世界的瞭解都是基於父母,當這種鏈接斷裂之後,孩子們對世界的認知就會斷裂,間接的造成情感上的缺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雖然外表看不出來,但他們的內心是“千瘡百孔”的,別人的一句壞話,都有可能會成為情緒崩潰的開端。

孩子喜歡發脾氣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同樣的想要解決孩子亂髮脾氣的毛病,家長們也要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治療孩子的“傷痛”呢?

三、心理學家:“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1.給孩子一個平靜的環境。

父母們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我們經常都在說,孩子會模仿家長們的行為習慣,如果家長有著大喊大叫、隨意發脾氣的習慣,那麼孩子也會在不經意之間模仿到家長們的行為,我們的脾氣是和孩子的脾氣息息相關的,所以家長在家裡應該儘可能地去避免憤怒的宣洩,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孩子能夠在這個環境之中思考、表達、犯錯、探索。

孩子憤怒的背後,是愛和信心的匱乏,家長一味指責會讓孩子更受傷

2.讓孩子看見自己的憤怒,認識憤怒。

在孩子沒有生氣的時候,家長們可以問一下孩子“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會怎麼辦呢?”根據孩子對憤怒的認識,來做出應對。比如說孩子說當自己生氣的時候要打人,家長們就應該指出打人是不正確的行為,並告訴孩子正確宣洩情緒的方法,和引導自己情緒的方法。或者可以用一些兒童讀物,讓孩子對憤怒有清楚的認識。

3. 讓孩子儘可能地用說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大多數孩子在憤怒的時候都會選擇用沉默的方式來對抗家長,所以家長們要做的應該是讓孩子在發脾氣之前,把導致自己憤怒的原因說出來。讓孩子把自己的情緒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那麼相對應的,家長更應該儘早開始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讓孩子知道一些情緒的表達方式,比如說“我很不開心,我很難過……”

孩子憤怒的背後,是愛和信心的匱乏,家長一味指責會讓孩子更受傷

情緒能夠影響孩子整個成長過程,孩子們是否會被情緒影響,是否會因為情緒走向“彎路”,想要避免這些情緒帶來的副作用,家長們的教導至關重要。

今日互動話題:你的孩子喜歡在家裡發脾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