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泊船,孤独旅人的心声:《旅夜书怀》

都说时势造英雄,那反过来说,有多少英雄生不逢时呢?仅以诗词史看,就至少有陆游、辛弃疾。当然,杜甫的一生,也苦在生不逢时。

月夜泊船,孤独旅人的心声:《旅夜书怀》

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由盛转衰,杜甫便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居无定所。

公元764年,时值唐代宗广德二年,杜甫的好朋友严武领剑南节度使,奉旨督川。三月份,他邀请杜甫回成都。已经53岁的杜甫,从阆州重新回到了成都。这个春天,杜甫难得写下一首比较明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月夜泊船,孤独旅人的心声:《旅夜书怀》

好友严武对这位老伙计非常支持,处处给予照顾。本来,在好友的帮助下,杜甫应该能过几天安生日子。谁想到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四月,严武突然去世。杜甫失去了靠山,不得不乘舟东下,举家搬迁。在嘉州到忠州的漂泊途中,他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月夜泊船,杜甫看到了微风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高耸桅杆的小船孤零零的停在江边。他看到了平野开阔,星星如垂地面,月光明照,大江奔流。本是壮阔美景,宜人心神,他却无暇欣赏。他想的是什么呢?他在想我这辈子就想当个好官,就想为黎民百姓做点实事,当头来居然是因为写文章而著称了?他想我也到了年老多病该休官的岁数了。这奔波劳碌的样子像什么呢?哦,原来就是这天地间独自飞翔的沙鸥。

月夜泊船,孤独旅人的心声:《旅夜书怀》

诗歌的尾联是名句,承接颈联之悲怀,想象沙鸥以自伤漂泊,完成“顿挫”之表达。天地之景,场面宏大无比;而一只沙鸥,在天地面前又何其渺小。作者试图表达,天地虽大,自己却如同天地之间的小小沙鸥。扶孟先生在《唐诗矩》里对此感叹,“语愈悲,气愈傲”,杜诗从大景写悲伤孤独之情,但抒发的却是作者无边的傲气。《姜斋诗话》 (明王夫之)里言及,“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情景名为二,实则不可离”,又有《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言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颈联与尾联即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自己孑然一身四处漂泊,正像是广袤天地之间孤零漂泊的一只沙鸥。诗人借旷大渺小之景物对比,烘托出孤零独立于缥缈之中的沙鸥形象,借沙鸥自喻,表达出天地之间无所可依的寂寥。

月夜泊船,孤独旅人的心声:《旅夜书怀》

诗中“垂”、“涌”这两个动词用的尤为巧妙,以动衬静,突出原野广阔,江流奔波。而后诗人笔锋一转,借景抒怀,将自己比喻成天地间孤独飞翔的沙鸥,流离失所,正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描绘出一幅壮丽开阔的画面后,偏偏是若无其事的感叹,更显夜景辽阔,诗人惆怅。

这不,他这爱操心的毛病又犯了。他回想起自己这一生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回想起朝廷黑暗腐败,多少豪杰空有一身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回想起芸芸众生人间疾苦,黎民百姓在战火中不得安宁。瞬间又老了十岁。

月夜泊船,孤独旅人的心声:《旅夜书怀》

在古代,入朝当官可是当时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于是便有了孟郊登科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有诗人没那么幸运,连一生潇洒如少年的李白也曾有理想破灭的时候,于是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感叹。诗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更是将诗人年老多病之叹,壮志难酬之感跃然纸上。

月夜泊船,孤独旅人的心声:《旅夜书怀》

我们读杜甫的文字,有时可以把它们看作为一种特殊的日记,但感情显然比一般日记更加强烈和直接。我们从中可以读出诗人在当时的“当下”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体验。同日记一样,这首《旅夜书怀》描刻出一个非常个体化的记录:虽然确切时间、确切地点、确切情形之间的关联已经永远失去,无法确认,但后世的读者相信这一切的历史真实性,并且依赖这一真实性,进而产生自己的解读。此诗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其在诗歌上的发明创造,而在于杜甫与此时此境的惬然邂逅,以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化记录。

月夜泊船,孤独旅人的心声:《旅夜书怀》

要说“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那要是“人生苦多”,这可怎么办呢?杜甫没有赶上李白时期的盛唐时代,所以一生仰望。他这辈子,说惨吗?是真惨!说刚吗?是真刚!国运动荡,命运不曾厚待与他,他也从未向命运屈服。他是现实主义诗人,用笔伸张正义,谱写传奇。即使漂泊不定,也不敢忘黎民百姓。即使孤苦无依,也不曾俱贪官污吏。他是诗人也是战士,他是杜甫,无边黑暗里最锋利,最闪亮的那颗星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