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医学博士】有哪些在选择当一个医学生之前应该知道的事?

本文作者为复旦医学在读博士,基于高中学弟提问撰写此文。

【复旦医学博士】有哪些在选择当一个医学生之前应该知道的事?

图1.复旦大学本部-邯郸校区


笔者从一所末流医学院本科考研进入全国顶尖综合大学医学院读研,当我看到这个提问的时候,内心波动还是很多的,尤其是最近接触到很多非医学的优质同龄人之后,思考了很多。想跟题主说点心里话,也想回顾一下自己的医学路。

从医:

作为一个性格温和,从小听话懂事的男孩子,一直以来学医就是自己的理想。出身乡下不懂行情,当年所有的志愿都填了医学,总以为医生可以救死扶伤,总以为可以扁鹊华佗,但随着阅历的增加,越来越觉得自己就是一颗螺丝钉,还是已经部分生锈的那种。

本科

当代社会越来越多人对学校层次的差异性不置可否,甚至认为无关紧要。好在知乎上对于这类问题一直持肯定态度。可能很多人的体会没有我体会的深。本科的我就读于一所末流医学院的所谓王牌专业,然而本科的五年中,这所谓的王牌专业除了在校内麻痹自己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一所纯医学院校,能给学生的东西实在有限,加之学校处于一个勉强三线的城市,更加限制了本就没啥见世面的我的认知。

所以,如果题主想学医,我恳切的建议,一定要努力考高分,去选择一所综合型大学的医学院,而不是纯医学院(除了协和)。这样一则在本科时段可以更大的提升自己视野,二则万一学医之后后悔了,还有转专业的余地,三则多认识一些非医学专业的同龄人,有助于更清醒的了解医患关系的现状和原因。大五的实习,个人认为极为重要,第一次去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在医院里和带教、和护士教员以及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绝不是在医学院里能够学到的,很多你以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处世准则并不一定适应当下医疗环境。没人会喜欢一本正经总是端着的呆头医学生,医生不喜欢,病人更不喜欢。只是实习的一年可能是你从医生涯中最艰苦的一年,因为在实习医院你不仅要干活没钱,有的医院还要交实习费,而且可能会被任何人欺负和呼来唤去,当你的高中同学开始读研或者工作拿工资的时候,你还在医院里做着一些你在家都不可能做的脏活累活,更心塞的是,如果你要考研想翘班,还有科教处这个神奇的部门专门抓你。虽然已经过了三年,但每当我回想当时的艰辛,都会想蹲下来抱抱自己。


【复旦医学博士】有哪些在选择当一个医学生之前应该知道的事?

图2.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图书馆


考研:

考研可能是全国范围内80%医学生的必经之路,毕竟本硕七年和本硕博八年的名额有限。可能到了你决定要考研的时候你才会真的对从医究竟是什么有一点点模糊的认知。因为这个时候你要选择读科研型还是专业型硕士。这种问题各种考研板块都有详细经验,然而我最想告诉答主的是,研究生专业和导师的选择可能关乎你一生的发展。现行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导师的权力大的惊人,能选到一位人品贵重、经费充足的老板是需要实力更需要运气的。比方说有的医院,明明是科研型研究生,对毕业论文要求略高,然而却强迫学生到临床干活1-2年。若是有临床数据作为毕业论文,这是一件美事,但是如果没有,再在自己的下班时间去做基础实验,那艰苦只能说是身心俱疲。所以在选择之前,一定要想尽办法打听到导师的风格,尤其是性格和人品。

读研

研究生期间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会清晰的认识到,掉头发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有在临床工作的同学会认为科研型硕士天天不知道在干吗,早上睡到10点起,中午到实验室,晚上干到11/12点简直颠倒了生物钟。其实很多板块都会争论专硕和学硕到底应该怎么选,其实无论怎么选都行,到后来都是专硕同学在临床累死累活羡慕科硕日常的度假一般的作息,科硕被数据愁到彻夜失眠羡慕专硕只用一篇综述就可以毕业,都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我觉得无论自己目前是什么身份,充足利用手头资源,把待做好的事情尽力做到优质,就是很精彩的一个研究生生涯。

工作:

然而即便有上述辩证的想法,可能依然抵不住对比。很多回答都提到一个核心思想——在中国当医生苦。而且对于95%的人来说,出国行医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其实说起来,哪个行业不辛苦,那些在实验室每天辛苦推销试剂的试剂商很辛苦,把自己埋在代码的海洋中遨游的程序员很辛苦,各个行业有各个行业的苦。只是医学,这辛苦是性价比低。其他行业,在辛苦的工作日之后,有常规的周末和休假,有过得去的工资可以去享受一下生活。相比之下,也许社会总是认为医生的收入算是中上,暂不说这是不是真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医生的投入和收入是绝对不成比例的。同样的学历学位和脑力体力活,在其他行业如金融行业在30岁的平均收入水平,可能是医生在40岁之后才可能有机会企及的薪资,更何况除了需要读到博士的长学制外,还有万恶的规培制度。

选择从医,必须了解规培。若说规培对于医学生的成长是否有益,这个是百分之百的肯定答案。即便以前没有规培制度,也会有院内轮转的类似要求。专科医生只懂自己科室的疾病是很危险的。但是,现行的规培制度与我国国情大大不符。规培医生沦为实习生plus,日常处于鄙视链的底端不说,各种考核让规培医生顾此失彼。此外,很多医院的规培生并没有被医院接纳,很多临床技能都会因为规培生身份而有所保留不愿意教学。最打击人的是,规培待遇之低令人发指,你是来学习的嘛,2000左右在多数医院已经算不错,本科、科硕、科博毕业参加规培,待遇可能仅相差400左右,这个时候你可能已经是30岁的年纪了!这个年纪做点啥能是这薪资?你可以说不跟别人比较跟自己比较就好,然而同学这个年纪结婚你总得出份子钱吧?想想就心塞。目前除了上海市统一将规培医生和专硕、专博算作医院职工,待遇尚可之外,我没有听说别的地方工资待遇令人幸福。规培结业后,各位规培生还需要再找工作,因为留院的名额相当少,可能仅有规培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因为本人并不是热门科室,所以看师兄师姐工作都还尚可,但是对于一些心内普外等大科室,其就业压力估计相当大了。


说了很多,做个小结。如果想靠学医赚大钱或者改变生活质量,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至多是有钱没时间花,这钱还都是小钱,还都是拿命赚的。如果想靠学医去拯救社会或者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这个想法很好但很难去实现,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妙手回春的医者寥寥几人,我们可能都是普通医者,就像是手术室麻醉医生用的输液泵,没日没夜的工作还不容易坏,靠工作时长和任劳任怨获得外界的尊重。你说用上输液泵都挺贵的吧,我说是贵啊但不是泵本身贵而是里面的药贵。有时候很无奈,同龄同学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用自己赚的钱和自己的合理休息时间去旅游,医生只能在值班室和病房之间来回奔波微信步数常规上20000步;有时候很心酸,一把年纪物质上还不能孝敬父母,且明明自己就是医生但是家人生病了由于离家太远无法照顾。


但是,也有幸福的时候。

和人初次见面自我介绍说是医生的时候,不懂行的社会人都会觉得眼前一亮愿意和你交谈,虽然我们知道他们很可能下一句就会说自己或者家人谁谁谁哪里不舒服问你怎么看;

跟着带教老师把病人医治好之后看着病人和家属面容由担忧转向红光满面的时候会有说不出的成就感,尽管当代这种成就感和使命感被媒体煽动大众作为道德绑架的理由;

网上很多女孩子都会想找个医生男朋友因为觉得医生男朋友不会在她来大姨妈的时候只会说“多喝热水”,然而只有真的是医学生的女朋友才会知道医学生有时候忙的别说照顾她,连回复她多喝热水的时间都没有。

所以你说学医到底是为了个啥,目前的我仍然对于未来的工作有所憧憬,但上述的担忧和不满也着实存在。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我只能做好当下的工作,去科研,去实验,去按时毕业,期望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慢慢拾回幼时对医学的敬畏和信心。

这辈子绝不后悔,下辈子绝不学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