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漢三傑”之首張良在大漢開國群英榜中的排名,能看出什麼?

中國歷史五千年中,歷代王朝更迭,幾乎每個朝代開國皇帝,都會為當初一同打天下的功臣論功行賞,或封諸侯,或賞爵位。類似於周王朝分封八百諸侯、三國時期蜀國的”五虎上將“以及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作為大漢開國皇帝的劉邦,自然也追逐先人的腳步按套路出牌,成立了一個叫“大漢開國群英榜”的榜單,先後“

侯者百四十有三人”,記載於《漢書·卷十六》中:

”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劉邦“始論功而定封”的初定功臣只有十八個人。而“侯者百四十有三人“,也就是這一百四十三人的”總榜單“是漢朝十二年時呂后命令陳平排位的。

從“初漢三傑”之首張良在大漢開國群英榜中的排名,能看出什麼?

據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作為“初漢三傑”之首的張良,劉邦身邊搖鵝毛扇的決策人物,“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即沒有入圍”初定功臣十八侯“,在後面那個”總榜單“的排名竟然也是不可思議地落到六十二位。雖然排名靠後,但並不代表張良對大漢的貢獻就是杯水車薪。縱觀劉邦從起義到大漢建立,張良的謀策無愧於”定國安邦“的帝者師身份。比如創業初期設計先入關中,搶佔咸陽,還軍灞上,避免決戰;鴻門宴上,利用項伯,使得劉邦虎口脫險;燒燬棧道,調虎離山,迷惑項羽,激楚伐齊;後來說服劉邦重用韓信並封其為齊王,聯結彭越、英布而建立起攻楚的統一戰線;集團建立伊始建議先封雍齒,團結內部;遷都長安以求長治久安等等。

可為什麼貢獻如此卓著的張良排名如此靠後呢?透過現象看本質,下面一勺就從三個方面具體分析這究竟是為什麼。

從“初漢三傑”之首張良在大漢開國群英榜中的排名,能看出什麼?

論功行賞的本質一:軍功

這第一個本質,我們從”漢承秦制“中可以剖析。所謂”漢承秦制“,就是西漢建立後,承襲秦制,雖略有所改,但是基本上沒有突破秦代模式。說到秦國模式,又不能不提及那老生常談的商鞅變法。畢竟商鞅變法關係到戰國時期,秦國從一個西陲小國崛起成為凌駕於六國之上的強國。商鞅變法是秦國走向”列強“的發動機,秦國正是沿著它所設計出來的模式,一路高歌猛進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興兵而伐,則武爵武任,必勝。“----《商君書·去強篇》

也就是說,如果秦國發兵去攻打別國,那麼就要按軍功的多少授予他們官職和爵位,就一定會取勝。商鞅變法以法家的思想為基礎,對秦國上上下下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提出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的主張,卻是在秦國實施得最為徹底的,”虎狼之師“也由此而來。

漢朝初建,秦朝雖然已經滅亡,不過祖龍雖死秦制猶在。在商鞅變法中獎勵軍功的思想和秦朝軍功爵制的影響下,劉邦豈能不知”羅馬不是一天建成也不是一個人能建成“的道理?所以論功行賞的首要前提”軍功“肯定是放在首位。

初定蕭何、曹參、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陳武、王吸、薛歐、周昌、丁復、蟲達這十八侯當中,除了排名功臣榜第一的蕭何以”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為由之外,其他的十七人簡歷中無一不是有著攻城野戰的履歷,雖然軍功因人而異,但是劉邦自然不會同項羽一樣冷遇這些披襟斬棘的將士。而首席謀士張良,因為沒有攻城野戰之功,自然不在榜單之中。

從“初漢三傑”之首張良在大漢開國群英榜中的排名,能看出什麼?

論功行賞的本質二:首義親信

軍功作為論功行賞的首要前提,那首義親信也是重中之重。如果即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首義親信,又身兼軍功,那不封侯就沒天理了。

劉邦的”首義親信“,俗稱豐沛老鄉,這還得從劉邦早期的經歷說起。出生於沛郡豐邑中陽裡,今江蘇省豐縣的一個農戶家裡的劉邦,成年後在沛縣做了泗水亭長。官職雖小,但是他為人好爽,人緣也特別好,不僅在當地小有名氣,和縣府的官吏們混得也很熟。

比如秦朝沛縣縣吏蕭何、賣狗肉的樊噲、沛府馬房裡掌管養馬駕車的夏侯嬰等等都是劉邦的知交好友。後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劉邦響應之後,這些知交好友都跟隨在劉邦身邊。作為劉邦沛縣起義的創業班底,從入關滅秦,到劉邦分封漢王,再到楚漢爭霸,最後開元建朝。跟隨在劉邦身後的這群沛縣老鄉,從知交好友華麗轉身為開國功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情義這種東西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成的,何況這些沛縣老鄉都是跟隨劉邦一同出生入死過,他不敢怠慢也不會怠慢。論功行賞對劉邦而言能夠頭疼的就是功勞大小的排位問題而已。

高帝六年(前201年),群臣均已受到封賞,待到向劉邦進言評定位次時,群臣都說:”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

關內侯鄂千秋進言:“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劉邦聽後大叫一聲”好“,最終決定將蕭何排在功臣榜第一位,曹參次之。

而張良是半路加入到劉邦體系之中的,雖然後來也是功勳卓著,但是和劉邦身邊的”第一梯隊“班底相比較,優勢卻是有點單薄。

從“初漢三傑”之首張良在大漢開國群英榜中的排名,能看出什麼?

張良自身原因:純謀士戰略家與”黃老學說“影響

通過上述的分析,大體可以確定張良為何既沒有入圍高祖初定”十八侯榜單“以及在後來的”總榜單“也是排名靠後的原因。畢竟張良一無軍功,二不是首義親信,但是一勺還是要補充一點,那就是張良純謀士戰略家的身份。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正如司馬遷所說,古時人臣的功績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國家的稱”勳“;依靠出謀劃策的稱”勞“;藉助武力的稱”功“;明確功勞等級的稱”伐“;憑藉資歷長短的稱”閱“。”初漢三傑“之首的張良,他和”勳“、”功“是劃不上等號的,美其名曰只能是”勞“,即所謂的純謀士戰略家。

此外,精通道家”黃老學說“的張良,深知功成身退的意義。戰爭結束,像他這樣”決勝千里之外“的頂級謀士戰略家作用不再凸顯,所謂”伴君如伴虎“,一則是因為自己是曾經六國中韓國貴族出身,二則是因為治國方面有蕭何這樣的政治家足以。

張良不曾有戰功,高祖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張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史記》

張良雖然不曾有戰功,但是劉邦對他的傾心推崇毋庸置疑,曾讓張良自己選擇富甲一方的齊地中的三萬戶作為封賞。事實證明,張良當初婉拒劉邦給他齊國三萬戶的賞賜,只甘願做一個留侯的決定是正確的!

結語

常言道,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用。”初漢三傑“之首的張良,深知名韁利鎖牢籠天地,身後虛名,何似生前一杯濁酒。張良對劉邦,大約只是一種深切的感恩知己之心。功成身退的他,既已”了卻君王天下事“,便不再細想”身前生後名“,能上榜大漢開國群英榜的名單,何樂而不為?封侯萬戶,都未是平生意!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商君書》

《資治通鑑》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