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妮为啥发了脾气,《少年派》戳中了无数父母的痛点

最近几天,豆爸被热播剧《少年派》刷屏了。

剧中妈妈闫妮和女儿赵今麦之间的母女大战令人窒息。

有网友吐槽,“非常怀疑编剧偷窥了我们的高中生活,但我没证据!”

更有网友直呼剧终的闫妮和他妈太像了!

剧中的闫妮(饰演王胜男)控制欲很强,看你做什么都不顺眼,唠唠叨叨喜欢挑刺,动不动就劈头盖脸的一顿思想教育。

还有高中开学第一天的那场戏,妈妈闫妮和女儿赵今麦(饰演林妙妙)的对话:

“林妙妙同志,高考倒计时从现在开始,今天是2014年8月31日,距离2017年高考,还有一千零十天。”

闫妮为啥发了脾气,《少年派》戳中了无数父母的痛点

就当妙妙要说些什么的时候,闫妮一点不容孩子反驳的余地:

就在我们说话这会功夫,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分钟,到了明天早上,你离高考又近了5分钟。逝者如斯夫......”

闫妮为啥发了脾气,《少年派》戳中了无数父母的痛点

林妙妙已经非常伶牙俐齿了,但还是说不过她妈。

《少年派》的名字听上去像是一部青春校园剧,但从已播出的剧情看来,最扎心也最亮眼的反倒是这群高中生们的父母,与他们之间的日常。

也由于过于真实,很多人看得又哭又笑

剧中还有一幕,闫妮看不惯女儿这发型,就直接说道,“你看你头发帘厚的挡着眼睛,你能看到你的前途吗?”

闫妮为啥发了脾气,《少年派》戳中了无数父母的痛点

“你不会拿个发卡别上去啊”

闫妮为啥发了脾气,《少年派》戳中了无数父母的痛点

“高中生了,还别个Hellokitty!”

闫妮为啥发了脾气,《少年派》戳中了无数父母的痛点

连上厕所也时时刻刻被监视,多呆几分钟都要在门口“念经”。

仿佛长了透视眼,隔着门都能知道你的里面干啥。

闫妮为啥发了脾气,《少年派》戳中了无数父母的痛点

可以说,闫妮和张嘉译演活了一个中国式的孩子家长。

每个人看到都会从中看到共鸣。

当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理性地去看这样的场景时,觉得教育孩子好像不应该这样,或者说内心明白应该有更好的方式来激励、鞭策孩子。

闫妮为啥发了脾气,《少年派》戳中了无数父母的痛点

但常常生活中我们的情绪由不得我们控制,在发现类似于“厕所玩手机”的事情时,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去阻止,说话和行为就和剧中闫妮表现得一模一样。

这是为什么呢?

豆爸在文章“到底是什么让你没忍住又一次吼娃”也去反思过。其实从心理学方面讲,这是人的“羞耻感”在作怪。而在传统的中国人身上,羞耻感主要来自于下面三个方面:

  • “学历低,没文化,学校不好”(最大的羞耻感来源)
  • “没有钱”“长得不好看”;出生不好(阶层的羞耻感)
  • 关于性的羞耻感

当孩子任性、不听话或成绩差时,家长的羞耻感就会油然而生,所说所做的就是不断控制孩子的行为。

闫妮为啥发了脾气,《少年派》戳中了无数父母的痛点

这里所说的羞耻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评价情绪”: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代表了我是什么样的人,孩子的成功与失败,意味着我的成功和失败,孩子成绩不好,我会很没有面子、很丢人。一感觉到丢脸,家长的火就上来了。

羞耻感会让人很难保持冷静和客观,不自觉地强迫、控制孩子,有时候我们不经意流露出的语气,都会让孩子们接收到讯息。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样的羞耻感呢?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受羞耻感控制时,我们不妨展示自己的脆弱层,诚实地分享自己的羞耻感,和孩子或者周围的人承认自己的羞耻感。

如果我们拒绝承认自己因为羞耻感在对孩子提要求,孩子不但会接收到来自我们的羞耻感,还会再上面再加一层羞耻感,从而恶性循环。

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进行诚实的沟通:

“孩子,今天老师跟我说了关于你在学校的行为表现,我感到很没面子,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我看到你的成绩,觉得我给你辅导作业的时候没有教好你,觉得自己很失败。”

当我们直接面对这样的羞耻感,我们也会慢慢走出这样的沼泽,和孩子的沟通也不再是打压式、强迫式的。

孩子自己内心的力量也会因而得到释放。

闫妮为啥发了脾气,《少年派》戳中了无数父母的痛点

另一方面在日常和孩子沟通中我们要学会让孩子知道界限

如果孩子的行为没有界限,放养式的教育会让孩子内心深处没有安全感。

当家长设定适合的界限,是能够给孩子创造安全感。就好比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对购置房产情有独钟,因为在我们集体潜意识里面,买房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如果一个人对内部安全感感觉不够的话,他是可以通过买房来弥补不足的安全感。同样,如果家长想给孩子一定的安全感,给孩子设置合适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界限不是一种限制,既不会限制人的自由意志,也不会限制人发展的潜力。

真正好的界限,不应该让人感觉到一种强迫或者愧疚感。界限设置以后一旦违反,就会产生相应的后果。

但这样的界限如同一面墙,只是一个规则,如果触犯就会得到惩罚,但不会指责孩子,不会发脾气也不会算旧账,这其实就是界限的属性。而在现实情况中,

父母常常会带有脾气的指责孩子,那这就不是界限的内容了

界限是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在想要发火的时候,懂得自我觉察一下,大部分的情绪其实是来自于自己,而不是孩子。学会分析自己的情绪才能够真正从底层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这也是我们在看《少年派》中的那个闫妮时,感觉似曾相识却又清楚育儿本不该这样的原因。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也会变得更加轻松、积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