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太医院:完善的制度,保证了皇室成员的健康

引言

随着电视剧《女医明妃传》的热播,太医院的话题也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相信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对太医院并不陌生,太医院是古代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医药工作,为宫廷内部服务,从金代开始兴起,而明代除了为皇帝提供御药房外,还设有专门为皇太子、后宫嫔妃和王府大臣服务的医疗机构。

明代太医院:完善的制度,保证了皇室成员的健康

一、太医院的由来

在古代皇权思想至高无上,皇帝的健康不仅影响自身,甚至影响到整个社稷的兴亡,所以每个朝代都会非常重视,正因如此,成立专门的机构为皇上的龙体保驾护航,而太医院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产生的专门机构。虽然各个朝代名称有所不同,但是实际他们的工作性质却是一样的。

二、追溯历史上的太医院

周朝时已经有了供皇上差遣的医师,分为上士和下士,用来掌管皇家医院的事务。秦朝和汉朝开始设置太医令,细分出了给百官治病,分为“太常”太医令和“少府”太医令。

到了隋朝已经设置了太医署,来主持这个部门的官员称为太医署令,并且一直沿用到了元、明、清,一直到清朝末年。只是元朝的太医院在制度和规模上更加完备,从一个职能部门,渐渐增加了行政管理职能。不仅是过去的继承,也不断的在发展中完善一些不足。

三、明代太医院的设立

虽然太医院在各个朝代由来已久,但明朝的太医院与以前朝代的大有不同

明代太医院:完善的制度,保证了皇室成员的健康

明朝是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在宫廷医疗上也以太医院为主,设置的机构也非常的细致并且互相制约,太医院虽然是全国最高的医疗管理机构,但专门为皇帝看病的实际上是御医院,民间的医疗相关工作则由当地负责,他们都是相对独立的,并不完全由太医院统一管辖。太医院在古代的角色有点像现代卫生计生委机构。

四、明朝太医院的管理机制

明朝的太医院不属于六部管辖,而是属于皇帝直接领导,明朝的太医院设有院使、院判和吏目负责管理,余下的设有御医、医士负责具体业务,其御医也分职担任部分管理职能。

院吏又称为医院掌院院使,为太医院最高长官,设一名,官职在三品到五品,不同时期有变动,据《明会典》记载:

吏目旧止一员,后以医士年深考升,不拘定员。在内于圣济殿,在外于本院,及各差供事。隆庆五年,定为十员。


除了上述三个职位外,太医院还有御医和医士若干名。另外,还有和其他机构对接的专职管理人中。

  • 太医院的下属机构

太医院除了储备医生,还要储备药材,为了方便太医院的统一调配,因此,明朝在太医院设立了三个下属机构

明代太医院:完善的制度,保证了皇室成员的健康

1、 生药库

生药库是太医院较为重要的下属机构,如果太医院要救人,需要从全国大量的储备药材,

而生药库就是储存和管理这些生药的地方。

2、惠民药局

惠民药局以称“太医局熟药所”是由太医院直接管理、面向百姓开放的熟药成品销售场所,

同时惠民药局还兼有救济贫民等公益的义务。

3、御药房

御药房主要负责皇帝的医疗用药,一般选用皇帝极为信任的御医和内侍共同管理。

  • 太医院医生的由来

太医院人数众多,而是这些人都是从哪里来,就说到了医生的来源和培养

众所周知,自从隋唐以来,科举制度成为朝廷选用人才的重要工具,但科举制度只适用于朝廷选拔行政官员,太医院作为专业领域,明显这种方式不太适合。

太医院的医生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御医,医士。

明代太医院:完善的制度,保证了皇室成员的健康

御医主要给皇帝、嫔妃、公主、皇子们看病,他们除了过硬的业务能力之外,还兼有一定的管理职能。

医士则比御医低一个层级,但他们也是业务能力比较强的,主要配合御医做一些辅助类的工作。

太医院挑选医生的渠道,主要分为三个:

1、医户家庭

明朝以来,在户籍制度的要求下,子承父业成为社会主流,即军人的儿子还会继续当兵,

工匠的儿子还会继续当工匠,而医生的儿子自然还会继续作医生,世代行医。

《明史》记载了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下令录用民间人才的统治

凡天文、地理、医药、卜篮、师巫、音乐等项艺术之才,礼部务要备知,以凭取用。

2、推荐保举

除了从医户中找生源以外,明朝还规定可以让地方官员以保举的方式来推荐优秀医者,

或令在外访保医官、医士以充

为了保证推荐的公正严明不能太随意,明朝规定,如果推荐的不能顺利通过太医院的考试,则要问责推荐他的官员。

3、纳捐

这种习俗不有保证进入太医院的医疗水平,风险很大,如果想进太医院,只要有钱,也可以通过纳捐的方式进入太医院,成为医生。

明代太医院:完善的制度,保证了皇室成员的健康

  • 太医院医生培养

太医院在选择医生的同时,也要对这些进入太医院的医生进行培养,一部分是太医院要对所有的医士进行系统培训、教育。另一部分是太医院委托地方医学教育部门进行培养。不管方式如何,目的是为了培养医生,提高他们的医术,能够更好的救治病人。

1、各司其职,医学分科

医学分科,有点像现代医院的各个科室履行自己科室的职责,

明朝就将太医院医术分为十三个专业学科,即:

大方脉、小方脉、妇人、搭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和祝由

太医院规定,每个医士主攻一个学科,其他学科为辅,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医十们的专业性,也体现了术业有专攻。

2、不断学习,精进技术

太医院给医士分科后,还要不断带领医士们学习各种典籍,

《本草》、《素问》、《脉经》等需要他们倒背如流并且理解其中的意思。

3、不断考试,巩固学习成果

太医院的医生每过一段时间也要进行考试,时朝嘉奖年间太医院定下“一年四考”的规定,

若考试不通过,即定补考,若补考还不通过,就离开太医院,这样的做法也不断的促进了医者的不断进取,努力提高医术的积极性。

明代太医院:完善的制度,保证了皇室成员的健康

  • 太医院官员的选拔

因为前面我们讲了医者的来源很多都是子承父业,那么太医院的官员也是延续了这样的制度,医官的选拔不仅要医术好,而且要家世清白。如果民间有名气很大的医者,也可以被推荐为医官,名医李时珍就是因为医术高超被推荐为太医院院判职务。除以上两种情况,太医院的医官也可以从医士中选拔,若某个医士医术精湛,家世清白,也有可能晋升为医官。

结语

在古代,皇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太医院的设立保障了皇上以及皇室大臣的医疗服务,它的存在意义重大。明朝太医院的制度实际也是古代太医院的一个缩影,明朝太医院的医生们的选拔,培养,考核也是对医者的一个缩影。

古代的太医院虽然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但太医院聚集了当时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资源,对古代的医疗水平提高有很好的推动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现代医疗虽然和古代医疗存在很多不同,但是古人的用人机制给现代的医疗机构带来很多的借鉴,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只是在通过对古代医院以及制度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过去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最优秀的医生都被皇宫所垄断,而真正那些需要医疗服务的老百姓多少有些遗憾。这可能是和现代医疗体系最大区别。

参考文献:

《明会典》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