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如何影響中國政治經濟格局的

導語:要問中國目前最繁忙的交通線路是哪一條,無疑是京滬高鐵。京滬高鐵連接著我國的政治中心北京和經濟中心上海。但你知道嗎,這種政治中心在北方,經濟中心在南方的格局是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才逐漸形成的。

提起安史之亂,人們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安史之亂是造成唐朝藩鎮割據的罪魁禍首,地方諸侯開始不在聽從朝廷的命令。但安史之亂也迫使唐朝開始加速對政局的重構,以滿足自身經濟政治的需要。安史之亂前期,唐朝的經濟中心在華北,政治中心在關中,而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政治中心仍然在關中,經濟中心卻變成了江淮地區,也就是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這時,唐朝的政治經濟格局已經從唐初時期的東西格局轉變為南北格局。而隨著之後歷朝歷代的對南北格局逐漸優化,形成了今天政治格局在北京,經濟格局在長江地區的局面。

一、安史之亂前的政治經濟格局是東西格局

①安史之亂前的經濟和政治格局為東西格局

唐朝建國之初,以關中地區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因為唐朝源於北魏時期的關隴集團。而當時的經濟中心在華北平原。關中平原號稱千里沃野,當年秦國就是從這裡起家,最後統一了天下。但經歷多年的戰亂和過度開發,關中平原已經不能夠滿足日益膨脹的人口,因此需要從華北平原向關中運送糧食。

安史之亂是如何影響中國政治經濟格局的

關中平原是得天獨厚的糧倉

唐朝發家於關中地區,因此需要把政治中心放在長安來穩固自己的統治,但是經濟中心位於華北地區,需要華北地區的賦稅來維持國家的運轉,因此長安和洛陽兩座城市就是當時的地緣政治格局的縮影,可以說此時的格局是東西格局。

②隋唐以來,歷代帝王都在極力維持著東西格局的平衡

隋唐以來,關中地區逐漸無法滿足人們的經濟需要,但是政治地位又極為重要。因此如何維持這種東西格局已經成為了歷代帝王的心病。歷代帝王都在不斷的調節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 隋文帝時期,為了便於糧食的運輸,楊堅下令就修建了廣通渠來連通關中地區和華北平原,這樣緩解了關中地區的糧食壓力。
  • 隋煬帝繼位後,身在華北平原的楊涼便起兵造反。這件事給了隋煬帝很大的觸動,讓其明白了關中地區的長安距離華北平原太遠,不利於華北地區的穩定。便下令營建東都洛陽,以震懾華北地區。
  • 唐朝建國後,李淵定都長安。雖然長安有著險峻的地理優勢,利於與天下群雄。但在關中地區收成不好時,往往需要帶著文武百官前往洛陽,以解決糧食問題。
  • 武則天即位後,為了穩定自己的政權,把都城遷到了洛陽,並命名為“神都”。武則天退位後,唐朝統治者又再次遷回了長安。

我們可以看到在隋唐時期,國都基本上在長安和洛陽之間反覆遷移,根本原因就在於當時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出現了脫節的情況。為了解決經濟和政治之間的矛盾,不得不隨著事態的發展,在長安和洛陽之間來回選擇。

③江淮經濟已經逐漸成為影響東西格局的主要因素

在關中地區的政治和華北地區的經濟相互矛盾時,南方經濟正在安定的環境中不斷的發展,已經逐漸的開始影響華北平原的經濟地位。

  • 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大量開流入南方,南方經濟得到了開發。隋朝建立後,隋煬帝修建大運河往南通到餘杭,這樣一方面方便運送軍隊以防止南方的叛亂,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南方的糧食運往北方的洛陽。
  • 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狄仁傑就曾經對武則天說:現在華北平原多年戰亂,巴蜀漢中地區也有百姓流亡,江南的賦稅又很重,這就可以看出南方已經成為了重要的財政來源。
  • 唐玄宗天寶十年,李華的《安陽縣令廳壁記》中還記載著“以河北貢篚徵稅,半乎九州。”意思是說,河北地區徵收上來的賦稅,佔到了全國的一半。
安史之亂是如何影響中國政治經濟格局的

隋朝大運河

從上面可以看到,江淮地區經濟雖然得到了發展,但在安史之亂前期,全國的經濟中心仍然在華北平原,政治中心在長安。可以說此時的地緣格局仍然還是東西格局。

二、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重構政治格局,逐漸轉變為南北格局

安史之亂後,唐朝對政治格局進行了重構,開始採用放棄華北,確保江淮的策略,使得江淮經濟得到了發展,開始奠定了北方政治、南方經濟的格局。

①南北格局的逐漸形成得益於張巡的死守雎陽

安史之亂的本質是藩鎮造反。唐朝中期,唐玄宗為了擴張和穩定邊境安全,在邊境開始設置藩鎮以抵抗外來入侵。而安史之亂的發動者就是當時的藩鎮安祿山。而戰爭一開始,唐朝軍隊一敗再敗,國都長安也被攻陷,唐玄宗不得不逃亡四川。

而如果提起安史之亂中功勞最大的唐朝將領的話,很多人會認為是郭子儀和李光弼,但

卻有一個人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戰爭的局勢,使唐朝轉敗為勝,他就是張巡。

安史之亂後,作為爆發地的華北地區已經無法為唐王朝提供後勤,因此需要江淮地區來為平叛大軍提供後勤保障。而張巡鎮守的雎陽則就位於大運河之上,連接著江南到長安洛陽的糧道。

安史之亂是如何影響中國政治經濟格局的

張巡血戰雎陽

張巡在雎陽的死守讓江淮地區的經濟沒有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而經濟繁榮的華北平原則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之後的唐朝政府開始逐漸依靠南方的江淮地區來提供軍需,至此中國地緣政治格局開始逐漸由關中—華北的東西格局向關中—江淮轉變。

②安史之亂後華北平原逐漸失去唐王朝的控制

唐朝收復長安和洛陽後,叛軍已經是強弩之末,相反經過戰爭洗禮的唐軍卻逐漸的發展起來,而依靠大運河的運輸,南方的物資錢糧源源不斷的供應著唐朝軍隊。經過八年的戰亂,叛軍紛紛投降,安史之亂就此平息。

但如何處理有功的將領和投降的叛軍則是擺在唐朝君主面前最棘手的問題。對於投降的叛軍最主要便是田承嗣、李懷仙和李寶臣。削弱他們的兵力有可能會再次引發兵變;但遷到內地又怕半路再次造反。因此,唐朝決定就地安置,封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封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又封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讓他們管理華北地區。

安史之亂是如何影響中國政治經濟格局的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主要在華北地區

雖然三鎮名義上回到了唐朝的管轄下,但河北三鎮卻往往不服從中央的管轄,不向朝廷繳納稅款,使得唐朝對河北三鎮開始逐漸失去控制,這也就導致了華北平原逐漸失去經濟地位。

③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開始控住制江淮地區經濟

安史之亂雖然歷經了八年之久,但是由於張巡的死守雎陽,因此對江南的影響很小。基於河北三鎮的過於獨立,唐朝在安史之亂後不得不依靠江淮地區。

“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於東南。”——權德輿

我們可以看到,唐朝後期,國家的正常運轉以經開始依靠東南的江淮地區。要想控制好江淮,就必須嚴格控制淮西。因為淮西是控制著大運河通往洛陽和長安的必經之路。因此,江淮的安穩是唐朝後期最主要關注的問題。

牢牢將江淮地區控制的唐王朝在唐憲宗李純時期甚至能夠暫時的解決河北三鎮,使得唐朝再次獲得了統一。而此時的江淮已經替代華北平原成為新的經濟中心。

經過唐王朝對江淮經濟的有效控制,在放棄河北,確保江淮的政治思想的指導下,此時的政治經濟格局已經逐漸的由唐朝早期的東西格局轉變為南北格局。

安史之亂後歷朝後世南北格局的影響

安史之亂後,唐朝對政治經濟格局進行了重構,奠定了北方政治、南方經濟的格局。這種格局被後世繼承了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不過,不同於唐朝的是現在的政治中心不再是長安,而是北京;經濟中心也不在是江淮而變成了長江以南的長江三角洲。那麼現在的經濟政治格局又是如何由關中—江淮地區逐漸演變為北京—長江地區的呢?

①經濟格局的不斷南移

為了便於對江淮地區的控制,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通常會對江淮地區的節度使每兩三年便調換一次,這樣就減少了傭兵自重的發生。凡事有利亦有弊,頻繁的調換節度使使得江淮地區的軍事力量開始逐漸薄弱。

隨著江淮經濟的發展,一股新興的勢力開始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他們在地方上佔有大量土地,還經營著商業活動,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類似於《水滸傳》中的祝家莊,曾頭市等。這種團體可以稱之為新型的“地主”。

這些“地主”往往要交付著大量的賦稅,久而久之就會對朝庭不滿,當這種不滿達到一定值,就會引發起義。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攻入江淮時,就獲得了當地地主的支持,而江淮地區也沒能從戰火中倖免。

安史之亂是如何影響中國政治經濟格局的

安史之亂使江淮免於戰亂,黃巢起義破壞了江淮的經濟

到了五代時期,江淮地區開始了長期混戰,而江南卻相對安定,於是經濟中心開始向江南轉移。北宋建都開封,便是為了依靠運河快速的運輸江南的糧草物資。南宋建都臨安後,吸引力了大批的北方百姓前往南方,南方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此以後,江南便成為了中國的經濟中心。

②政治格局的不斷北移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以後,中原王朝對周邊民族開始由攻勢轉為守勢。五代時期,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中原王朝失去了地理屏障,宋朝對北方民族長期處於守勢。而由契丹建立的遼國實行了一種近似“一國兩制”的制度,通過契丹法律管理契丹,由漢人法律治理燕雲地區,這一制度將中國由一個侷限在農耕地區的國家轉變為一個兼有農田和草原的多元性帝國。在這樣的背景下,定都中原就已經無法兼顧草原的統治。

女真人建立金朝後,不僅要統治女真部族,還要統治廣大的中原地區,於是將國都定在了中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之所以選擇北京是因為北京是農田和草原的交界地帶,從北京往南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從北京往北是遊牧民族的廣闊草原。

到了元朝,為了確保南方物資運往北京,更是對京杭大運河進行了改造。使得原本要經過洛陽的大運河可以直接到達北京。京杭大運河的改造使得可以從北京直接南下到達杭州,比隋朝時期縮短了九百多公里。從此以後,政治中心在北京的政治格局便形成了。

安史之亂是如何影響中國政治經濟格局的

隋朝大運河與元朝大運河對比

總結

安史之亂加速了唐王朝對政治經濟格局的轉變,這種轉變經過後世王朝不斷的進行完善,使我國逐漸從關中地區—華北平原的東西格局轉移到北京—長江三角洲的南北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