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书香居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

【白话】

孔子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论语)

【白话】

君子为人必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经)

【白话】

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奉事兄长能做到敬顺,故可将顺从移于奉事官长;家居生活治理得当,故可将管理才能移于处理政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孝悌的品行,才能在外建功立业,美好的名声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后汉书)

【白话】

孔子说:「奉事父母能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因此寻找忠臣,一定要从有孝子的家庭中选拔。

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孔子家语)

【白话】

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父亲;懂得如何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后才懂得如何用人。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论语)

【白话】

曾子说:「对于父母过世时的丧葬能谨慎守礼,对于已亡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礼依时追思怀念,不忘其本,则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淳厚善良。」





小茶盈盈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清人黄景仁的这首别母诗堪称经典,不仅是一个“孝子”肝肠寸断的内心独白,更激励着所有有志男儿奋发有为。定国安邦、内圣外王,是一个人的社会理想和责任,而回报爹娘则在社会责任之外,还包含着是子一辈对父一辈最基础的种群责任。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来自于《孝经》。基本意思是说:“孔子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为我们保留了丰富灿烂而原汁原味的文明成果,也成为中华文明的根。这个“孝”字,就来自于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儿子把老子扛在肩上。看到这里,一切语言的解释都已经苍白。这也就是“教之所由生也”的全部根源意义所在。

孝,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原始、最稳固的关系,同时也是人际关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儿行千里母担忧”便是这种关系的最好写照。“远亲不如近邻”是这种关系的反面证明。所有的关系都可能因为距离的疏远而疏远。只有亲子关系会随着距离的疏远而更加亲近。

这种最原始的关系的形成,是血缘,是相同的遗传基因,是社会发展、种群繁衍的基本需要。所以,父母之于子女的呵护,是社会需要,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新生命是老生命的延续,承载了老生命对于未来的期望,同时新生命的有质量的发展,也是老生命能力的体现。所以,这种呵护是天生的,并且是伴随于人的一生,同时还是没有任何评价标准的。

只有这种关系才是最稳固的关系。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证明:所有的器官移植,最好的方案都是亲子之间。这就是这种最稳固关系最好的证明。因为在漫长的中国农耕社会中,生存危机的最大的危机,种群优势就是生存优势。失去了朋友之间的保护,还有家人。而失去了家人之间的互助,任何人都将成为真正的“孤苦伶仃”。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亲子关系就成为了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后的防线。孔子说“能养”是连狗都能做到的事情,是不能作为人类的孝的标准的。而他提出的“色难”却也为所有人出了一道难题。因为只有“色难”,才展现了人性之美,才展示了孝道已经摆脱了动物之爱,成为一种理性的思想和有觉悟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孝”就是所有教育的开始和基准点。经常听到有朋友们说:“我们几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都很孝顺”。足以说明,“孝”已经成为人家交往的心理底线。同时,恐怕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又感觉:被别人说“孝”,是对人生最大的褒奖。而“孝顺”则早已成为最美的“人生名片”。


明月清风三人行


“夫孝,德之本也”一语出自《孝经》。“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老爱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瑰宝,是道德评价的重要尺度。《孝经》上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孔子将孝看作判断一个人道德品质和政治品质的重要标准,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孟子认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仁之实,事亲是也”,并指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还说,“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谁都不会信任他。可见古人把孝当作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和道德底线。

古人不仅对什么是孝多有论及,而且对怎样尽孝也有详尽的阐述。《论语·为政》里有这样一段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的回答是“父母唯其疾之忧”。从字面上看,可以说除了疾病无法掌控之外,其他一切能够自己掌控的事情,都应该做到不再让父母担心,这就是孝。其意是鼓励孟武伯要学会自强自立,不要依赖父母,这就是尽孝了。《礼记·祭义》中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其意思是说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重要的是还要有恭敬之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要和气,给父母好脸色。有了恭敬之心,父母的教诲才会认真聆听,父母的责备才会虚心悦纳。这一点,孔子说得更深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不尊敬,那么奉养父母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些话,说明了对父母尽孝,最重要的是懂得敬重和爱戴,让他们无时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老年生活的幸福。

从古至今,无论是道德著述还是文学作品,都为我们树立了许多孝老爱亲的道德楷模。如《二十四孝》的“卧冰求鱼”“缇萦救父”“亲尝汤药”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又如《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简直是神鬼皆惧的“魔王”,可对待老娘,他却是那样孝敬,甚至在上了梁山后又长途跋涉,要把老娘背上梁山来赡养。李逵身上体现出的正是我国劳动人民对生身父母的真挚感情。在我们熟悉的名人和伟人中,也有许多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鲁迅童年时代,身高还不及当铺的柜台高,就替父母四处奔走,典当旧物换取买药治病的钱;在他远离故乡四处奔波忙碌时,仍念念不忘父母,并把他们接到身边赡养。朱德元帅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可是,读一读他写的《回忆我的母亲》,由衷地感到,在母亲面前,这位叱咤风云的元帅只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孝乃道德之本,也是社会之基。孝所蕴藏的要素,不仅是世代家风宣扬的主旋律,也是传统社会维系国家社会秩序之纲常。一个“孝”字,基本统摄父子、兄弟、君臣、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的关系。它考量的不仅是一个人正心、修身、齐家的行事依据,更是社会和谐所赖以维系的价值之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参照。以孝德实践为圆心向外扩展,孝文化就会成为代际沟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社会道德建设也能获得坚实稳固的支撑。同时,家风是映照官德的一面镜子,心怀大爱,胸怀坦荡的家风,也是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官德的要求。如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廖俊波等优秀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以做“人民的儿子”为荣,不遗余力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把群众尊为父母、对群众关怀备至的情怀,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孝”的升华,更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力量之源。

孝文化从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传承而来,在今天具有更加突出的现实意义。面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严峻形势,一方面,党和政府需要进一步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通过相关立法和完善政策措施,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增强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