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焦虑到了中年,还要焦虑着老去吗?

雪莉死了,41天后她的闺蜜具荷拉也死了,一个25岁,一个28岁。

宇芽全力挣扎和求救,最后还是被恶魔拖出了电梯,恶魔曾说:我从来不打女朋友。

遇见王沥川,却再也遇不见高以翔了。

曾经号称拯救了银河系的寇静也没能成功拯救自己的婚姻。

新闻、照片、视频、采访各类资讯不断的刺激着全民的神经和大脑,抑郁症、家暴、猝死、……这些原本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阴暗,被集中推到了面前。在经过360度全方位细节深挖和缜密分析后,我们看见了更多的关联讯息,一波又一波,生生不息。

于是,我们开始讨论、想象、担心,尚在摇摆的三观里又揉进了新的杂尘。要在一往无前中放慢脚步,名利必争里看淡一切,坚持到底下量力而行。

你瞧,有多难。人在江湖生不由己,成人的世界里到处都是焦虑。

我们已经焦虑到了中年,还要焦虑着老去吗?

01

同事偏头痛已经半年了,中间去看过好几个科的医生,吃了药做了理疗始终不见好。最近又拜访了一位名医,做了相关检查后,医生告诉她,焦虑症。发病原因,想太多。

我们已经焦虑到了中年,还要焦虑着老去吗?

在我们眼里,这位同事条件中上,夫妻关系不错,也没有婆媳矛盾,大部分人的烦恼她都没有,于是找个机会问她,你天天到底在想什么?她的回答让我吃惊又无奈。

老公常年出差,父位严重缺失,孩子的教育和起居全部都落在她一个身上。她总在想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没有婆婆,上班时间孩子都交给亲妈,除了睡觉和上班时间,三代人基本都在一起。育儿观、消费观的代沟一定不只是婆媳才有的矛盾。

工作相对稳定,但是哪个职场没有几个闹心的领导和奇葩的同事呢?

一地鸡毛的生活里夹着着愤怒、无奈、难过等各种无法消化的情绪,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都化成了焦虑。

同事才33岁,我好想告诉她,如果你不努力释放焦虑,那你永远找不到生活的出口。

但,焦虑是成年人的“劫”,要自己去悟,自己去渡。

02

通透的人能抽丝剥茧寻找乐,焦虑的人会深挖联想创造苦。一句“我到底该怎么办”,把自己推进了生活的迷宫。

焦虑是什么?

它是你不能全盘掌握的恐慌,是对自我价值的过分认可,也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过度贪恋,以及一切不好事物的强行关联。

焦虑的人一般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虚拟空间进行比较,而这个虚拟空间又是自己一手创造和不断变化的。

虚拟的美好里有别人家的老公、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房子和票子,还有无法企及的诗和远方。强行关联的坏中有打人的幼师、离婚的明星、下落不明的“梅姨”和神秘的幽门杆菌。

庞大的信息量和多渠道的快速传播进一步催化了焦虑,总之一句话,知道越多,焦虑越多。

黄磊在《向往的生活里》就提起过,过去有人议论你,不过是街头巷尾那3、5个人,你不知道也不在乎。但是有了网络,别人怎么评价你,你立马就知道了,你也被影响了,其实说来说去的还是那3、5个人,只不过换了议论的阵地,不必在意。

我们已经焦虑到了中年,还要焦虑着老去吗?

所以,不管是谁,你要化解的一定是你对事物本身的态度,而忽略事物存在的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03

子女教育、家庭关系、职场危机被称为年轻人的三大焦虑源,而子女教育作为绝大多数家庭正在经历和将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无可厚非的获得了我们更多的关注。

子女教育的焦虑一方面来源于我们刚好赶上整个社会对育儿理念的空前关注和巨大变革,几千年关于“尊师重教”“父为子纲”的中国文化正在被多角度的分析和改写,父母、老师的绝对权威受到了各种质疑,各路研究者都在以“孩子”为中心进行教育上研究、探讨。

不管角度和方法怎么变革,始终无法动摇父母“培优秀孩子”的核心宗旨。但是社会、家庭的全面关注又让“优秀”被重新定义。孝顺、成绩好、听话这些在过去只需单一条件就能被列为优秀的品质,现在正在被多元化、复杂化。

大部分父母自己都无法清晰的定义“优秀孩子”,所以,只能不断为优秀加码。

除了基础的学科外,要有特长的培养,要上的了厅堂-----展示自己,也要下得了厨房-----动手能力。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那么渴望子女成功?

因为从小接受打怪升级教育的成长起来的这代人把变得强大当成唯一该走的路。优秀的父母把优秀的子女作为自己优秀的一部分,不可分割。平庸的父母,在事业无望,发财无门的时候,把子女看成唯一可能翻盘的机会。所以,于情于理,父母都觉得子女必须优秀。

孩子像幼苗一样被我们以爱之名灌注,守树人不断的根据外界讯息和自我创造加以养护,小树既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生长,也不能选择默默无闻,幼苗大概率会长成“不快乐的小树”。

问起周边父母对孩子的期许,都会说,希望我的孩子幸福、快乐,不停渗透着焦虑的父母说希望孩子快乐就好像每顿酒足饭饱之后说我希望能快瘦下来一样痴人说梦。

04

那是不是我们选择不听、不看、不接受讯息,我们就能远离焦虑?当然不是,焦虑的核心根本是想太多。

如何控制想太多?

原汤化原食,以想化想,用更通透,更明白的想来代替胡乱的想。

首先,想明白过的幸福快乐的前提是活的轻松,我们无法改变外界环境,家就成了我们最后的港湾和力量。温暖又有趣的家庭环境是缓解一切焦虑的根源,也是我们一往无前最大的力量。

其次,想明白一切美好事物的获取都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学习和教育。坦然地接受过程中的波折和低谷,也要学会享受过程中的小高潮和美好,不要让结果成为唯一追逐的目标。

还有,不要让焦虑永远停留在焦虑本身,问题徘徊在想象和讨论阶段虽然尝试各种方法,却又从不坚持到底。我们需要的是在初期根据自身情况做好细致的分析和策划,然后不被任何外界因素所动摇地坚持下去并淡化对结果的期待,

事实证明,行动起来是缓解焦虑的最有效手段。

不要奢望短暂的优秀和一时的运气能护你一生的周全。每个人的护身符永远只有优秀的品质和持续的学习力这两样。

愿我们每个人都活的潇洒无比,笑得肆无忌惮。

我们已经焦虑到了中年,还要焦虑着老去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